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蒙古族舞蹈《情系草原》赏析

(2016-08-06 13:59:17) 下一个

舞蹈的民族风格与创作意识——从蒙古族舞蹈《情系草原》说起

 

巴特尔

】作者通过表演《情系草原》的体会,探讨舞蹈的民族风格与创作意识的完美结合。《情系草原》构思的是一种随着时代审美变化而创作的蒙古族舞蹈,探索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格与个性,提炼蒙古族舞蹈的典型特征,融入真情实感,运用当代创作意识的组合。

《情系草原》是一部既有着独特风格、体现现实价值又蕴含着深沉情感的舞蹈作品。这个舞蹈作品曾在文化部主办的文华艺术院校奖第八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中获得青年组二等奖。下面本人介绍一下这部作品的风格价值及情感取向。

(一)

从思想上来看,整个舞蹈把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朴实的风格中透露出了一种厚重的人文关怀。

舞 蹈的开头部分描写了一个漂泊异乡的草原青年怀着渴望和激动之情回到养育自己的草原时看到的却是满目的疮痍和凄凉,青年在失望伤心中听到了风的声音,看到了 雨的颜色。昏黄的灯光、俯首的背影、蹒跚的步伐、音乐中的风雨声和苍凉悲情的男子长调都渲染了青年对草原受到破坏的痛惜和悲伤之情,这个情节反映了过度放 牧、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原因使草原受到严重破坏的现实,具有很强的现实关照力,体现出了一种厚重的人文关怀。

后 面的音乐突然欢快起来,面对风雨过后生机盎然的草原和奔腾的马群,青年重新找回了童年的梦想。他时而翻身跃上背马狂奔,时而在草地上翻滚,时而和可爱的羊 群嬉戏,欣喜之情绚烂地流溢于整体表现之中。舞蹈通过明快奔放的快节奏表现青年对久违的草原母亲的惜别之后的热爱和狂热,在草原怀抱中的欣喜和依恋,很好 地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热爱自然,珍惜自然的民族情愫,对于今天我们所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有积极的意义。

接 下来的部分突然由动转静,白天的欢腾和夜晚的寂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空籁与幽寂的夜里,青年仿佛听到了母亲遥远的呼唤,背景音乐里母亲柔和的若有若无的 声音使这段舞蹈在寂寥中充满慈祥的温暖。青年跪着仰望苍穹,张臂想拥抱幻觉中慈祥的母亲,但是幻象消失,苍穹依旧,他失望中仆倒在草丛中沉沉睡去。当黎明 的鸟儿清脆的鸣声响起时,青年慢慢苏醒了过来,迎着朝霞走向早晨的草原。早晨的霞光绚烂迷人,青草苍翠欲滴,青年陶醉在这美丽的草原晨景中。舞者以陶醉的 微笑和舒缓的动作来表现自己平静下来后对草原质朴的热爱。没有了奔放的激情,也没有了忧郁的失落,早晨的草原是如此地美丽迷人。青年把平缓而更深沉的感情 蕴含在惬意舒缓的草原漫步中。无论是抬头仰望,还是低头俯视,眼前的景物都使青年流连忘返,视野中蓝的天、白的云、绿的草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青年 沉浸在这美丽的图画中,时而慢慢边走边看,时而迎着朝霞飞奔,他对草原和自然的爱以这种很放松的状态更集中地表现了出来。后面部分描写了青年找回了草原的 梦想,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寄托所,欣喜之中打开酒瓶醉倒在草原上,把自己彻底融入广袤的草原之中,形成人与草原的精神合一,对草原的爱也达到了最高境界。

   总 的来说,这部舞蹈在思想感情的变化上呈现的是一条明朗的路线,从开始的对草原悲怆的爱到后面充满生气的爱及平缓深沉的爱再到与草原融为一体的爱,这个感情 的变化的表达既不朦胧抽象,也不简陋苍白,而是运用一种中合的态势,表现出了那种蒙古族独特的“草原情”,对自然和蒙古族的民族性表现出了一种质朴厚重的 人文关怀。

(二)

从表现方式上来看,这部舞蹈很好地运用了一些典型的蒙古族“舞句”、“舞段”,通过对比和变换,成功地塑造了舞蹈形象,完美地表现了蒙古族男性舞蹈的气质,流露出作品对蒙古族男性豪放、强健、骁勇,坦荡、质朴、有责任心等个性品质的赞美,很好地表达了热爱草原的主题。

我 们知道,舞蹈总是以它独自的动律表达特定的思想情感的。由舞蹈的单一动作逐渐的组合成句子,我们称之为“舞句”;把这些“舞句”在一定的空间里和时间里不 断的演变,使之成为舞蹈之段落,并在音乐的伴奏下表达一种特定的意义或特定的感情,使人们能看见美化了的、有节奏的、区别于生活中人体的自然动作,这就是 我们所说的舞蹈形象。舞蹈形象在通常的情况下,所表达的作品内容,都是紧密地和作品主题结合在一起的,它不只是表现在属性上,还直接表现在以民族的形式完 成表达感情的任务。这部舞蹈作品把蒙古族舞蹈的典型“舞句”和“舞段”结合,通过舞蹈形象赞美了蒙古族男性的豪放、勇武,剽悍、坦荡,完整地表现了蒙古儿 女对草原特别的挚爱之情的主题。

蒙 古族人民生活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牧民们心胸开阔、坦荡,感情质朴。长期的放牧与狩猎生活以及古代蒙古先民的尚武精神形成了蒙古族男性特有的豪放、勇武、 骠悍的气质和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性格。因此蒙古族男性舞蹈的动作具有步伐稳健,节奏明快,感情质朴、粗犷豪放等特点。这种特点往往通过经典的蒙古族“舞 句”和“舞段”表现出来的。

经典的蒙古族男性舞蹈的“舞句”、“舞段”包括很多,下面就结合本舞蹈的运用谈其中的一部分。

首 先,蒙古族男性舞蹈的特点之一就是动作力度感强,幅度大,讲究“放”和“开”的基本形态,富有极大的张力。本舞蹈的编排就很好地把表现“放”和“张”的动 作结合穿插在一起,对蒙古族男性舞蹈的舞蹈语汇既有程式化的继承,也有随机性的发挥,从而使这个舞蹈具有了多重的审美魅力。

这 部舞蹈的前半部分经常采用曲、臂、硬腕等铿锵有力、有棱有角的动作来表现风雨过后青年在生机盎然的草原上骑马、翻滚、嬉戏的场景,表达的是一种对草原充满 生气的爱。后半部分则多采用软手、柔臂、柔肩等动作,表现青年深夜对母亲的思念和在草原晨景中的陶醉,表达的是一种对草原平静深沉的爱。而且在前半部分和 后半部分的具体表现中,“张”和“放”的动作都会适当地穿插交替,使这部舞蹈作品更具有动作上的层次性。

 其次,蒙古族男性舞蹈要求动作、眼神、面部表情能够有机结合,从而形成视觉上的立体化。

蒙 古族男性舞蹈具有基本体态为前点步位,上身略后倾,颈部稍后控;肩部动作幅度要大;运动起来要以胯为轴、奔放起来要脚底生花等特点,这部舞蹈作品中蒙古族 男性舞蹈的基本体态这个典型的动作在这部舞蹈作品中一直都被很好地运用,在动作的流动中仍然被很好地保持,这种粗犷开阔的体态表现了意气风发,骠悍骁勇的 蒙古族男子性格;这部舞蹈作品中舞者的肩部动作幅度也都比较大,看起来也更有力量感,展示了蒙古族男性的豪放气质。

最 后,蒙古族男性舞蹈虽然也用手、腕、腰、臂的动作来表现感情,但往往更重视腿和脚上的动作。蒙古族有“马背民族”之称,展现英勇骑士驰骋草原的雄姿,成为 男性舞蹈的典型特征之一。马背舞姿有几种,我们通常看到的两种分别是随骏马奔腾而奔腾的舞姿和骑在走马上的舒缓舞姿。前者脚腿动作激烈、粗放豪迈;后者昂 首挺胸、激情内敛、体态挺拔、外松内紧、潇洒而不松懈。

这部舞蹈的前后两部分就分别主要运用了这两种动作来表现青年在草原上骑马驰骋的豪情和在朝霞中闲适地散布的情景。

总的来说这部舞蹈作品由许多典型的蒙古族男性舞蹈动作组成,再加上眼神的灵活处理,时而极目远眺,时而俯临前方,胸部的挺收、横拉、后靠、前后上下扭动,很好地表现了男性蒙古族舞蹈的主要特点,表达了蒙古儿女特有的感情色彩:留恋草原、热爱草原、融入草原、歌颂草原、赞美勇武。

(三)

从舞蹈的感情线索来看,通过连续的动作、音乐、舞台背景变化表现感情的发展变化,这体现出了一种动态美。

开 始,昏黄的灯光、舞者蹒跚的步伐和俯首的背影、音乐中的风雨声和苍凉悲情的男子长调表达了青年对草原遭到破坏的无奈和悲怆之情;风雨声过后是马群的嘶鸣, 随着欢快的音乐响起,舞者也以欢欣的姿态跳起了快节奏的舞步,整个欢快的部分就是在表达青年对充满生机的草原的爱;欢快过后一切都沉寂下来了,加上舞台灯 光的由亮转暗,暗示了一个时间上由白天向夜晚的过渡,青年躺到在地上睡觉的姿势也是在向观众说明是晚上;随后音乐中婉转的鸟鸣和由暗变亮的灯光暗示早晨到 来了,舞者翻身从地上起来朝着亮光漫步并陶醉的表情都在告诉我们他在享受恬静的草原晨景。

总的来说,青年对草原的热爱这根感情线索是贯穿在整个舞者的动作和音乐和舞台背景的变化中的,舞者舒展刚劲的动作、舒缓有序的音乐、变化多姿的舞台背景三者的高度统一使整个舞蹈看起来连贯流畅、形成一种内在的动态神韵,这也是这部舞蹈的成功之处之一。

 

  综上所述,这部舞蹈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积极的价值取向,朴实中蕴含深情,对草原的自然生态及草原上生活着的人们寄予了深切的人文关怀,歌颂了豪放勇武、朴实豁达的蒙古族儿女对草原的挚爱。

 

 

参考文献:

1、《论舞蹈编导的创作思想及结构》,呼和,《内蒙古艺术》,2004年第一期

2、《论蒙古族文化与蒙古族舞蹈的特点》,庞志娟,集宁师专学报,2005年第三期

3、《谈蒙古族男性舞蹈的气质》,王海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二期

4、《蒙古族舞蹈动作的分析和运用》,刘万翔,阳关论坛,1999年9月

5、《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罗雄岩,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6、《蒙古民族舞蹈的风格和特点》,李利利,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