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而无修无不修 悟而无悟无不悟

子曰“述而不作” 修行路上明子以学为主 博文多数摘自网络 【明子心路】栏目例外
个人资料
正文

道德经 第 32 章

(2010-06-13 19:06:34) 下一个

知止章  

恭闻大道无名     至理罔象    不可言大     不可言小    言其大    莫能测其大     言其小     难可见其小     其无名惘象之妙     含造化     转圆机     居万象之先     不与万法为偶     极乎天地之外    运乎天地之中     虽然不见其为    则又无所不为     虽然不见其作     则又无所不作    所以立天地之本    为万物之宗

人能如川谷之归于江海     止之于道    归之于宗     则动静如一    内外无间    与天地合其德    与大道合其元     到此天地   人之所以为人者    未尝不是天地之所以为天地也

正所谓止于道    莫之令    而性中之天地自合    止于道   莫之令    而身中之万物自宾   止于道   莫之令   而我之真我    自然不殆矣   今日文中    太上以知止示之者  正是此义  闻经之上士   请试详之
  
此章经旨  是示天下之人  当知止于道  不可旬名逐末之义


道常无名  朴虽小天下不敢臣

生天生地     生人生物    为造化之根宗   故曰道   不变不迁   不坏不灭    有一定之理    故曰常    至神至妙   莫可名状    故曰无名    阴阳未判     全体未破    谓之朴  
 
譬如   树之有根    未发萌芽    形质不见    具无极之本体     有浑全之妙理    切思道之实际    本无名象   本无朕兆    不变不易    能常且久    莫可见闻    莫可名状    虽然不可名状   无而不无之真无    素存涵妙    有而不有之实理    浑然全具    是以谓之道    是以谓之常    是以谓之无名    是以谓之朴

谓之常者    大道攸久之玅也    谓之无名者    大道微玅之机也    谓之朴者   大道浑全之理也    朴之义    即是混沌无名之朴也     具万物生成之理    藏天地造化之妙   虽以小名    至微至妙    众妙之门    实未尝小也     天地万物     皆从此无名之朴而生化     可知     大无外     小无内     尊无上     贵无极     谁敢以臣字之名      称无名之朴乎    故曰道常无名     朴虽小    天下不敢臣    盖是此义

学道之人    若能以父母未生之前   五行不到之处观妙   则我之真我   顿超于物表   游心于无名    朴之为朴   自可见矣


侯王若能守   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   人莫之令而自均  

王侯统天下之民     亦不小也    王侯虽大    未有不尊此朴而大之者   所以    若能守四海来归    九州作贡   天下将自宾矣    故曰王侯若能守   万物将自宾     二句经义    即是我无为而民自化之义   

譬如天地不虚静     阴阳不能变化     二炁不能交合     阴阳变化者     虚静之应机也      二炁交合者    虚静之升降也     是故天地以虚静相合     阴阳以虚静变化     二炁以虚静升降       虚静之理既得       则氤氲之气自合      氤氲之气既合     甘露未有不降者      故曰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

王侯法天地     得其虚静     虚静之理    即是无名之朴也    以无名之朴   而治天下    仁义之风    不待面命    道德之化    不必刑赏    天下之民     虽有贤愚贵贱之不等     天理之微    未有亲疏远近之不齐    所以至道     真常之妙     不求治而自治    人心实然之理    不期然而自然    故曰人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   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止   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   犹川谷之于江海

切思无名之朴    在天地之始    不色不空   含造化之妙    无象无状     具太极之微     本不可道    亦不可名   制者   作也    万物既作    圣人立法度以制之    因而强名之    所谓朴散而为器者   此也   故曰始制有名

其朴既散    其名既有    天地万物    方圆曲直     巨细小大    虚实有无    无处不是器    无器不有名     旬名逐末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形殊名异     器不可穷    名不可止     名既不可止    器既不可穷     名器相寻而不已    不知止者      未有不随物而弃之于道也     随物而弃道    则心上无名之朴    岂不危殆乎

明道之士      万不可利其器而害其朴     因其名而失其实    即当从此不能止处     而知止可也     是谓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     危殆者未之有也    故曰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止    知止所以不殆

此知止之道     不但王侯     或贵或贱      或男或女     皆不可忘知止之妙也    王侯知止    无为之治化   不言而日新于天下     此王侯知止之验也     贵贱贤愚     男女夫妇     若能知止     则立身行己     必谨义利之防     应事接物     不溺人欲之私      此百姓知止之验也     知止之道      既行于天下     天下未有不归之于道者

归之于道    以譬喻言之    犹如川谷之水    归于江海一般   所以道流行于天地之间   无处不有   无处不在    有此道     即有此器     有此器     即有此名    舍道而求器     非也    舍器而求名    亦非也    器生于朴    名生于器     可知道为万物之本     故曰譬道之在于天下     犹川谷之于江海

此章经旨     太上言万物归于道者     总是教天下之人    知止之意    今之学人    果能诸尘不染     万缘放下    守无欲无为之道      而立身清静       抱真养朴     则我性中之天地     自然相合     心上之甘露     自然密降     此等合应之机    人不能代我著力    我不能使人知见    妄尽心空    云收月现    不必勉强造作    而自然辐辏矣    故清静经云    人能常清静     天地悉皆归   即是此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