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犇的博客

音乐欣赏, 往事回顾
个人资料
正文

著名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1893)

(2020-02-20 14:28:38) 下一个

柴可夫斯基的《b小调第六交响曲》又名“悲怆交响曲”(Pathétique Symphony),这一命名出自作曲家本人,“悲怆”一词来自俄语Патетическая。作品作于1893年,并于同年在圣彼得堡首演。柴可夫斯基于首演后九天不幸去世,使这部“悲怆交响曲”成为他的绝唱。

“悲怆交响曲”全曲由以下四个乐章组成:

I:柔板转不很快的快板(Adagio – Allegro non troppo);

II:温柔的快板(Allegro con grazia);

III:非常活泼的快板(Allegro molto vivace);

IV:终曲:悲伤的柔板(Finale:Adagio lamentoso)。

全曲用时约45-50分钟左右。

“悲怆交响曲” 的乐队包括长笛三支,其中一支兼短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各两支;圆号四支,小号两支,长号三支,大号一支;定音鼓,大鼓,镲,锣;加通常的弓弦乐。

“悲怆交响曲”虽然全曲有标题,但并不能算是“标题音乐”(program music),因为她的各乐章并没有小标题,也没有文学性描述。柴可夫斯基的一生充满不幸,基本是个悲剧性的人物。“悲怆“交响曲”实际是非常个人的,她深刻地表现了作曲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逆境中的挣扎,失败,以及绝望与悲痛的情感。

全曲可圈可点之处很多,这里只想提两点。一是第二乐章“温柔的快板”的节拍是 5/4 拍,具有一种特殊的舞蹈风格,因为世界上一些民族的传统舞蹈是五拍子。在器乐曲中有不同节拍的变换并不少见,但一个乐章从头到尾都是五拍子,这在交响曲创作的历史上是比较罕见的(我个人还没找出第二个例子)。五拍子给人一种不平稳因而动荡不安的感觉,配上动听的旋律,有一种特殊的美感。结合全曲“悲怆”的标题,使人感觉这一乐章仿佛表达生活中有过美好的瞬间,但同时也有惆怅和不安。

还想提一下全曲的末乐章。多数交响曲的末乐章似乎都用较快或很快的速度,加上或欢快,或雄壮,或辉煌的意境。而“悲怆交响曲”的末乐章却是“悲伤的柔板”,也就是说速度很慢,加上如泣如诉的旋律,把“悲怆”的意境推到极致。

“悲怆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在全部交响曲创作了历史上,也是一部特点鲜明的杰作。

下面“悲怆交响曲” 的一个音像,由俄国著名指挥家尤里·特米尔卡诺夫 (Юрий Темирканов)指挥基洛夫管弦乐团(Kirov Orchestra)于1983年演奏的:

Yuri Temirkanov conducts Tchaikovsky Symphony no. 6 - video 198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njCwMThKiI&ab_channel=ADGO

 

下面是“悲怆交响曲” 的一个音频版本,由卡拉扬于1984年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

Tchaikovsky - Symphony No.6 Op.74 "Pathetique" Karajan Vienna Philharmoni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go1KFj0do&ab_channel=kanokoAlienv3

 

还有多种版本的柴可夫斯基交响曲全集的唱片或录像。下面是洛林 马泽尔(Lorin Maazel)于1960-1964年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柴可夫斯基交响曲全集的音频:

P.Tchaikovsky Complete Symphonies [ L.Maazel Vienna-PO ] (1960~6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CxQf1FlFxQ&ab_channel=BATACHANDESU

 

关于这部交响曲的更多概况,英文见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ymphony_No._6_(Tchaikovsky)

中文见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2%B2%E6%80%86%E4%BA%A4%E5%93%8D%E6%9B%B2/7618526?fromtitle=%E6%82%B2%E6%80%86&fromid=5833730

 

 

[ 打印 ]
阅读 ()评论 (8)
评论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hang_Le' 的评论 : 明白了,就像拍电影,导演把演员都选好了。所以不是哪个乐团演奏时按自己喜好随便定的。谢谢!
Chang_L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淡淡的日子' 的评论 : 卡拉扬版在 18‘24“ 左右开始第二乐章。那个网页下面说明部分有,点击 “SHOW MORE” 可以看到各乐章的。
Chang_L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淡淡的日子' 的评论 : 卡拉扬版在 18‘24“ 左右开始第二乐章。那个网页下面说明部分有,点击 “SHOW MORE” 可以看到各乐章的。
Chang_L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淡淡的日子' 的评论 : 交响乐队里各种乐器的数量,特别是管乐器,是演奏曲目总谱上写明的,是此曲的作曲家写在总谱上的。如果乐曲的配器后来有改编,那么改编者也会写明的。弓弦乐器(小提,中提,大提,贝司)的数量如果没写明,就按管乐器的数量做相应的设置。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请问第二乐章“温柔的快板”大概从几分钟开始的?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hang_Le' 的评论 : 我刚刚听了特米尔版本的,确实效果不是最理想。一会儿再听一遍卡拉扬的。想问问您,交响乐队里各种乐器的数量选择是如果界定的?比如说小号,为什么有时候两个,有时候7个?是按乐队人数比例增加和减少吗?另外,谢谢您回复我的留言。
Chang_L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淡淡的日子' 的评论 : 看到了。由于是以前写的,贴出后没再听,所以就只凭印象大概说几句吧。如果从音响效果说,那卡拉扬的版本最好,因为那是专为CD录制的,马泽尔的虽然也是为CD录制,但时间比卡拉扬的版本早20年左右,而特米尔卡诺夫的版本是演出实况录像,有观众的杂音,不能和在录音棚录制CD的效果相比。如果从演奏风格说,我更喜欢特米尔卡诺夫的版本,总的说他处理的速度比另外两个版本慢一点,把“悲怆”的情绪表现得更细腻。这种版本的比较,主观性很强,没有绝对正确一说。所以如果有不同的感受和评价,那是很正常的。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不知道您能不能看到我的这个留言,如果将来能把几个版本的不同之处也介绍一下,就更棒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