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海外创业故事

分享一下自己十多年的经历,怎样从一个想出国的大学毕业生,辗转去了中东,非洲和北美做生意的故事
正文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两手空空闯中东(一)

(2008-12-19 11:52:22) 下一个
从80年代初改革开放,外面的世界向小百姓开了条缝,到现而今中国成为了世界经贸大国,各国竞相争取中国人去撒钱. 其间变化之大用沧海桑田这个词来形容亦不过分.

这20多年海外来了这么多精英,当初不管抱着什么出国动机,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酸甜苦辣经历. 有人成功,有人落魄,有人衣锦还乡,有人梦碎天涯。

我本人因为各种阴差阳错的缘由,十余年来漂泊了二十来个国家。其间当过工程师,民工,销售员,验货员,最后幸运地拥有了自己的企业。

我艰难的历程里得到了很多人直接间接的帮助,其中甚至包括有我的竞争对手。

我一直想写一些东西表达我对他们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想以自己的一些经验教训,给后来出国的朋友们一些借鉴,下面就是我的故事。
------------------------------------------------------------------------------------------------------------------------

90年代初,我大学刚毕业。适逢64风波刚结束,大学生非常难找工作。为谋生,我胡乱找了个专业不对口的单位上了班。当时每月工资108元人民币,只够吃饭。

由于专业不对口,技术上求发展的路基本上被堵死了。那时候,想尽快改变现状,俺们这类人大体上就几种出路,考研,出国,下广东。

因为被国内科举制度整的很惨,考研这条路俺已经不想走了。对俺来说,出国在当时是个最有诱惑的选择。

俺父亲的一个朋友是大学教授,也是80年代从日本回来的老海龟。据他说日本首相中曾根跟他很熟,是不是真的不知道,反正他把自己2个孩子先后弄到了美国日本读博士硕士。

等俺大学毕业时,这兄弟两归国讨媳妇,各个如花似玉,又给俺瞅了瞅他们在日本美国的生活照,资本主义花花世界与当时自己穷困潦倒的的生活环境一俺比,真是新旧社会两重天哪。

后来又有一个同班同学去了美国亚特兰大,来信说每月洗盘子也能挣4000美刀,还给俺们看了看他开着美国2手车的酷照,一时在圈子里传为美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此俺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一定要考好托福去挣美刀,光宗耀祖把名扬。

此时此刻俺想其了当年英明领袖华主席的教导: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革命加拼命,无往而不胜.一口气拿出了当年高考的革命热情,苦干加巧干,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在3个月内把刘毅的托福600分系列宝书读完,作完了所有1984到1991年的全部托福真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托福考了638(这在90年代初应该还是个不错的成绩了,要知道当时俺们那还没有新东方呀)。

开局形势不错,老爸老妈喜的合不拢嘴,认为他们的儿子飞黄腾达的日子应该是指日可待了。下一步正常的流程是考GRE,申请学校,等offer,办护照,等签证,留学美国,大把挣美刀,娶美女,生儿子,衣锦还乡...... 哈哈,当然现在看那时的白日梦还是蛮可爱的.

不过事实是俺的美国留学梦刚刚开始就马上宣布要收场了.原来俺为了加快进度,在准备GRE的时候想先把护照办了. 到了公安局才知道,如果没有直系或旁系海外亲属,5年内毕业的本科生不得办理出国留学(所谓的5年服务期).

这对俺来说宛如晴天霹雳,3个多月的辛勤努力眼看白费, 为了挽回最后的希望.俺赶忙回去问老爸,咱家有亲戚在外国或台湾吗?

老爸回答的干脆,俺家3代山沟里的贫农, 多亏了GCD才能上大学,当上革命干部,哪来什么海外亲戚呀,
不过你妈是富人家的千斤小姐,你赶快让她帮你查查.

老妈的回答也是令俺失望,虽然俺外公家是解放前的知识分子,但没什么亲戚,更没有在外国的或者港澳台的.

TNND,我终于死心了. 俺的美国之梦就这样被扼杀在摇篮里了.

(作者后话: 所谓大学生5年服务期的政策,是64之后省教育厅对广大不安分的大学生实施的一个惩罚性措施.不知道其他省市是否也出台了类似的东东,请当时被此政策残害过的朋友们跟贴交流一下. 十余年后在美国认识了几个90年代初来美的老乡,期间俺感慨到,若俺要是有个远方姑妈表舅什么的在海外,也许俺早就与兄弟们为伍了.大伙皆狐疑:仁兄何出此言? 我细说了5年服务期的弄人悲剧,众人皆窃笑,兄台你太老实了,我等兄弟皆苦大仇深穷人家出身,何来海外亲戚我们不也都在那个时候拿到护照出来了.俗话说的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没有海外关系可以创造关系嘛. 原来他们都是找个海外朋友,写封认亲戚的所谓家书从国外寄回来,然后在教育厅里找个熟人关系就把这个5年政策给绕了. 呜呼,愚鲁的我因为不开窍,走了十多年弯路,绕了大半个地球才到达美刀的发祥地,而此时的北美已经错过了90年代的IT繁荣,历尽了911的震荡,经济社会皆显疲态,广大海外学子正踌躇满志开始了与俺反方向的海归浪潮.真所谓天意弄人呀. )

话说出国梦暂时告一段落,对俺来说只剩下一个选项,就是到深圳去碰碰运气.

90年代初是个尴尬的时代,计划经济的影响在人的灵魂深处还很深.老实说,丢了每月国企的铁饭碗,到一个没有户口的地方去闯荡,心还是很虚的.

初到深圳时住在宝安一个哥们的工厂宿舍里,一张上下铺床躺了4个人,因为可以省钱,就这样将就着过了1礼拜.

之后找到第1份工作,在一家日本公司写程序.每月1000块,差不多是来时工资的十倍.真是天文数字啊.对我而言,意味着可以放心做1块钱的小巴去上班而不用省钱走1个小时路了.

然而好景不长,公司没多久日方与中方出现矛盾,最后日方最后撤资并把项目带到新加坡去了.俺又开始了失业找工的循环.中间换了N个公司,皆不如意.直到一天看到特区报的一个广告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是一个新加坡公司招聘出国劳务人员的广告。

当时很多电脑行业的人员流行去新加坡做劳务,俺以为大概这次也是去新加坡.1年多前的出国梦这时候又重新燃起来了。

去公司一看,真是去海外,不过是去中东和北非. 心里略有点失望。不过能去海外见识见识也不坏,至少能解决护照这个老大难问题,为以后曲线投奔美国作好准备.

说怪也怪,恰好还在这碰到个老乡当个管事的.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现在这年头不一定有那么夸张,不过确实因为他的帮忙,俺开始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去阿拉伯世界闯荡.

言归正传,因为老乡帮忙,俺顺利加入了去海外的民工队伍,拿到了平身第一本护照--因公普通护照.有效期2年,出境时需携带人员任务批件,另加因公港澳转机证明等等.

为省钱,劳务公司给俺们定了最便宜的海湾航空公司.广大出国民工们在广州集合,搭乘南航飞机到香港启得机场转海湾航空公司的飞机。

俺们最后的目的地,沙特阿拉伯海湾城市吉达.

队伍中本来是配翻译的,但因为公司出国指标有限要照顾一个快退休的老科长出国,把本该给翻译的出国指标给了他(老实说当时公司的翻译对中东这种地方也没兴趣,补助少,又没有什么油水捞)。俺成了队伍里唯一会点英文的人(到了香港换机才发现这个不可思议的事),

虽说当时托福分不低,俺却是哑巴英语--会认会听不会说(国内应试英语教育的通病)。

当然也不是完全不会说,结结巴巴胡乱说也能应应急.不过这也够了. 带队的头头发现了俺会点英语,仿佛黎叔发现了刘德华,猛夸了俺是人才。队伍里其他的兄弟们也投来羡慕或嫉妒的目光。

不过大家从此心中有底了,因为至少有人能找到从哪上飞机.

香港起飞后,经停泰国曼谷,巴基斯坦卡拉奇,阿曼马斯喀特,卡塔尔多哈,最后到达本架飞机的终点阿联酋的迪拜,

这种象长途公车式的飞机,俺后来又做了4次,记忆最深的是香港起飞后乘客多数是港客去泰国旅游的.到了泰国,很快换成了去中东的泰国劳工,不过人都很干净整洁.到了卡拉奇又上来大批巴基斯坦劳工,个人卫生很差,且有刺鼻的咖喱味.这种味道此后一直会伴随你到飞机的终点站.

飞机到达第一个终点站迪拜是在夜里11点。如果直飞大约只要9个多小时.而此时此刻,离广州上飞机已整整大伙已经整整熬了20个小时了。

每个人都筋疲力尽,只有俺还怀着第一次出国的好奇和兴奋在看电视.

不久广播里通知下一般航班因为机械故障取消,需到巴林去换另一个航班.没办法,民工们又拖着疲惫的身体爬上了去巴林的飞机.

好在巴林并不远。飞行45分钟之后,飞机在这个美丽的岛国降落了.

一下飞机, 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员又给俺们一个坏消息--航班又延误了,飞机将在明天中午才起飞!

深表歉意的同时,航空公司安排俺们住他们公司的4星级酒店,还包吃.这到也不错,要知道此前俺住过最好的地方是老爸单位在张家界的招待所.

机场当局给每人另发半个巴林第纳尔的现金(当时约合1.6美元)用来打电话什么的.护照上加盖一张24小时转机签证,可以在巴林自由活动.

狂睡了10小时后,俺开始了在巴林的免费徒步旅行.

巴林这个小国大概只有纽约曼哈顿岛那么大,人口更少的可怜,只有区区十万. 很难想像这么小小的国家,曾经拼凑了一只由教师,医生,大学生组成的业余足球队并在世界杯预选赛中击败了中国队.

巴林虽小,故事却不少. 在免费参观的巴林国家博物馆,俺了解到巴林是海湾地区第一口油井的诞生地,时间是1920年代.

今天,巴林依然是海湾地区天然气的一个主要生产国.

巴林还是海湾地区的著名离岸金融中心,号称波斯湾的苏黎世(不知道阿扁是否在这开过户).

这个袖珍国还以思想开放著称于中东穆斯林世界。

巴林拥有海湾地区非常罕见的基督教堂。西方人很多,同时也是海湾地区美军的司令部所在地。美国当时执行伊拉克禁飞任务的小鹰号航母就停在巴林(哈哈,由于巴林岛比较狭长,小鹰号横着好像跟巴林岛差不多宽)。记得巴林的一位公主因为喜欢了一个美国大兵居然私奔去了美国,差点闹出巴美外交纠纷。

这个花边新闻结果如何俺不知道,不过从这件事也可看出在穆斯林原教旨主义盛行的海外地区,巴林还是蛮另类的。

依依不舍的结束了短暂的巴林一日游,队伍又踏上前往沙特吉达的航班。
 
这最后一程是穿越浩瀚的阿拉伯半岛,完全没有云层。绵延数百公里的沙漠戈壁在一万米的高空看下去一览无余.

映像最深的是其间总能见到地面上有巨大的圆形黑块,直径可能有数百米,显然不是天然形成的.

问旁边的人也不知道是什么,难道是外星人的遗迹? 后来沙特的朋友告诉俺那其实是麦田。
 
因为缺水,沙特农业使用的是环形滴灌系统,所以看上去田地是圆的。但他还是没有给俺说清楚为什么庄稼地是黑的不是绿的, 也许这个问题留给以后有机会去沙特的朋友去回答吧.

傍晚,飞机降落了,俺近6年的西亚非洲生活从此拉开了序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