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寻找与得到

(2009-04-05 08:59:52) 下一个
人的一生,无论是精神方面还是物质方面,都有不断寻找新的事物的欲望,寻找的前提是对现在不满意;对现在的生活或者生命状态不满足,寻找的过程本身就会带来一种满足。如果你对现在很满足的话,就无所谓寻找;人之所以寻寻觅觅,是想把生命当中缺失的一些东西寻找回来。从任何人际关系当中,都可以找的到自己个性上所缺失的那一部份;比方说我是一个骄傲的人,在某些人身上就反映出我里面的骄傲,我只有包容接纳他们,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完全。

我们一生都在不斷地寻找追求新鮮的事物來滿足內心的渴望,可是我们在寻找的时候,並不能确定那个东西到底能不能带给我们满足。人有的时候花一生来追求一样东西,到头来卻发现这个东西不能让他得到满足。这个例子在婚姻中太普遍了。想结婚时,认为结婚就满足了,但是结婚没多久就发现不能满足;没有孩子时,想有了孩子就满足了,可是有了孩子还是不能满足。因为发现在你满足的同时会產生很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又带给你不满足,于是你又去追求另一个满足。你的生命若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你所有的追求就好像风花雪月一样,短暂易逝。可是智慧人不一样,他要追求永远的满足;而愚蠢人追求的只是暫時的满足;只顧追求暫時的满足,会失去永远的满足。比方说我现在身上很痛,有人说吃吗啡,就不会那么痛了;于是我就吃吗啡,痛是暫時消失了,以后一痛我就吃吗啡,可能就会上癮;雖然暫時解決了問題,但是却留下了永远的问题。

既然要追求满足,就应该追求永恒的满足;如果追求的只是短暂的满足,那么这短暂的满足之后,又会感到不满足了。寻找追求滿足是我们人的本性。你也許想:“當我有了某些東西以后,我就满足了。”可是一旦你有了那些東西,可能很快的又不满足了。所以信仰的命题和科学的命题是不一样的,所谓科学的命题是——我给你所要的,你就满足了。可是这是没有办法达到的,因为你所要的,我没有办法都给你;就算我都给你,你会有更多的需要,因此结論是你永远不会满足。而信仰的命题是什么?就是我把满足给你,因此你什么都有了,那种心里的平安是世界夺不去的。人都想盡自己的力量去換取平安,現代人为什么想盡各種方法賺钱存钱? 像基金、股票、年金等等各式各样的方法,不是现在需要用这么多钱,而是在將來退休以后,这些钱可以给我们安全感。可是你又怎样知道自己的将来会怎样呢?就好像我在银行放五万块钱,我可以算出两年以后利息是多少,然后拿了这些钱我知道做什么安排,但是我不知道我還能不能活两年,如果我预备的是两年以后的生活,如果我没有两年,那我的预备要给谁呢?在这个问题上永远得不到满足。

我们知道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東西在哪里失落的,就在哪里去找,在哪里跌倒的,就在哪里站起来。失落是寻找的前提,如果連失落了什么都沒發覺,當然不会去寻找。所以首先要知道你人生中失落的是什么,很多人不知道他们失落的是心灵的平安满足。中国有句古话‘借酒消愁’,喝酒只是在麻痺自己空虚的心灵,不能解决问题,生活中感官的享受也無法滿足靈魂深處的渴望。除了需要知道寻找的目標之外, 寻找的过程中,迫切的心态也是必须的。掉了一块钱跟掉了一千块钱,心态肯定不一样。掉了一千块钱,去寻找的心一定是迫切的,因为一千块不是小数目;掉了一块钱就可找可不找,找的话還嫌麻烦。

当我们發現丟了重要東西的時候,一定马上行动,立刻去找;一个得絕症的人,如果听说哪里有医生可以治他的病,他一定马上就会去看那个医生。人的行动往往是被催逼出來的,而寻找就意味着你可能要放棄現有的一些东西,才能出去寻找;而且你要去找的東西,它的价值一定高过你手邊的东西,你才会放下現有的,去寻找那失去的。我认识一个做生意的人朋友,花了五年的时间,曾经赚了很多钱,然后又全部失去了;他說又回到了原點,不过也没损失什么。我問他真的没损失么?这五年的时间值不值钱? 时间就是你付出的成本。往往我们在算成本的时候,只算钱,可是你有没有想过? 很多成本是钱以外的東西,比如說生命、親情、健康等。五年的时间你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为什么把时间花在没有收获的事情上?有的人结婚三十年了,才发现是一个错误的结合,然后又回到原点,你真的回的到原点吗?三十年的时间去哪里了?人生就得不断的作选择,为了真正有意义价值的事情,必須放弃手里比較没有价值的。不是说你手里的东西毫無价值,而是相对的;如果那个价值更高,我就放弃这个,拿那个,才不会浪费时间和精神。

人在犯罪之后就是流离飘荡。流离飘荡这四个字实在是对人非常贴切的形容,它是一个航海用词,当船在海上流离飘荡的时候,就意味着船失去了方向、目标,这个船在海上一天天的漂泊,不知道往哪里去,最后油料用完时,这个船就没有用了,只有沉到海底。如果将流离飘荡用来形容人的话,那就是形容人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人犯罪之后就是这样,没有永恒的目标和方向时,心就是空虚混沌、茫茫然的,因此人类有史以来就不断地在寻找生命的意义和精神的寄托。

人生的路就像在旷野里行走,似乎没路,但也处处是路,可是真正能脫離險境的路只有一条。你可能很有本事,你可以走这条路或者那条路,但是你只能活一回,你走这一条路的代价,就是其他所有的路都要牺牲,你怎么选擇呢?你怎么知道这条路比那条路要好呢?

圣经上有个比喻,说到寻找寶貝與付出代價,天国好像买卖人在寻找好珠子,这买卖人不是普普通通的买卖人,他是寻找珠子的买卖人。一个普通的买卖人和寻找珠子的买卖人,就专业来讲是不一样的。寻找珠子的买卖人对珠子很精通,他主要的买卖对象就是珠子。通常买卖人很精明能干,糊涂人做不来买卖,就算做也做不了多长时间,只有精明的人能够做,在商业场合中才能存活下来。聪明的买卖人最大的特点是有胆识,敢投资;他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买卖。如果有人告诉你,夏天到公园去卖球鞋一定賺錢,你敢去做嗎? 可是有膽識的人就敢去试。所以寻找好珠子,前提他是一个精明、果敢的人,是一个敢于付代价的人。當他找到一个好珠子,發現它的价值大过他一切所有的,他就敢于把所有的东西去換这个好珠子,这就是精明的人。除了他有见识以外,还有胆量,还要有行动。一个在大学里教工商管理的教授,並不是个賺大錢的商人,他可以教人做生意,但是他自己不可能實際去做。所以精明的商人不但要有见识,还要敢于行動。

天然的珍珠有色泽质地的好坏。我们可以从天然珍珠产生的过程,來揣摩这个比喻里讲的珍珠到底是什么意思。人类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采集珍珠这个行业。海边会有些蚌壳,蚌壳里有珍珠,但不是每个蚌壳都有珍珠。当沙粒跑到蚌壳里,蚌壳本身会分泌一种粘液,叫做珍珠液,把沙子、石头或任何外來物體一层层包裹起来,经过若干年以后就成了珍珠。沙子和石头本來是没有价值的,海里到处是沙子和石头,可是这沙子一旦被珍珠液包住之后,时间久了,它自然就变成一颗珍珠。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遭遇到大大小小不同的事情,就像海里的沙子和石头一样,不停的冲撞我们的心,我们若渴慕追求真理,就像分泌珍珠液一般,经年累月,心灵就会渐趋智慧豁达,像珍珠一样的宝贵。

这个精明的买卖人要寻找好珠子,他心里一定能判断什么是好珠子,那个珍珠液要包裹的均匀,要厚实,要在海水的压力、温度下呆的久,所以好珠子要经过很多磨练。你若是好珠子,就不用担心买卖人是否能找的到你;你若不是好珠子,就是天天炫耀你是好珠子也是无用。好珠子不是炫耀出来的。

这个买卖人就去变卖所有的一切去买这颗珠子,这句话包括了卖和买。他为什么要卖他所有的呢?因为他所有的和要买的比较起来,要买的是更有价值的。他既然是一个精明的买卖人,他一定知道他卖掉的东西不如要买的东西贵重,他不会买一些不值钱的东西。他遇到一颗重价的珠子,而不是好幾颗,真正的价值是一颗。有一一篇文章說到,有一个很精明的集邮者,他知道有一種邮票,全世界一共只有两枚,有一枚在他手上,他就尽可能搜索另一枚,有一天他終於搜到了,于是他用所有的财产去买了那枚邮票,然后开记者招待会,当场将那枚邮票撕了,剩下的变成了世上唯一的。如果世界上存在两个的话,它的价值就不一样了。没见识的人是做不出来那種事的,我们会想,我有两枚多好,要有十枚更好,但是十枚的价值加起来不如唯一的一枚。

這个精明的买卖人为了得到这一颗重价的珠子而变卖所有的一切,顺序是先卖然后是买,先舍之后才能得,抛弃没有价值庸庸碌碌的追求,发掘人生的真谛,至终才能有真正丰富的生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