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事后诸葛说老华(上)

(2006-03-14 17:56:13) 下一个
事后诸葛说老华(上) 欧阳龙门 1976年10月,老毛去世不到一个月。老毛亲自选定 的“接班人”华国锋,在叶剑英、汪东兴的襄助下,一举 粉碎了“四人帮”,把老毛的遗孀、侄儿都送进了监狱, 从而登上了“英明领袖”的宝座。 但是在宝座上刚刚坐了四年就被“请”了下来,而且其中 后面两年基本上是在不断的“挨批评”、“做检讨”、 “认错”之中度过的。 作为政坛上的初段新秀,华国锋被超一流的大师老毛选为 “接班人”,在老毛撒手以后打败了业余水平的“四人 帮”,然后又败在八段(也许是九段)高手邓小平的手 下,其间自有其必然性。然而,将近三十年之后,局外人 再来从新复盘,当中也有一些可资谈助之处,诸如这里可 以少输几子,那里可以多纠缠一下。 在事后诸葛亮看来,大家可以在茶余饭后把以下的话题, 当作龙门阵摆一摆: (一)华国锋能不能不粉碎“四人帮”? 欧阳龙门 作为列宁主义政党的中共,其发展有两个可比的参照:一个 是苏共,一个是国民党。在老毛过世的时候,苏共已经经历 了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三次换代,国民党也经历了孙中 山和蒋介石两次换代。这五例换代的过程可以分为三种模式: 一是“蒋经国模式”,基本上和中国封建社会帝王的父子传 承类似;二是“勃列日涅夫模式”,基本上属于“宫廷政 变”;另外三例属于“竞争模式”,群雄竞争角逐,经过几 年的时间,产生出新的领袖。 按理说中共当时也该走“竞争模式”的,但是,老华却以迅 雷不及掩耳之势抓捕了“四人帮”,采取了“勃列日涅夫模 式”。   现在回头来看:华国锋和汪东兴两个人,江青但凡能在其中 拉上一个,“四人帮”就不会那么快被“一举粉碎”。拉住 了华国锋,汪东兴就不敢轻举妄动。拉住了汪东兴,华国锋 想动也无从下手。那么危急状态就能够过渡到群雄并立的状 态,进行下一轮的角逐,再来确定输赢。事实上,业余水平 的江青不但没有拉拢这两个人,反而把他们当作敌人来打击, 逼得这两个人没有别的选择,只好与叶剑英成为一股,合力 端掉了“四人帮”。更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三个人合在一 起,硬是把“粉碎‘四人帮’”说成是“继承毛主席的遗 志”、“代表毛主席的遗愿”,让江青哭笑不得,百口莫辩。 基于这一点,可以说在政坛上“四人帮”只是业余水平。 在当时的情况下,华国锋和“四人帮”都有一些什么样的选 择、什么样的预期后果呢? “四人帮”可以拥戴华国锋,至少要给华国锋一种不会马上 被打倒的安全感,然后进入角逐期,再决胜负。“四人帮” 当时没有这样做,反而是咄咄逼人,大谈“要打倒还在走的 ‘走资派’”,“要和还在台上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头子’ 作斗争”,让华国锋感觉到这是在指自己。 “四人帮”也可以拉拢汪东兴,或者稳住局面,或者抓捕反 对者。“四人帮”当时也没有这样做,从后来看到的材料发 现,“四人帮”与汪东兴多年结怨甚深,根本没有合伙的可 能,“四人帮”也没有做这方面的实质性努力。“四人帮” 若上台,拿掉汪东兴是早晚的事情。这一点“四人帮”和汪 东兴都明白。 “四人帮”的预期后果是以党内斗争的方式,排开华国锋, 自己上台,成为主导。至于华国锋,或去或留、或批判或打 倒,下一步再说。 华国锋的选择有:或者将主席位置让给江青,或者将总理位 置让给张春桥,或者两个都让,自己做个过渡,就像国民党 的严家淦。这也许是老毛的本意,但从后来的发展看,华国 锋完全未作此想。 华国锋也可以无所作为,与“四人帮”和平共处。但是,以 华国锋当时的判断,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华国锋看来,要 么被“四人帮”打倒,要么给“四人帮”做走卒、当过渡。 这都不是所愿。于是华国锋不能不考虑怎样对付“四人帮”。 事后诸葛亮认为:“四人帮”如果上台,华国锋最坏的结局 是作为“修正主义路线的头子”被打倒,其结果类似于刘少 奇、彭德怀,最后有可能屈死狱中。这种可能性最大。 其次是作为过渡,让权与“四人帮”,做个傀儡、走卒。但 是一来是华国锋不愿意,二来即便华国锋愿意,还得看“四 人帮”同意不同意。 最好的情况是以路线错误下台,留在党内作反面教员,最后 淡出政治舞台,类同于后来在邓小平时代的真正结局。但是 以当时中共党内斗争的政治生态环境看,这也是很不可能的。 一旦到了华国锋那个位置,下台的途径必然是“打倒”,根 本没有“辞职”、“退休”之说。刘少奇想回家种地,老毛 让他走吗? 在这种形势下,不论是华国锋去拉汪东兴,还是汪东兴来找 华国锋,两人都是一拍即合。于是抓捕“四人帮”的可行性 和技术问题都解决了。接下来是抓捕以后如何稳定局面,这 就有赖于以叶剑英为代表的党内元老了。这些人和“四人帮” 早就是生死对头,岂有不乐意的?即使是没有华、汪的主动, 这些人也在打主意,只是时机问题。加之天安门的“四五运 动”使这些人看到了民心的向背,更壮了胆。届时连老华一 起端掉也未可知呢。 至此,万事俱备,又有东风。 事后诸葛亮复盘的结论是:华国锋粉碎“四人帮”是明智之 举,是必然之势,并非意外。“四人帮”的败局也不令人意 外。意外的是:老毛、“四人帮”十年的苦心经营,居然一 朝倾覆,没有半点挣扎,没有打响一枪。老毛长久希望的 “中央若出修正主义,地方应该造反”不仅完全落空,而且 居然没有一点有影响的回响。 失败不说,连作烈士壮烈牺牲的机会都没有,其不悲哉! (二)华国锋能不能不搞“两个凡是”? 欧阳龙门 粉碎“四人帮”以后老华还是走了几招好棋的。 首先是没有流血就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上海,完成了过渡。全 党、全军、全国人民对于粉碎“四人帮”的广泛支持和拥护程度, 都超出了华、叶原先的预期。 政治上最为成功的、同时也是最具有讽刺意味的,莫过于将粉碎 “四人帮”说成是“继承毛主席的遗志”,“是完成毛主席生前 没有来得及做的事”。将“四人帮”说成是“反毛主席”、“迫 害红太阳”,而将华国锋说成是“毛主席亲自选定的接班人”。 孙中山去世以后,国民党内的角逐也很激烈,据说当时戴季陶给 蒋介石出的主意就是“争正统”三个字。蒋介石就是凭着这三个 字的策略登上了宝座的。 斯大林当时也是这种策略,利用一切手段,隐瞒了列宁对自己的 真实评价,把自己说成是列宁选定的继承人,软禁了列宁的遗孀, 击败了对手,建立起自己独裁的一统天下。而且还硬说这才是列 宁的遗愿。 华国锋也是这套办法,什么“你办事,我放心”的条子,什么 “照过去方针办”,什么“毛主席为咱选舵手”。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这些当然都是必要的,不搞这些就没有办 法在思想上、在法理上击败“四人帮”,站住脚。但是,华国锋 把这一套把戏推而广之,搞起了“两个凡是”。 说老华是“初段新秀”,是因为不是“新秀”,也不会引起老毛 的注意,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不是“新秀”,也不能把 “四人帮”打个片甲不留,而且还要让“四人帮”背上“迫害毛 主席”的罪名,让众人都认为“是毛主席让我抓江青的”。当时 要在思想上击败“四人帮”必须是“争正统”。 但是初段毕竟是初段,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华国锋看不到世 界的潮流、人心的所向,他看不到下面的棋该怎么走。在这点上, 他不及斯大林,不及赫鲁晓夫,不及蒋经国。没有做新一代领袖 应该有的创新。当然,要让初段水平的华国锋既能玩“争正统” 的把戏,又能创新,是强人所难,是不可能的。 创新要有个人素质上的大智大勇,又要有恰当的权力基础和威望, 这些华国锋都没有。所以只好照着老毛的葫芦画瓢:一是“抓纲 治国”,二是“两个凡是”。老毛不是说过吗,“阶级斗争是纲, 其它都是目”,那么咱就照着办呗,“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 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为了反对“两个凡是”,邓小平、胡耀邦等人打出了自己的旗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而形成了“实践派”和“凡 是派”的对立,其表现是“真理标准的讨论”。汪东兴等“凡是 派” 人物,拼命压制“实践派”的表述。华国锋出于自身的利益 当然也属于“凡是派”。 共产党内从来没有单纯的理论争论,任何理论的争论都导致权力 结构的改组,或者理论的争论本身就是权力斗争的表述,诸如 “天才论”、“设国家主席”也会成为“反党纲领”。 “真理标准的讨论”以“凡是派”的败落而告终。接下来便是权 力结构的改组。华国锋在当时并没有因此而下台,但是他执政的 合法性却因此而大大地打了折扣,成为以后下台的前奏。 现在回过头来看,中共在当时条件下能不能不搞“两个凡是”? 事后诸葛亮认为“当然能”。“两个凡是”不符合当时的世界潮 流、不符合当时的人心向背,说到底也不符合中共自己的理论基 础。 那么,华国锋在当时条件下能不能不搞“两个凡是”?事后诸葛 亮认为“不能”。因为他毕竟是个“初段”,从他自身的利益出 发,他认为有了“两个凡是”才有了他在台上执政的合法性。除 此之外,他不知道如何去建立自己执政的合法性。那是要比他段 位高得多的人才能明白并且实行之的。 同时也要看到:华国锋虽然也压制“真理标准的讨论”,但是并 没有一意孤行到底,没有采取专制手段。你也可以说他是“非不 为也,实不能也”。但是不管怎么说他还是承认了错误。从搞政 治的角度来说,他虽然是“初段”总还是入了段,没有胡搅蛮缠。 从作普通人的角度来看,他也还是算个“好人”。 (三)华国锋能不能不阻挡“平反浪潮”? 欧阳龙门 文革期间中国是冤狱遍地,可以说每一个家庭都不可能没有在文 革中没受到过打击的成员或者亲朋好友。当权派,就不用说了, 绝大多数都遭到过批判斗争;黑五类,更不用说了,不论是当权 派、保守派、还是造反派上台,没有不遭斗争的;保守派得势时 斗争造反派;造反派得势时斗争保守派,也斗争不同组织的造反 派。斗来斗去,从国家主席、中央政治局一直到地方单位,每个 家庭,没有被斗过的,还剩下几个人? 到了文革后期,老毛自己也认识到这一点,哀叹道:“文化大革 命已经八年,现在以安定团结为好”。老毛也试图作一些补救, 但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老毛也知道,要解决根本问题必然 导致否定文化大革命,进而否定他本人。没奈何,又只好说: “安定团结不是不要阶级斗争。” 现在老毛死了,要求平反的呼声一阵高过一阵,可以说是形成了 铺天盖地的浪潮。这个浪潮实在是不可阻挡的。胡耀邦之所以到 今天还有这样多的人怀念他,与他当年力主平反冤案是密切相关 的。所以,这里的问题不是“华国锋能不能阻挡‘平反浪潮’”, 而是“华国锋能不能不阻挡‘平反浪潮’”,因为事实上他是对 平反工作起了阻挡作用的。他当时能不能不这样做呢? 华国锋当然也知道当时的中国是冤狱遍地,他自己本人也曾经是 被斗争的对象。要说他完全反对平反工作,也不是事实。但是, 基于“两个凡是”,他只能小打小闹,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当邓 小平、胡耀邦在那里大张旗鼓地搞平反的时候,他的态度是“不 表态”,是“拖”,拖过一天是一天,拖过一案是一案。但是, 他又不能完全阻挡平反的潮流,那么没平反的人会怨谁?平了反 的人会感激谁?平了反而且官复原职的人,会成为谁的权力基础? 这些华国锋都考虑过没有? 《曹刿论战》中将“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作为“可以 一战”的条件。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新皇帝登基,大都要搞“大 赦天下”,为什么?要争取人心,用共产党的话来说是“团结一 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些老华知道不知道:不仅该做,而且要 赶快做,你不做别人就做了。 在“平反冤案”这一点上,华国锋的所作所为实在令人惋惜。因 为事后诸葛亮认为:华国锋本不是整人害人之辈,在这方面他虽 然比不上胡耀邦,却与“四人帮”有本质的不同。不仅好过汪东 兴、纪登奎、吴德、陈锡联这些人,而且可以好过老邓。 华国锋本可以抢在老邓复出之前平反一大批冤、假、错案的,就 算不能马上做到,也可以先许愿,后落实。该做而又能做的没有 做,在华国锋所有的臭棋里面,这是最大的一招臭棋。是可以少 输好几子的地方。如果华国锋当时抢在老邓复出之前做了,或者 在邓小平、胡耀邦平反冤案的时候更加积极一些,那么即使是下 了台,以后怀念他的人也会多得多。 (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