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卡扎菲搞的什么社会主义

(2011-10-25 15:38:22) 下一个
 

卡扎菲搞的什么社会主义


徐剑   

       卡扎菲,利比亚领导人,是当今世界引人注目又毁誉不一的风云人物。1969年9月,年仅27岁的卡扎菲领导了九一革命,推翻了伊德里斯封建王朝。从此,卡扎菲凭着满腔热腔,领导3500万利比亚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卡扎菲式的社会主义革命。那么什么是卡扎菲的社会主义呢?卡扎菲的社会主义实际上伊斯兰社会主义,又称作“世界第三理论”。自1969年至1979年,卡扎菲用了10年时间,将他的思想观点理论化、系统化,编辑出版了一本汇集他主体思想的小册子,名为《绿皮书》。《绿皮书》在利比亚是人手一册,家喻户晓。
       卡扎菲把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分别称为世界第一、第二理论,而把他的社会主义视为“世界第三理论”。他认为在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都已暴露出本身的缺陷,无法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只有在“世界第三理论”的指导下,以伊斯兰教义为基础,发扬阿拉伯传统,才能建立一个公正和平的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卡扎菲的重要政治思想,伊斯兰社会主义主要有两块理论基石组成。
         一是关于政权建设的理论。卡扎菲认为社会主义首先要实行“人民权力”制度,应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委员会。他把总统、议会、政府和政党看作是独裁统治的工具,必须取消。他要求:“革命要使权利分开,革命领导人不参与执政,一切权力归人民”,即让民众“自己统治自己”。因此,利比亚没有议会和政府,总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总人民委员会是执行机构,各级权力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委员会,各级领导都称为“秘书”,即人民的公仆。卡扎菲本人任总人民代表大会秘书处秘书长,对他只称“革命领导人”,这是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头衔。同时他将驻外使馆改为“人民办事处”,在穆斯林国家称为“兄弟办事处”;国名也由原来的“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更改为“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从国家名称上突现了国家的政权性质,反映了卡扎菲的社会主义“人民权力”的思想。
        为了实行“人民权力”制度,卡扎菲把发动“文化革命”作为社会主义实践的一项内容。1973年6月2日晚,他突然来到国家广播电台,命令中止电台节目,亲自发表广播演说,号召人民起来进行“文化革命”。听到他的演说后,首都的黎波里的学生和市民立即涌向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接着,人民委员会接管了学校,罢免了院系主任和一批教授。不久,群众都纷纷起来接管政府机关、工厂、商店和公司,全国共建立了约1800个人民委员。
        二是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卡扎菲主张实行人民社会主义,铲除外国资本,消灭民族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大力推行国有化政策,让每个人都有住房和汽车。卡扎菲一上台,就将外国石油公司、石油销售网、外国银行、保险公司、外国人占有的农庄土地收归国有。同时,他利用国际油价大幅上涨之机,将大量石油美元投入经济发展之中,建立了众多国营工矿企业和基础设施,长期实行国营计划经济体制。据统计,从1970年—1998年,利比亚建立的各类国营企业723家。在1973年—1985年期间,利比亚执行三个五年发展计划,共投入700亿美元资金,1986年后,每年都从财政预算中拔款50亿美元用于经济发展之中。
          如果用我们的眼光来看待卡扎菲,他早期社会主义思想,自然含有极左成份。如他搞的“文化革命”,打乱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引起了社会混乱,并在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引起了恐惧。由于得不到革命指挥委员会中多数成员的支持,“文化革命”没有搞多久也就悄悄地收了场。 后来,卡扎菲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施策略也作了调整。如早期他曾说:“社会主义就是谁也不应当拥有大量资本, 做大富翁,能剥削人民”,“社会主义就是平等和正义的社会。”于是他1969年上台后,大力推进企业国有化,认为只有国有化,才能实现平等和正义的社会。但随着国营企业效益越来越差,他也不得不放弃计划经济。2003年6月,他下令国家重要的石油和其他企业私有化,以推动经济的发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