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们山东人(续)

(2022-08-24 08:44:42) 下一个

我们山东人的队伍又壮大了。这是因为三米,三米爹和三米爹的爹加入进来所造成的,当然还有三米爹的爹的爹——三米的祖先。三米家大概是先前阔的,因为山东人的祖先,先前就阔过。

自古以来在山东这块地方立国的,最大的是齐国,其次是鲁国,再其次是滴里搭拉一个比一个小的国,譬如所谓泗上十二诸侯。不过如今人们还经常念叨的,就剩下齐、鲁了。齐、鲁两家的祖宗,都是赫赫有名的。齐国的祖宗是太公姜尚,鲁国的祖宗是周公姬旦,姜、姬就成了两国的国姓,再遍观滕、邾、莒、薛这些小国,都没有姓三的。不过不管他,先人们的姓氏变化历来扑朔迷离,爱什么就什么吧。

齐在泰山之北,鲁在泰山之南,齐鲁两国各擅胜场。齐国人富,齐国人有钱,鲁国人守规矩,鲁国人有“礼”,“周礼尽存于鲁”,所以春秋的时候,这两个国家都有着崇高的国际地位。齐国为什么富?因为“齐带山海,膏壤千里”,有漫长的海岸线,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及土地肥沃的胶东平原。到了春秋的时候,齐国已经富甲天下了,主要的经济支柱是渔、盐和丝织业。而且这三样东西自己都用不了,都把它拿来卖给外国人,所以齐国的国际贸易就非常发达,齐国的国都临淄就是当时国际著名的大都会。

说起丝绸,人们就想起苏杭。其实我们的先人织丝那会儿,苏杭还是野人出没的地方。《战国策 · 秦策》道:“阿缟之衣,锦绣之饰。”阿缟产于齐国的东阿,那个地方后来又出驴皮胶,可见当时齐国丝织产品已经风行于关中了。齐人种桑织丝的技术,据说是由姜太公一家从关中带过来,推广普及的。华夏丝绸文明最早的分布,主要在关中—河南—山东一带,直到汉代张骞开辟丝绸之路,销往西域的丝绸主要还是这一带的产品。

齐国的渔业产品,不像现在讲究“生猛”,也没有“冰鲜”,为了便于保存和长途贩运,鱼产主要还是干、腌。鱼干叫“鮿”(音哲),腌鱼称“鲍”,如今江南方言里把盐渍还称作“鲍腌”。李斯拉着秦始皇的尸体往回走,正值天热,为了掩盖尸臭,车上放一担鲍鱼,就是腌渍的咸鱼,所谓“久入鲍肆而不知其臭”,咸鱼的味儿是很大的,它和现在大家喜欢的那种圆圆的鲍鱼本不是一码事。齐国的渔产品能把它腌起来,是因为齐国不缺盐,不仅是晒盐,更有煮盐。能煮盐又是因为齐国不缺燃料,譬如柴火。所以,那个时候的齐国,真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牛叉得很。

有了发达的物质文明,齐国人也是要追求精神文明的。鲁国的精神文明在于守旧,齐国的精神文明在于创新,“稷下学宫”便是明证。战国时的齐桓公(田齐)创稷下学宫,各种思想学派相互论证辩驳,为齐国以及整个华夏大地带来了一场百家争鸣的思想解放运动,对后世华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不过中国历来什么事都会有人说长道短。《汉书 · 公孙弘传》里一句“齐人多诈”,对齐国人民的智慧作了截然相反的评价。其实班固的前辈司马迁就说过一些奇怪的话。司马迁说:齐国人“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多劫人者”。不知道三米是不是齐国人,不过我确实记得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头,叫“山东响马”。

鲁国的情形倒是另一番风光。太史公说鲁国人“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龊(小心谨慎之意)。……地小人众,俭啬,畏罪远邪。”鲁国人虽然自然资源不富裕,但是他们学识渊博而守礼,是春秋之时唯一礼不崩乐不坏的地方。可是礼乐却顶不了吃饭,在齐国这样的榜样的鞭策下,在求生存的压力逼迫下,鲁国人最后也顾不得礼乐,转身铤而走险做生意去了。太史公居心叵测地继续说道:“及其衰,好贾趋利,甚于周人。”鲁国人一旦撕去伪装,做生意牟利,居然比奸商还要奸。这倒颇有当今中国之先兆的感觉。

春秋之时的齐国忽然强大起来,固然由于齐桓公(姜齐)的雄才大略,却也离不开管仲管夷吾的精明智慧。管仲治国,“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他有两句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仲在促进齐国经济迅速壮大的同时,创建了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国营企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呢?

司马迁论脱贫致富,说过这样的话:“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刺绣文”就是绣花,那么“倚市门”呢?《史记》道:“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齐桓公九合诸侯而霸业成,少不了常年作战,也就少不了大规模地蓄养军队,少不了要花钱,花大钱。为充国用不足,管仲在齐桓公宫中设“女闾”。《东周策》记述说:“齐桓公宫中女市七,女闾七百。”“闾”指的是里中之门,就是大院里的分门别户之门,古时曾有二十五户一个大院为一里的制度。将女人置于“闾”中而为“市”,还能干什么?当然就是卖淫。管仲设女闾,目的首先是收取租税以为国用,清人褚学稼在其《坚瓠集续集》中说:“管子治齐,置女闾七百,征其夜合之资,以充国用,此即花粉钱之始也”;其次是吸引各国精英到齐国为其所用;第三是方便各国到临淄经商的客商,繁荣齐国商业。这是中国历史上可以发见到的第一个官营企业,而妓女的来源便是历次战争中掳获的外国女人。这样看来,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经营性的妓院出现在山东,不过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妓女不见得就是山东人。

四千多年以来,中央之国的经济重心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转移:从三皇五帝到秦汉,中国的经济重心由黄河上游的西部转向黄河下游的东部;从魏晋南北朝至今日,这个重心又由北方黄河流域转向南方江淮而后江南地区。在第一个转移过程中,齐鲁大地的经济文化日益欣欣向荣而走向高峰,在第二个转移过程中,齐鲁光辉渐渐地被长江流域经济文化的灿烂所替代,而其关键性的折转,发生在宋元时期。大约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三米的祖先集合家人,背井离乡,沿途乞讨,开始了向南方迁徙的艰苦历程,而且一去不复返。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