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精品欣赏《六月清荷》与编导周萍

(2013-06-18 10:09:32) 下一个
2009年央视春节元宵晚会《六月清荷花》     中国教育青春万岁《六月清荷》



   
农历六月俗称荷月,荷花别名莲花,芙蕖,芙蓉,生于碧波之中,迎着骄阳盛开,花叶清秀,花香四溢,沁人心脾。有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荷花清 丽脱俗,在人心目中象征美丽、纯洁、坚贞。周敦颐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把荷花喻为君子;佛教以莲花作象征,认为佛的修持可以让人超凡脱俗,达 到清净无碍的境界,有如莲荷之出水无尘。古往今来,赞咏荷花的名人雅士多不胜数,佳句名篇更是风采各异,中国舞蹈最高奖项也以荷花命名。今天要介绍的是荣获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银奖的民族民间舞《六月清荷》。
舞蹈《六月清荷》创作以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胶州秧歌为基础,揉入了现代舞蹈元素,风格清新唯美,意境如画。作品采用胶州秧歌中8字绕扇、推扇、盘扇、平 转扇、端扇、扣扇、大撇扇等基本动作,抓住了胶州秧歌“抬重、落轻、走飘”的典型动律以及身体扭动中形成的“三道弯”形态,使荷花的亭亭风姿姣姣风韵从胶 州秧歌那“三弯九动十八态”的独特韵味中脱颖而出。另外,舞蹈借助现代舞的一些动作结构方式,打破了以往民间舞惯常在一个空间、一个方位,单一重复、对称 的动作连接逻辑,而是将民间舞素材在形式和结构方式上进行新的运作和变奏,通过不同空间、力度、幅度上多方位的变化,来改变动作的连接方式,使观众在视觉 上有种变化莫测的新鲜感,也因此更加突出了“风舞清荷”的鲜活感和灵动感。悠扬的乐曲声中,演员们娉婷于碧波之上,以扇遮面娇羞柔媚,双眸含笑顾盼流转, 在馥郁的荷的气息中,其气也清,清若碧水,其人也淡,人淡如荷……
六月清塘花不同,菡萏初开绿映红。三弯九动十八态,临风漫舞荷韵浓。
民族民间舞《六月清荷》(汉族)
编导:周萍 李娜
表演:北京舞蹈学院   山东胶州市文化局

胶州秧歌及动态来源:
1、简述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是流传于山东胶县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俗称“跑秧歌”。以胶县县城附近东小吨、南旺、丘东等村最为盛行。舞蹈表 演的开场时先跑秧歌大场,并且做些翻扑的技巧,然后再开始演些农村小戏,扮演人物中领头的是“膏药客”,与一般秧歌基本相同,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歌舞形 式。胶州秧歌到今天为止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民间有这样的谚语:“听见秧歌唱,手中活在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着老命瞅瞅”。胶州秧歌其动律复杂,韵 律浓郁,表现手法独到以舒展大方,热情灵巧的艺术风格著称。胶州秧歌舞蹈的 特征主要表现在,舞姿机巧空灵,柔韧而佯狂,女子的那种“三弯九动十八态”和“三道弯”的动态特征,将舞蹈的情感、景象、意境交融于一体,对于“以曲线为 美”的意识的张扬与表现手法,又对于女子的直爽和柔媚性格的美化和再现,正使得胶州秧歌舞蹈披上了一层古老而又神秘的面纱,胶州秧歌又以“抬重、落轻、走 飘”的步态动律风格,使得人们在恰似烟云飘散中,回味着百太生活。胶州秧歌一般多是采用比较程式化的集体的歌舞形式,在表演方面通常是角色与角色之间的配 合严谨有致,很正统式的。它的舞蹈动作很爽直粗矿,也正表现出了北方人的那种豪放的性格。它的表演风格直畅,非常明快,也很自然,透射出质朴的美丽动感。 动作则是火热夸张,扭动的幅度大且柔韧舒展,脚步的动作力度是重抬起来轻放下地,体态婀娜多姿,非常美。民间以“扭断腰”加以形容,让人感受到了女子舞蹈 的柔媚、娇艳们、细腻,特别的迷人。可以觉得有那么点地方民间小戏的成分了。在民间舞蹈风格上可以自成一派。有着北方民族典型的民族性格。胶州秧歌的风格 特点,当地老艺人用“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来形容它的动律与风韵。舞蹈家们又把它归纳为“脚拧、扭腰、小臂绕8字(动肩)受推、翻腕的有机 配合”。而这一动律特征的形成,关键在与脚掌的富于弹性,脚跟的灵活扭动,而这些特点都和过去演员脚上要踩着“跷板”表演不无关系。所谓跷板,即特别制成 带有假小脚型的鞋,穿上后只用前脚掌着地,裤中只露出小脚,以模拟缠足妇女的步态。

    胶州秧歌与其他的地区有不同,已经有一套从挑选、训练演员到演出完整的专门方法,而其他秧歌在这种形式上却是很少见的。据老艺人姜景山先生(公元1911 年生)介绍,在这个世纪的20~~30年代已经有了这种组合班的训练形式。一直到40年代的时候仍然是这样。姜景山先生本人就是经过了这样的训练形式,并 且在长期的演出中成为了有名艺人。他说到:在过去的每年都要为春节晚会的演出,所以才成立秧歌班子。而且在挑选演员的时候是非常的严格的。对每一个孩子的 体态啊,脸型啊,嗓音啊等,都必须要认真仔细的检查,待选好了就会马上开始训练,俗称“按锅”,春节时开始在自己本村或是附近乡村里演出,然后,活动一直 持续到清明节前才结束。由于这种自行培训的戏班子的人数不多,而演出中又有舞,又有戏,非常的热闹,所以群众都非常的喜欢。

2、胶州秧歌的动态来源。

    山东齐鲁文化大地滋生出来的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儒教为核心的封建社会,对妇女的一种残酷的肉体上的束缚是缠足,用这种方式来束缚妇女们的精 神。这种仍然还定型在舞蹈形式中,无声无息的就成为了一种形式的美。所以以之出现了女角动态中的“扭”“闪腰”“三道弯”这些动态。这都是人体移动时发生 偏差直接影响到步态,舞态的。在解放以后,那些专业的舞蹈工作者从传统的民族秧歌表演中,发现了女性舞蹈动作的独特魅力,从中提炼出来,加以编排,使之成 为了现代的舞蹈专业学校课程中的一女性舞蹈为主的胶州秧歌。胶州秧歌中的女性角色有小鳗,扇女,翠花等人物。其中尤其是以小馒的动作最具特色,最具代表。 用民间老艺人的语言来形容就是“前哈腰,后张两手,两边威体”,这种动作用来以表现小姑娘刚刚缠足以后,走起路来脚步不稳的样子。到了民国以后,便禁止了 缠足的这种做法,但是民间的表演中却对这种舞步有很大的热情,就改用跷板来模拟缠足以后的步态,事实上今天舞蹈表演中的胶州秧歌中的主要动作就是从中提炼 出来的。胶州秧歌中女主角主要动态是“脚拧,扭腰,小臂划8字,手推,翻腕”的有机配合。老艺人用“抬重、落轻、走飘、扭断腰”来形容它的动律和风韵。这 一切动律特点的形成与戏曲旦角的形成很雷同。在过去里,戏曲中的旦角都要踩晓板,以模拟缠足妇女婀娜多姿的步态,现在小馒的动态遗存了踩跷板,使其形成了 自身的动律特点。前哈腰,后张手,两边威体,来表现小姑娘才裹了脚的形态。一落到地就疼,因此才走路脚步不稳,两手乱“扎沙”(抓挠)的形态特点。还有胶 州秧歌多用于创造,刻画劳动的妇女的形象。从女角的动态特点中能一目了然。

    现在随着舞蹈事业文化的发展和推广,胶州秧歌被搬上舞台。专业舞蹈工作者深入农村拜师学艺,收集和整理大量的素材,同时民间的一些艺人也来各个舞蹈院校传授地道的土味民间舞蹈技艺。其淳朴的舞蹈语汇,大大开阔了专业舞蹈工作者的眼界。


周萍

姓名:周萍 
籍贯:厦门市人
单位: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
职位:汉族舞蹈教研室主任
职称:副教授
周萍. 1987年就读于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系,1991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任教19年间,先后担任多班级、多地区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工作。主要担任的课程有:《中国 ...
  
经历:多次参与“桃李杯”舞蹈比赛的指导教师工作. 1997年连续获文化部颁发的“桃李杯”舞蹈比赛指导教师奖及优秀园丁奖.多次参与毕业班晚会的排练及导演工作.主要排练晚会有《泱泱大歌》,主要导演晚会有《风情中国》,主要作品有《》.《六月清荷》.《好花季》.《绢花》. 1995年参与编写录制《中国民间舞》成人教材,独立完成其中东北秧歌部分. 1999年参加编写《中国艺术教育大系·舞蹈卷·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负责编写云南花灯.东北秧歌及部分胶州秧歌的女班教材,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91、94、97年的全国艺术院校“桃李杯”舞蹈比赛期间获得文化部颁发的指导教师奖及优秀园丁奖。1993年因表演《梦儿凉在绳绳上》获北京市第四届舞蹈比赛优秀表演奖。任教十年间曾多次参与毕业班及桃李杯舞蹈比赛的编排和演出工作,主要作品有:《父老乡亲》、《》、《好花季》、《六月清菏》、《绢花飞》等。97年应台北民族舞蹈团的邀请,赴台北民族舞蹈团教授中国民族民间舞。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