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日本历史巨片《啊!海军》观后感ZT

(2009-05-03 13:03:08) 下一个
日本历史巨片《啊!海军》观后感

战略舰长按:

这几天,举行了黄海海域的“海上大PARTY”,于是,翻出本人以前写的一个老贴,聊聊海军电影。


=====================
日本历史巨片《啊!海军》观后感
  写于2002年
    
  美国是电影大国,而同时法国德国苏联日本中国印度也都是电影大国,皆自成体系,各成一派,都足以与美国电影分庭抗礼。
  
  相比于现在那些胡编乱造的好莱坞大片如《机器特警》之类,一些日本历史巨片更有历史的厚重感。这两天,连着看了几部日本历史巨片《啊!海军》,《山本五十六》,《军阀》的VCD,看后有些感触。
  
  其中《啊!海军》和《山本五十六》是八一厂在文革前译制的,是当时所谓的“内参片”,《军阀》由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于七十年代初。其中《啊!海军》在我很小的时候看过,还有模模糊糊的印象。当时除了内参片,也已有了电视,但是,极少。七十年代初,我们看电视都是到家长单位的电视室,一大帮人在一屋里看一台黑白电视,电视锁在柜子里,有专人负责开锁,那感觉,比到电影院看电影还神秘。当时看了些什么因为太小已经忘了,记得有《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之类的,七五年以后,长大了一些,记得清楚了,当时新闻还记得一条,苏联飞行员驾“米格25”叛逃日本。当时“米格25”是最先进的战斗机,对于那时在我北边陈兵百万亡我之心不死的苏联北极熊新沙皇,我们恨之入骨,在看到这条新闻时纷纷拍手称快的情形我还记忆犹新。

七十年代的少年生活,我们经常混进机关礼堂偷看内参片,记得除了《啊!海军》等等,还有一部当时看得颇为兴奋现在觉得又臭又长极尽吹嘘夸大之能事的苏联影片《解放》。当时除了看电影,放了学还打架,互相砍板砖,当时跟着一帮大孩子跟别的院子的小子们打架,那可不是现在网上砍板儿砖,而是实实在在的真板儿砖,拍下去就见血。我也曾跟随我们院的大孩子们用板儿砖将对方拍得顺脑门流血,我自己也挨过对方的板儿砖,到现在我头上还留下一处不长头发的伤疤。

不过,这好象也并未太过耽误学习,我们这帮人里,品学兼优的还是有的。
    
  扯远了,还是说电影吧,先说这几部影片的配音,那才是真正的配音,与剧中人物真正是融为一体,珠连璧合,极其精彩!听了那配音,现在粗制滥造的影视配音只能说是垃圾。《啊!海军》中主人公平田一郎是八一厂著名演员张勇手(演过《奇袭》等)配的音,《军阀》中东条英机是由上译厂毕克配的音,山本五十六是由八一厂老演员李炎(在《东进序曲》中扮演黄主任)配音,都配得极精彩。可能是当时内参片原汁原味的要求,他们在配音时都忠实于原作,是把原作中主人公当作正面人物来配音的。为了符合原作中的人物平田一郎,张勇手完全换了一种声音,十足的日本武士道,不仔细听,听不出来是张勇手配的音。不管是出于什么客观原因,他们真实传神的译制使我们无语言障碍地看到原汁原味的作品,感谢他们。老演员们的功力的确不凡,可以在影片中用不同声音配不同人物。不象现在的演员,只会用一种声音也就是他们自己平时说话的声音配,许多人物都是一种声音,一听就知道是谁配的,千人一面,令人腻味,令人生厌。
    
  从敌人的立场了解敌人对历史的态度,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过去,思考今天,展望未来。
    
  《啊!海军》,描述一位贫苦农家子弟平田一郎考上了江田岛海军学校,以后在战斗里成长,茁壮成长为优秀的帝国海军军官的故事。
    
  影片的开头是还在农村老家上中学的平田,和他的同学,一生的好友本多在学校参加军训,已是大小伙子的学生们齐唱雄壮的战歌《元寇》,歌词大意是,“弘安四年的夏天,国难临头,元寇忽必烈倾巢出动,我镰仓的男子汉,毫无惧色,决心讨伐元寇,向天下伸张正义。”这首战歌的旋律,贯穿整部影片,多次出现,根据平田不同时期的经历,或雄壮,或轻柔,以烘托他的战斗经历和战友之情。
  
  这段旋律最感人的一段是平田和本多最后一次见面的时候,那时,瓜岛日军被强大的美军围攻,本多奉命从瓜岛回后方基地求援,平田在基地招待他吃饭,虽是普普通通的酱汤米饭,本多却吃得狼吞虎咽,原来,瓜岛美军的攻势太过强大,日军的处境非常悲惨,被压制在坑道里,弹尽粮绝,只好捉老鼠充饥。衣衫褴缕的本多饱餐一顿后,重返瓜岛战场。日军组织了运输队向瓜岛运送弹药粮草,但那时日本的海军已经非常衰弱,船队还没到瓜岛就被美军击沉。后来本多也战死在瓜岛,那次见面成了他和平田最后的永别。
  
  在衣衫褴缕的本多走后,平田拿着本多留给他的钢笔,似乎有所预感,这时,观众已经熟悉的《元寇》的旋律再度响起,不过此时已不复影片开始时的雄壮,而是非常轻柔婉转,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另两部影片,《山本五十六》描述山本指挥对美作战前后的事迹;《军阀》是汉译名,原名《动荡的昭和史》,讲述东条英机发动太平洋战争前后的事迹。
    
  从这些影片中,我们看到了日本人理解的二次大战。
  
  其一,日本海军与日本陆军是两支不同的军队,不但对发动战争的立场不同,而且陆军比较原始粗野愚昧,空有爱国热情而实则对帝国有害,海军则接触现代文明较深,对西方友善,比较理智。
    
  其二,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是为美国所逼,忍无可忍。美国一再逼迫日本从中国全面撤军,以东条英机为首的日本陆军则认为,自日俄战争以来,无数日本将士的鲜血洒在支那大陆,断无白白退兵之理,几十年来日本在支那大陆占领的土地是日本将士用鲜血换来的,以自古以来诸帝国开疆拓土的惯例,日本并没有做错,美国欺人太甚,只有一战。但是,日本海军则大多对于对美开战没有信心,连出身陆军的东条英机也对美国巨人的强大实力十分畏惧,开战前,他还请求海军出面要求他不要对美宣战,但海军明确拒绝了他,对他说:“是谁发动了支那战争?是谁使日本走到了今天这一步?陆军播下的苦果必须由陆军来收获。”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东条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美国一再逼迫他从中国撤军也使他愤怒地喊道:“美帝国主义才是侵略者,反而诬赖我们是侵略者!岂有此理!把美帝国主义从亚洲赶出去!”
  
  战争后期,美国的打击越来越强大,日军死伤惨重,连遭惨败,巨大的压力使东条英机心力交瘁,几近崩溃。参与发动对华战争和作为首相主持发动太平洋战争,是日后东京审判准备将东条判处死刑的重要依据。
    
  三四十年代的日本陆军狂热愚忠,他们不知道,人类历史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帝国征服时代即将结束,文明力量将成主流,他们还在用古代帝国征服战争的老黄历,逆历史潮流而动,盲目蛮干,发动战争,结果给日本造成惨重损失。那些狂热愚忠的日本陆军使我想起了文革中的红卫兵。
    
  其三,从敌人的口中我们听到了对国民政府坚持抗战的恼恨。
  
  其四,从影片中我们看到日本海军是狂热的日本中一支较为健康的力量,相对比较理智,也更为可怕。从日本人的角度来看,日本海陆军,都是精忠报国的健儿,将士英豪,儿郎虎豹,英雄辈出,前赴后继,但是,陆军狂热,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开战时气势汹汹,到后来焦头烂额。倒是理智的海军在面临战败时,眼见失败已成定局,仍有条不紊地继续培养下一代海军军官。《啊!海军》中那个海军学校校长在送平田一郎前往冲绳岛投入对美军的最后血战时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大意是,眼前这批海军学校的青年,虽然战后大多数人当不了海军军官了,但他们受过良好的文武教育,懂英语,日本的未来就靠他们了,只要有他们在,日本就是战败,也会东山再起。
    
  从战后日本迅速崛起的历史来看,日本人接受了二战失败的教训,旧陆军的价值观被抛弃,而海军价值观则得到了贯彻,比较务实,虽然仍然对邻国具有危险性,但却融入了文明世界,对邻国来说,属于可以理性解决问题的对手,与狂热的旧陆军完全不同。日本历史学家司马辽太郎的“司马史观”就主张全面否定战前的日本历史,他认为一九四五年以后的日本历史才是真正的日本历史,战前的几十年不算。
    
  再说回电影,我十分敬佩我们技艺精湛的老一代译制人员使我们有机会看到原汁原味的日本历史巨片。除此以外,我记得当时还有一些小的电影流派,如罗马尼亚电影,朝鲜电影,阿尔巴尼亚电影,南斯拉夫电影,乃至越南电影,都各成一派。
    
  我印象中似乎长影配音以俄国电影和朝鲜电影为主,上海译制片厂则译制欧美影片较多,而北影则取两者之间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七十年代的罗马尼亚电影十分精彩,有两部少年惊险片我印象很深,一部是《多瑙河三角洲的警报》,一部是恐怖片《巴布什卡历险记》,尤其是看《巴布什卡历险记》时的惊吓效果我现在还记得,比现在所谓“恐怖片”效果好得太多了。也可能是经历日渐丰富了,现在的好莱坞恐怖片,我看了不恐怖,香港的恐怖片,我看了直想乐。
    
  罗马尼亚也拍历史巨片,我看过的记得有两部,《斯特凡大公》和《勇士米哈依》,影片中奥斯曼帝国西南巴沙统率的土耳其大军“西南!西南!”的震天动地的吼声至今想来还震人心魄!
  
  阿尔巴尼亚电影《地下游击队》,《第八个是铜象》,精彩,感人,至今不忘。
    
  朝鲜电影没法认真看,太假,不过如果当作革命童话来看,倒是别有趣味,《看不见的战线》《原形毕露》,当时都是我们这帮小孩儿津津乐道的,“看不见的战线,和你老婆再见”,是当时我们的口头禅。
    
  还有一个不成其为流派的小流派,越南电影,我记得有一部《阿福》,讲述少年阿福与美军捣乱的故事,也是我们喜欢的少年人物。不过,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后,越南人对我国军民的残暴野蛮和忘恩负义,使我小时候对越南的好感丧失殆尽,转为仇恨。
  
  南斯拉夫电影也颇精彩,《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七三年作为内参片放过,七七年公映,它和后来的《桥》,前后呼应,其中南斯拉夫人的“瓦尔特拳”和德军精良英武的军装和装备,给了当时还是少年的我们以深刻印象。
  
  我国的历史片,以文革前出品的较为好看,我最喜欢看的是《林则徐》和《甲午风云》。《林则徐》拍得近乎完美,比后来巨资弄出来的什么《鸦片战争》好看得多。谢晋等一批老艺术家,文革前拍的电影十分精彩,文革后,也不知中了什么邪,不会拍电影了,拍出来的东西与他们文革前的杰作没法比。
  
  《甲午风云》虽然严重歪曲历史,把爱国将领刘步蝉打成汉,,奸,把无能之辈丁汝昌捧为英雄,但邓世昌等抗日英雄却拍得壮怀激烈,荡气回肠。文革前,中国人的优秀传统还在,还未被完全摧毁,这一点,在电影的拍摄中也能反应出来。
  
  文革后至今所拍的所谓历史影视剧,客观点说,基本都是垃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