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正文

聚会交流(27)–太上下知有之

(2013-04-06 22:13:26) 下一个
关于自然
道德经首次提到自然是在第17章,百姓皆谓我自然。大部分国人习惯于把道德经中的自然理解为大自然的自然,这是一种误解。特别是中国解放后的唯物主义教育,更容易使人们产生这样的误解。道德经的自然不是指大自然(科学中大自然的定义),而是大自然来源于自然之创造。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大自然总是带着“自然”的影子,道的影子。但是,如果我们一开始不理解这种自然,可以暂且用大自然这个影子来带领我们走向道之自然,我想这种metaphor也是可以的。在圣经里,当问及上帝的名字,其回答是I am who I am,自有永有的存在。

Moses said to God, “Suppose I go to the Israelites and say to them, ‘The God of your fathers has sent me to you,’ and they ask me, ‘What is his name?’ Then what shall I tell them?”

God said to Moses, "I AM WHO I AM. This is what you are to say to the Israelites: 'I AM has sent me to you.'" Exodus 3:14

自然,自己本来的样子和存在,它不依赖于其他存在,自有永有。圣经的中文翻译,一般将上段翻译成:那自有的打法我到你们这里来。如果用道家的文字习惯,可以翻译成:自然打法我到你们这里来。但是在目前的中文语境中,自然已经被限定为大自然了,this word has been abused and its meaning has been limited to the mechanical concept of nature。所以这两个字不再是一种光明的指引,反而是一种阻碍我们觉醒的绊脚石。如此看来,文字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大众的文化习惯,而不断的被修改,遗忘,或者赋予新意。并且同样的字,在不同的人看来,会产生不同的意识撞击和效果。所以大家在争论时,不仅仅要注意到表面语言的冲突,还要意识到,整个文字语境的不同。人们往往不是争论问题的实质,而是在语言文字层面上争论。
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精神探索是必要的。某个流派的哲学或者宗教,往往使用某种固定的词汇。但问题是,在当代语境下,有些词汇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丰富含义和体验。这就需要我们去寻找新的文字来表达同样的本质。这当然会引起保守者的恐慌,因为他们将文字等同于真理本身。失去话语就是失去上帝,这是一种对自我生命的否定,一种对ego的毁灭。所以当耶稣用另一种语境来解释spirit的时候,保守者们恐慌了。他们反对耶稣,他们要保卫对上帝的信仰,而其实耶稣是在加深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其实不只是基督教,其他宗教,ideology等也有着同样的过程,整个人类的发展,一直是延续着这种模式。但遗憾的是,语言,哲学,艺术等并不是大众喜欢的方向。这就注定着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往往被束缚于狭小的意识空间。任何生命的进化都会附带着泪水和悲剧,一种狭小在面对着解放时,所做出的本能挣扎和恐惧。
关于素朴寡欲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9章所谈到的素朴寡欲,我建议大家不要简单的用现代的文字含义理解它。要仔细琢磨这些文字下的丰富含义。我们听了太多的少私寡欲,似乎这样的文字已经不再有那么丰富的意义。为什么少私寡欲?如果私欲能够给我们带来幸福和觉醒,我们为少什么要少私寡欲呢?素朴也是如此,如果素朴带来的只是简单和普通道德层面的教育,我们为什么要素朴呢?如果不理解素朴寡欲的真实丰富含义,我就不知道为什么要那么做。
素,未染色的织物。不带有色的眼镜,我们才能看见真实的色彩。朴,未雕琢过的木。人出生之后,父母和社会不会经过孩子的同意,而将一套固定的意识灌输给孩子。我们长大以后,我们不记得这种本质生命被掩盖的过程,我们生活在matrix之中,但不知道生活在matrix之中。我们很难生活在朴中,一种本质的生命之中,而是生活在僵化的belief之中,一种被外面的存在而打造出的拷贝。朴,就是回归到未雕琢前的生命本质。私,它将意识牢牢地捆绑在狭小上,它使我们无法看到狭小之外的世界。欲,它将我们所有的生命能量投入到一个方向上,它让整个光明的世界消失,it leads us to a place called nowhere, we are lost。
进化为什么不能在一夜发生?就是因为意识空间之难以开放。通过去掉各种人为之僵化意识束缚,才能让光走入。通过素,真光进入;通过朴,关闭潜意识里的自动belief过滤;通过少私,开放意识空间;通过寡欲,释放被ego绑架的能量。只有此时,人的潜力才会被挖掘出来,你才会见到你真实的生命。所以素朴寡欲不是老生常谈,或者普通道德教育。精神探索也不是简单的信什么或者不信什么,而是一生命成长的过程。
关于贵食母
道德经第20章像是散文一样,带着强烈的感性色彩。遗憾的是,很多解释道德经的人,不怎么认真对待这样的感性的文字,而只是一笔带过。其实你可以用道德经中的感性文字,来验证自己的生命体验。你身如其境?还是不知道它在说什么。如果在你的生命之中,你能够发出同样的感慨,那就说明你确实是走在祖先的道上。同时,你也会为祖先达到那样的精神高度而自豪和感叹。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文字在说什么,那么也没有问题。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文字来矫正我们的意识生命空间。
“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而春登台”。熙熙之众,欲浪滔滔,意外泄而驰,如心猿意马。“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蠢蠢呵”。而求道者,守内,无欲,不盈,无执。并且不以 conditioned culture and mind 为核心,而是以知之前的生命素朴为根本。“俗人昭昭,我独若昏呵。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都很有知识,似乎知道一切,而我却去掉知,以便不再让知过滤和扭曲真实。众人都很精明,仔细观察外在的世界,而我却进入内在的世界,去言去思去欲,从而让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真实世界彰显出来(it is not trapped in separation and locality)。“众人皆有以,我独闶以鄙。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众人都依赖外在的存在而生活,而我没有外在的依赖,只是持守内在的生命。意不上浮而欲,而是下沉而容。与其他人不同的是,我的生命是来自母。有一种不可见的粮食,它是生命之食粮,而母是生命食粮的源泉。
每个人多应该寻找这种母,因为母能够提供给我们生命的乳汁。从这样感性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清楚的感觉到祖先的精神境界。我过去误解了我们的民族之根,觉得在汉文字里缺少其他民族的超越智慧和精神境界。但通过阅读道家思想,我知道了祖先曾经攀登过的高峰,以及它所带来的独特生命和真理视角。我们应该如何去继续这种传承呢?并且不仅仅是继承,还要在这个道路上,继续前行。这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足迹,它属于整个人类。

To our forefather

Time disappears
Space collapses
Life enlightens life
My hand is in your hand
 
Through your eyes
I see the world
Through my heart
You continue your life
 
You and me
It is two in words
But one in love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