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两面三刀

(2010-10-22 12:24:17) 下一个

北京的油饼--两面三刀。这个歇后语说出了油饼的形状。北京的油饼曾是北京人早点里的主角,是用极软的面,擀成薄饼,用刀在中间切上三刀,再放到热油中炸熟的。
小时住的宿舍大院门外就是一家回民小吃店的早点铺。每天一早,那早点铺的鼓风机就响起来,那是早点铺开门了。早点铺出售的有油饼,火烧,烧饼,炸糕和豆浆。可是真正在里面做出来的只有油饼和豆浆,其他的都是从马路对面的小吃店搬过来的。
那时,每逢家里没了早点,大人就会叫我拿上几毛钱,几两粮票,端个钢精锅去买些油饼,豆浆回来。买好后,把豆浆盛到锅里,把锅盖翻过来,把油饼放在上面端回家,印象很深的是油饼6分钱,一两粮票一个,豆浆大约是2分钱一大碗。
油饼如果炸得好,就会中间鼓起,香酥可口。那时候,食用油供应紧张,一个四口之家每个月只有一斤油票,即使是在这早点铺,师傅炸油饼时也是尽量省油,这样炸出的油饼,常常是中间酥脆,边上则像棉花糖般柔软,吃起来口感不佳。小时对豆浆没什么好感,每每将酥脆的部分吃掉,把软的部分撕成小块,放在碗里,冲上开水,连汤吃掉。日子长了,成了习惯,即使是炸得很好的油饼,也要找些相对柔软的部分撕下来冲水。那油饼冲了水,只是在水面上浮起星星点点,不多的油花儿,水也因为油饼的关系变成淡淡的黄色,热热得喝下去,在冬天会觉得一丝暖意。
马路对面的小吃店里有薄脆卖,薄脆是油饼的表哥,比油饼大些,炸得酥脆,表面上一个个的气泡,因为松脆,吃的时候要小心,否则一咬下去,四分五裂,掉落一地。感觉上,吃薄脆倒没有吃油饼来得爽快,大概薄脆吃起来节奏单一,不如油饼富于变化的关系吧。
小时候,北京城里还有很多蹬三轮拉货的,北京人管他们叫板儿爷。常常见的板儿爷们在早点铺买上两个火烧,一个油饼,再加上一碗豆浆,把一个火烧掰开,夹上油饼,就着豆浆吃了,把剩下的火烧揣上,蹬着板车一个个地离开。
在外多年了,虽然不馋那油饼,可那记忆有时却还会泛起来。那时的北京的规模,恐怕不及现在的一个小县城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