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术,地产投资,信仰家园,时尚生活
个人资料
正文

中国新富阶层移民海外购豪宅

(2010-06-27 02:47:19) 下一个

(2010-06-27)● 陈迎竹

早报导读

上海特派员

  靠家电业起家、后来从事房地产业的宋姓浙商,2006年以投资移民身份取得新加坡永久居民身份,2007年决定在狮城置产。他买房子的经验和一般人很不同。

  经过一年居住熟悉了新加坡环境后,他锁定乌节路和圣淘沙,看了一栋别墅后,第二天就以现金完成交易。当时每平方英尺是2000新元。

  同年,他又在东海岸买了一间每平方英尺1500元的公寓。

  他只是近年来众多海外置产的中国富豪之一。

  投资移民近年来在中国越来越受富人欢迎,而投资移民的第一步莫过于置产——这也是“有土斯有财”传统观念的延续。

中国投资加拿大移民

去年底以来倍增

  据报道,从去年底开始的移民趋势看来,今年将出现中国上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之后的第三波移民潮。有加拿大投资移民公司表示,去年年底以来,申请投资移民的个案同比大增一倍。主要原因是90年代以来的技术移民要求收紧,相对投资移民申请金额却只需40万加元(约54万新元),对中国新富阶层根本不成问题。

加拿大移民局数据显示,去年吸收的全球投资移民目标数为2055名,中国就占了1000人。

  而事实上,这波移民潮甚至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中国社科院2007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已经指出,这一波以新富阶层和知识精英为主的移民潮,已经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人口输出国。

  移民潮近年也因为大城市房地产价格的高涨而加剧。今年四月在北京一个车展上,一个移民广告就非常露骨地说出这个趋势:在北京买房?不如移民吧!

  对富豪如宋姓浙商来说,移民的理由更多是为了寻找理想的居住环境。和他差不多同时在新加坡置业的友人就有十多个,每个人都买了至少两套楼房。他说:“投资移民的朋友身家都过亿人民币,一般看房子到签约就是两三天时间。地点也不外乌节路、圣淘沙和东海岸。”

  他估计,这样的移民80%以上都有置业。

  富裕阶层在海外置产越来越多,到中国招揽买家的海外高端物业也逐年增加。

  在中国举办了四届、唯一的中国国际高端物业展显示,从2006年开始主办以来,参展数量和成交都稳步成长,除了2008年因金融风暴有所下滑,2009年和2007年基本持平。不算事后的交易,在三天的展览会场上,现场成交金额都达到4亿元人民币(约8200万新元)左右。

  在每年五六十个参展项目中,海外项目占40%到45%。

  主办单位优博集团总经理古适齐估计,今年宏观调控影响不少中国发展商放盘的时机,到9月会展时,集中放盘的情况可能会使成交比往年更高。

  参展楼盘和买家都是经过挑选邀请而来,每年约两千到三千多组人,每一组是指几个家人或者朋友,而每年的受邀人群几乎都不一样。受邀的参观者包括中国企业主、500强高管、海外成功归国华人、文化体育界明星,还有开始越来越多的马主和游艇主人,其中八成来自长三角地区。

买亿元房子

赠一辆法拉利

  买家有些由几个保镖陪同到会场,有些开着名贵跑车前来,有些则是叫司机或秘书根据要求直接选购。尤有甚者,杭州有个房地产公司老板给每户上亿元的房子买家赠送一辆法拉利,老板为此还亲自去意大利定制了八辆跑车,让车厂负责人大吃一惊。

  种种现象都说明所谓高端物业购买者在中国越来越多,“胃口”越来越大,眼光也不仅限于中国高端物业。

  从中国国际高端物业展过往的几届成果来看,在四五成的海外物业中,澳洲的参展数量近两年都最多,约占15%,其次像新加坡、美国、英国和法国都受到不少关注。

  对购置海外物业的中国人来说,孩子留学是一个很主要的理由,家长在孩子留学的地方直接置产,既能为孩子解决居住问题,也可以当作投资;而更大的可能就是家长跟着孩子办理移民。据估计,中国去年自费留学海外的人数达20万。世界经济低迷也相对使得留学费用比较低。

  从海外置业的趋势来看,中国人对语言环境相当看重。澳洲、加拿大的华人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人环境,都使中国移民感到舒服。

  喜欢低调的宋姓浙商就说:“无论语言、生活习惯还是饮食,新加坡都很容易适应。”

  学校素质和孩子教育的条件也是考虑重点。而高管人员决定是否落户置产,则同时重视公司与就业机会甚至投资环境。

  在这群富豪眼中,价格“高贵”未必就能构成豪宅,所谓豪宅或高端房屋的定义,其实差别很大,他们所追求的高端物业,指的更是物业甚至环境素质而不是价格。


以中国大城市来说,数百万元人民币的物业已经谈不上豪宅,环境条件也未必吸引人,但对内陆来说可能就是一栋大别墅,同样价钱甚至也可以在澳洲黄金海岸或者欧洲一些地方买到绝佳的景色。

  新富阶层置产的热情,除了带动中国和海外豪宅市场,从趋势上看,也正逐渐走出大而俗的“豪宅巨厦”,向优质和人性化的生活环境认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