正文

中国尝试由陆地大国实现向海洋大国转型 zt

(2009-04-19 19:48:23) 下一个
中国尝试由陆地大国实现向海洋大国转型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09-4-20 8:53:50



在亚丁湾上航行的中国海军171海口号中华神盾舰

  中新社北京四月十九日电 题:航向“深蓝”的中国海军

  二00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六十三岁的中国海军司令员吴胜利肃立在南海舰队榆林基地的码头上,目送他的八百多名将士远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那里的海深平均约四千米,是水兵最向往的深蓝色大洋。

  国际上习惯把近岸防御型海军称为“黄水”海军,把近海游弋的海军称为“绿水”海军,而把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海军称为“蓝水”海军。执行远洋护航任务,被军事专家认为是中国海军航向“深蓝”的一个重要跨越。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近海走向远海,从蔚蓝走向深蓝,中国海军驶过了整整六十年的航程。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华东军区海军领导机构在江苏泰州白马庙乡成立,张爱萍任司令员兼政委,中国海军从此诞生。后来,四月二十三日被中央军委确定为海军成立纪念日。

  宣告成立时,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中国海军装备是这样一幅场景:荒废、冷落的港口,清朝年间的“楚”字号炮舰,民国初年下水的“永绩”号炮舰,此外还有被打捞的早年沉船。残酷的现实告诉人们,海军装备的起步必须从零开始。

  一九五四年,中国政府在中央财政异常紧张的情况下,拨出巨款,采购了苏联制造的四艘驱逐舰。在苏联的援助下,中国建立了军用造船工业基础,仿制了多种型号的鱼雷快艇、高速巡逻炮艇、轻型护卫舰、潜艇、反舰导弹等海战装备。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自力更生地研发急需的海战武器装备,不但自行批量生产了高速导弹艇、护卫艇、猎潜艇、常规潜艇、军辅船等传统武器,而且研制成功了导弹护卫舰、导弹驱逐舰、核潜艇、水陆两栖坦克等急需的新型装备。

改革开放以后,海军装备从传统武器向高技术武器转变,一批新型武器装备完成研制并交付海军各兵种部队使用。近年来,有着“中华神盾”美誉的新一代国产导弹驱逐舰问世,新一代导弹护卫舰、导弹艇、猎潜艇、扫雷舰、远洋综合补给船也陆续装备部队,使中国海军的远洋综合作战能力得到大幅跃升。

  “如今的海军装备建设,正向着导弹化、电子化、核能化、自动化方向迈进。”国防大学军事专家印全云说。

  为了提高综合作战能力,近十年来,中国海军先后组织了三十多次海上作战集团战役演习,近三年又先后三次组织复杂电磁环境条件下的综合演练,海军一体化综合作战能力和战略威慑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随着国家利益拓展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上升,海军担负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日益增多。中国海军司令员吴胜利介绍说,经过六十年的建设发展,海军已能随时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

  军舰是流动的国土。改革开放后,中国海军逐步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威武文明之师的形象。迄今为止,中国海军先后派出三十三支舰艇编队共四十多艘军舰,出访了五大洲的三十多个国家。

  作为国际性军种,中国海军与外军的合作领域也在不断拓展。自二00三年以来,中国海军多次与外军举行联合演习。去年,还派出四批军官学员,参加了巴西、智利、厄瓜多尔三国海军和日本海上自卫队组织的远航训练。

  六十年风雨兼程,中国海军从长江岸边的白马庙出发,驶向深蓝色的大海,如今已发展成为一支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航空兵部队、岸防部队和陆战部队五大兵种组成的“海上钢铁长城”.

  挺进“深蓝”,是中国海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时代课题。中国,这个几千年的陆地大国,也正尝试着一步步实现向海洋大国的转型。



中国首批赴索马里海域护航的三艘军舰全为最新型号



在中国海军护航编队的亚丁湾护航行动中,“武汉”舰(右)在护航。



中国海军新型驱护舰编队,中国海军近年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远洋作战能力。



中国海军导弹驱逐舰发射反舰导弹



中国海军新型051C级116号驱逐舰发射反舰导弹



中国海军新型驱护舰编队,已经具一定的远洋作战能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