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唯心乎? 唯物乎?

(2010-02-16 16:58:50) 下一个

唯物论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听起来蛮有道理的。本来嘛,宇宙之初连生命都没有哪来的意识。既然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那它是否也属于物质, 或者具有物质的属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物质与意识也一定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这个反映在我看来就是佛法里说的相。唯物主义者强调客观地反映世界及其规律, 就是要忠实于他所见到的那个相。佛说,凡所有相,具为虚妄。要不著一切相,无我相, 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等等,都不著相。因为那个相不真实。 比如说照相机,没有比它更能真实地反映事物的吧?可首先,照片是二维的不是三维的,只是事物的一个侧面。其次,照相机有镜头,影像通过镜头都会有畸变。另外,胶卷冲洗出来的颜色也会失真。退一步讲, 一个理想的相机,绝对没有失真。可它拍摄的是白天的景物,还是夜晚的景物?白天是青山碧水,夜晚是一片朦胧。哪个映像才是真实的?哪个都不真实,都是相,不是本质。所以佛说不要著相,要看本质。修行的人最初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因为只看到相。随着智慧的提高,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这个阶段不看表面的相了, 可还没看到本质。最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看到本质了。看到本质就是有慧眼,没有光也能看到事物,因为它客观存在。 看来佛还是很唯物的。

自从混沌初开,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一而再,再而三,三生万物。惟有人类经历万千轮回才有了思想,意识,精神。从进化论的角度看,精神层次理所当然高于物质层次。精神世界的探索需要很高的智慧, 所以佛说不可说。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梨子是什么味道?说不出来。因为我吃了而你没吃。就算你吃了,可你吃的和我吃的不是同一个梨子。即使是各吃了同样的梨子,还是不可说。因为个人的味觉器官不同。连个梨子的味道都说不清楚,佛法就更不可说了。说出来就不是第一要义了。所以佛才要捻花微笑。「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般若 在那里?到处都是。佛无定法。六祖惠能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六祖著名的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其实他师兄神秀的偈子也不错: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佛拭,勿使惹塵埃。神秀是渐悟派。修行门中不舍一法。神秀说的没错, 只不过他说的是修行的法门,还未开悟。惠能的偈子反映了开悟以后的境界,是空的境界。宇宙万物皆空,在宇宙生成以前,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宇宙大爆炸以后,出现时间空间, 万物来源于空。这个好像很难唯物了,因为无物可唯。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