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手足相残乎??----------一场鲜为人知的越境作战(zt)

(2009-08-22 22:49:15) 下一个
1960年11月21日,在缅甸爆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与缅甸国防军携手的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中国人民解放军越过边境线,追歼外逃到缅甸的国民党残敌。这在我军作战史上是一场鲜为人知的越境作战。48年过去了,让我们来揭开它当年的神秘面纱。

  中缅为什么要联合勘界?又为什么要联合作战?警卫作战的对象是谁?战果又如何呢?这些谜底,本文将一一揭开。

  英国霸占缅甸后,利用历史上中缅关系融洽,疆界不明的状况,借机侵占中国领土,制造了中缅边界矛盾。

  1955年11月初的一天,中缅边境尚未定界的黄果园附近,大雾弥漫,枪声突然在雾中响起,中国边防军与缅甸边防军在大雾中发生误会,双方都开了枪。

  这就是当年的“黄果园事件”。开枪误会发生后,中缅两国政府都感到解决边界问题已迫在眉睫。建国初期,周恩来总理就明确指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一些亚洲国家很担心,认为大国必然扩张。所以要用实际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争取和平共处,在10年内要努力解决同邻国的边界问题,先从缅甸开始,陆续解决,解决后他们就放心了。”

  “黄果园事件”发生后,周恩来总理感慨地说:“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应该加快步伐了。”

  中缅边境究竟存在什么问题,需要解决?而且还发生了开枪的误会呢?

  中国和缅甸历史上关系十分友好,两国没有十分明确的疆界。1885年英国统治缅甸后,利用这种疆界不很明确的状况,借机疯狂侵占中国领土,扩大殖民领地;缅甸独立后,西方势力又利用中缅边界问题,挑拨中缅两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企图制造紧张局势。


  中国与缅甸的边境线长达2000多公里,英国殖民主义者当年在三个地段制造了边境矛盾。

  第一段未定边界是佧佤山区的一段。英国与清政府在1894年和1897年签订的两个关于中缅边界的条约中,鉴于有关条文自相矛盾,这一段边界长期没有划定。英国殖民者想造成既成事实,便于1934年派兵进攻班洪、班老地区,遭到当地佧佤族人民的抵抗,未能得逞。

  1941年,英国乘中国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以关闭滇缅公路作为压力,同国民党政府于1941年6月18日用换文方式在佧佤山区划定了一条对英方有利的边界,将班洪和班老辖区的一块土地划入英国领地。这就是所谓“1941年线”。因为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一界线并没有竖立界桩。缅甸独立后,继承了这个协定,班洪和班老在“1941年线”以西地区的土地,被划入缅甸的掸邦。

  1950年人民解放军解放云南,国民党军队李弥率第八军残部逃往缅甸掸邦,在台湾当局的直接指挥和控制下,利用中老、中缅、中泰边境3国控制薄弱的特点,盘踞下来,成为一个独立王国,并对中国境内进行破坏和骚扰。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追剿国民党残部时,进入了南段“1941年线”以西地区,并在那里驻扎下来。当时缅甸政府内战尚未结束,也没有对这一事件表态。

  第二段未定边界是在南畹河和瑞丽江汇合处的勐卯三角地区,又名南畹三角地,面积约250平方公里。这一地区的边界问题又称“南坎问题”。这个地区是中国的领土,过去英国在条约中也明文承认了这一点。但是,在1894年中英两国签订有关中缅边界条约以前,英国不经中国的同意,强行通过这个地区修建了由八莫到南坎的公路。

到1897年,中英两国再一次签订有关中缅边界条约的时候,英国又以“永租”的名义取得了对中国这块领土的管辖权。缅甸独立以后承继了对此地区的“永租”关系。

  第三段未定边界是尖高山以北的一段。这段边界过去始终没有划定,清末时两国都未管。英国在这个地区不断地制造纠纷,以图扩大殖民地,其中1911年初英国武装侵占片马地区,制造了“片马事件”,引起中国强烈抗议。

片马自古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从公元8世纪的唐朝到1911年清朝覆灭前夕,片马一直为中国政府管辖。但是,英国侵略者早就对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垂涎三尺。19世纪中叶,他们就开始派出间谍勘察地形,收集情报,为夺取片马做准备。

  1898年,英政府照会清廷总理衙门,放言中国政府不得干预高黎贡山西境地方事务,1904年提出以高黎贡山分水岭为界进行中缅边境“划界”。

  1910年底,英军趁高黎贡山冰雪封山、片马与内地交通暂时阻断之机,派兵2000多人,武装强占了片马。片马广大人民,不分民族、贫富、老少、男女,纷纷起来反抗。他们身披蓑衣,赤裸双脚,手持弯弓大刀,号称蓑衣兵,在民族英雄勒墨夺扒的领导下,与用洋枪洋炮武装起来的英国远征军展开了浴血奋战。他们下暗弩,断水源,放毒药,一次次地打击了侵略军的嚣张气焰。北京、上海、昆明等地的学生、工人和市民也纷纷走上街头,声讨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声援片马人民的正义斗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片马事件”。

  迫于压力,英国政府不得不在1911年4月10日给当时中国政府的照会中,正式承认片马、岗房、古浪属于中国,但却毫无道理地继续侵占这个地区。

  由于中缅边界问题由来已久,问题本身也很复杂,因此,新中国政府从着手处理中缅边界问题时,采取了审慎从事的态度,有准备、有步骤地寻求这个问题的解决。


  1954年6月28日到29日,应缅甸联邦总理吴努的邀请,周恩来总理对缅甸进行首次访问。两国总理举行了会谈并发表联合声明,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在这次访问中,周恩来首次谈到了中缅边界问题。

  1954年12月,吴努应邀访华,两国领导人首次就边界问题全面而深入地交换意见。

  1956年10月25日至11月4日,周恩来同前来北京访问的吴努进行了4次会谈,发表了联合公报,宣布中缅两国政府取得谅解,从1956年11月底起,中国军队撤出“1941年”以西地区,缅甸军队撤出片马、岗房、古浪地区。1956年底以前,中缅两国政府分别完成了撤军工作,为解决中缅边界问题提供了缓和的气氛和良好的开端。

  此后,中国政府为妥善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又做了大量工作。1960年1月28日,中缅政府签订了“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和“中缅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并发表联合公报。

  1960年10月1日,中缅两国终于正式缔结了《中缅边界条约》,使中缅边界问题得到了双方都能接受的合理解决。

  《中缅边界条约》划定了从尖高山到中缅边界西端终点的这一段未定界。这一段边界除片马、古浪、岗房地区原属中国外,完全按照传统习惯线定界。在条约中,缅甸方面同意把1905年到1911年期间为英国军队所侵占的,属于中国的片马、古浪、岗房地区归还给中国。

  《中缅边界条约》也合理地解决了勐卯三角地的复杂问题,双方决定废除缅甸对属于中国的勐卯三角地所保持的“永租”关系,中国方面同意把这一地区移交给缅甸;作为交换,并照顾到历史关系和部落的完整,缅甸方面同意把按照1941年中英两国政府换文规定属于缅甸的班洪、班老部落在“1941年线”以西的辖区划归中国。在条约中,中国政府根据一贯反对外国特权和尊重其他国家主权的政策,正式放弃1941年中英两国政府换文规定的中国参加经营缅甸炉房矿产企业的权利。

  中缅两国总理并互致照会,对于边界居民的细节问题达成谅解。双方相互协议:一方移交给另一方的地区的居民,应该被确认为所属一方的居民,如该居民有异议,可在一年内声明选择原来一方的国籍,并在两年内迁入原来一方境内居住;关于边界耕地问题,确定不再发展新的过界耕种土地,现有的过界就种现象,双方政府应在3年内逐步加以消除。换文还规定,双方边境地方官员举行会晤,解决边境上发生的地方性问题。

  中缅边界问题的和平、合理解决,成为亚洲各国人民和睦相处的光辉榜样,也是世界各国解决悬而末决的边界问题的良好范例。

  但是,中缅双方政府都担心中缅边境勘界问题能否顺利进行?

  周恩来总理是最早关注这一问题的。1960年4月末,周恩来结束对缅甸访问后,他考虑到《中缅边界条约》签订后,将进行勘界和立界标、界桩,于是,在昆明短暂停留期间,他与陈毅副总理一起,召见了昆明军区副司令员鲁瑞林等,了解逃入缅甸的国民党残军情况。

  周恩来的担心不无道理,国民党残军在缅甸侵占了相当几个台湾的领地了。


  新中国解放初期,国民党残兵逃到缅甸,占地为王,在中缅边境地区时常制造事端,成为缅甸政府的一大心病。

  中缅联合勘界,为什么还要警卫作战呢?就是因为国民党残军霸占缅甸边境领土引起的。

  1950年3月9日,在人民解放军的穷追猛打下,国民党军队最后的800余人,从云南西盟阿佤山与西双版纳傣族居住区之间的小坝子逃出了国境线,至此,国民党的最后一支部队被赶出了国土,残兵败将逃入了缅甸金三角地区。这也是现代中国惟一的一支驻外部队。

  这批残军属原国民党第8军237师709团,团长为李国辉。

  李国辉在国民党军中没有后台,是在溃败中才被破格提为团长的。逃出国境的709团残兵,在原始森林逃生,没有向导,蚂蝗、毒蚊、蟒蛇、瘴气、野兽时刻威胁着他们。

  4月20日,他们走出了森林,来到了缅甸东部大其力市的一个村子——小孟棒。在这里他们奇迹地遇到了自己的同伙——国民党第26军93师278团的600余人。

  同为天涯沦落人,同命人怜同命人。278团副团长谭忠热情地把李国辉迎进了简陋的指挥部,向李国辉叙说了278团和自己的经历:团长罗伯刚和我一同退入缅甸的,但他以弟兄们的35条枪换了金条,自己乘飞机到台湾去了。为了弟兄们我没有如法炮制,我要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对这600多人命负责啊!

  李国辉感到谭忠很讲义气,安顿下来后,两人商量与台湾联系,请示今后的去向,并请求物质和装备援助。好不容易把损坏的电台修理好,与台湾终于联系上了,但上司的回电却使他们寒了心:“你部自谋出路。”

  李国辉沉默。

  谭忠沉默。

  全体官兵则愕然,台湾不要他们了!

  六个字的回电,决定了这些国民党残兵败将只能选择另一种未来。

  面对冷冰冰的回电,李国辉和谭忠更坚定了他们在此地谋生求存的念头。

  两人谋划,不回台湾了,立足金三角,求发展。

  金三角地处中国、缅甸、泰国、老挝四国交界地带,狡兔可选四穴,进可攻,退可守,而且这里山高林密,人烟稀少,大规模围剿施展不开,利于游击战,缅甸地方的散兵在他们看来不足一惧。这里的地域范围要比台湾大几倍,倘若这么多孤苦的士兵到了台湾,挤在那达官贵人多如牛毛的小岛上,又能如何呢?

  李国辉和谭忠拉起了队伍,名曰:复兴部队。他们广泛地扩军,把当年抗战时散落在当地的国民党远征军和中缅边境及泰国境内的华人统统招募到复兴部队,使兵力到达1500多人。

  李国辉要求士兵同当地民众搞好关系,能够安稳下来,再求发展,并约法三章,不得强抢民众东西;不得强奸妇女;不得骚扰百姓,违者重惩。李国辉知道,弹丸大的小孟棒养不活1500多人的部队,一切都要靠自己给养。他把部队分开,一部分人开荒种地,伐木造屋;另一部分人投入马帮运输;另一部分进行艰苦的山地战训练。

  大约300多人组成马帮队伍,从事运输鸦片,解决了生存的资金问题。
  国民党278团和709团,都是步兵部队,没有经过山地丛林战训练。但在缅甸,没有山地战和丛林战的经验,根本无法生存。缅军就在几十里外的景栋驻扎,他们必须随时做好准备。李国辉请教了当地的一个土司,并聘用了他的家兵教头,教他的复兴部队如何适应山地丛林作战,如何游击,如何找水,如何获取食物,如何识别方向,如何逃亡。一切都是为了生存,各种的生存条件降到了最低点。

  虽然在夹缝中求生,他们的队伍却壮大了,原本1500人的队伍增至3000多人!

  凭的是什么?是春天烂漫于山野中的万花之王:罂粟。他们以此谋生。

  也许这些国民党残兵还要感谢当年的法国人。

  法国人在18世纪后半期,出于同英国传鸦片入中国一样的目的把鸦片传入了中南半岛。英国在20世纪初期收拾了摊子,但法国人依然故我,坚持贩毒到底。反正吸毒的没有法国人,他们又在乎什么?他们派遣专家来到中南半岛北部,跟当地的土司相勾结,传授当地人种植收割的知识,从此,鸦片泛滥,源源外运。

  新招募的人,成分极复杂,但多数还是中国人。其中一部分就是中国远征军留下的散兵,当年国民党第6军在中缅边境的东南驻扎长达4年多时间,撤退后,遗留下的散兵,或是伤兵,或是兵痞,或是开小差的中下级军官,都成了职业强盗。


  在复兴部队新扩编的几个独立支队中,有许多就是中国远征军原班人马。其第一支队队长张伟成为原93师留守处排长,私盗军火,拉起了私人武装。二支队队长蒙保业为原93师27团机枪连连长。另有许多人归附了马帮,这些马帮多为当地人,适于丛林活动,而且有大批健马带入部队,又为复兴军注入了活力。

  正当复兴部队兵强马壮之际,坏消息传来:缅甸军队正在集结,缅甸政府要全歼占领其国土的国民党复兴部队。

  很快,缅军派人送信:要求复兴军速派代表至大其力会晤,并派飞机在复兴军驻地上空侦察。

  结果,很简单,尽管没带枪支去赴会的总部副官邓克保和参谋长蒙振生一再声明复兴部队只是借地休整,没有任何异图,但缅方却板起面孔:限十天内撤出缅甸。

  李国辉知道一切都不可以避免,一面安排防务,一面把眷属撤入泰国夜柿市。又同时召集当地华侨,以求资助。

  1950年6月3日,缅方又通知要李国辉本人至缅军军部一晤。

  李国辉当然不会去,只是请当地的两个支持复兴军的华侨丁作诏和马鼎臣去大其力市。两位代表刚到,即被逮捕。

  6月16日晨,缅军终于发动了进攻。双方开始交火,复兴军抵住了缅军二个团的进攻,但是这场战斗并不怎么激烈,指挥官有些纳闷,为什么缅军的进攻力是如此之弱呢?

  李国辉突然在一霎之间明白过来,但已经晚了。缅军攻占了复兴军后方重镇孟果!切断了他们退往泰国的途径。他接到孟果来电同时,缅军的空军也开始行动,在小孟棒上空一顿狂轰滥炸,而小孟棒方面缅军也一举攻破工事,复兴军全线撤退,撤向丛林。

  复兴军丛林战的训练没有白费,这次进入丛林,他们有充分的粮食和弹药。

  整整12天,复兴军在丛林中卧薪尝胆,拭目以待,而此时缅军防守开始松懈了。

  时机到了!

  6月28日,复兴军发动了反攻。当时港台各报都登出了消息。709团的两个营担任攻击孟果的任务。

  当夜十时发动了总攻。

  李国辉对两个营长只说了一句:“次此偷袭若败,全军上下死无葬身之地!"

绝望是力量!

  求生也是力量!

  400名复兴军在四个小时的偷袭战中,只伤亡两名,俘虏了370多名缅军。董亨恒营长亲自干掉了镇口的卫兵后,冲进镇子,200多名缅军在睡梦中被俘。此战,复兴军不但夺取了军事要塞孟果,而且鼓舞了军队的士气:他们同缅甸国防军打,也能胜!


  缅军举国震惊。重新调兵谴将,拟再次进攻。

  7月5日,缅军重新发动总攻,这次投入了14000多兵力,配备了重炮等武器,空军也来助战。

  7月7日的中午,复兴军占领的孟果已失守,弹药也只能支持到天亮。似乎到了死亡的边缘,眼看着端着冲锋枪的缅军愈来愈近!

  “顶住!”李国辉只有这样一句。但他知道,没有弹药,再强的勇士也只能做炮灰。

  正当此时,华侨马守一托人捎话来:只要他们撑到天亮,就会有支援。

  果然天亮时,有4000发子弹送来。

  后来,李国辉又组织敢死队,由董亨恒的三营担任突袭,抢夺缅军的重武器。但不幸的是在半路遇雨,并且同缅军的一营遭遇,这一营缅军也是向复兴军包抄的。两军猝遇,分外惨烈,一场恶战,三营连长以上军官无一生还!

  但,毕竟是胜了,而且夺取了四门重炮,六挺机枪。有了重武器,就有了胜利。

  复兴军打红了眼,拼了命地穷追猛打。在江口,他们用缴获来的105榴弹炮疯狂地向江中猛轰,两个多小时内将400多发炮弹全部打光。萨尔温江的江面上一片殷红,到处漂浮着布满弹洞和血渍的缅军军帽、衣衫,还有缅军的尸体,缅军1000余人只逃出300多人,其余全都葬尸萨尔温江......

  复兴军迅速夺回孟果,并一举攻占大其力市。

  缅军败了。

  很快缅政府的照会来了,答应复兴军可在缅竟内滞留,但必须撤离大其力及公路沿线,并要以华侨代表换回缅军俘虏。
  复兴军有了立足之地!

  复兴军战胜的消息不胫而走,震动了整个东南亚:绝境求生的国民党残军,竟顶住了万余缅军正规部队的攻击。

  消息传到台湾,蒋介石惊喜异常,中缅边界居然还有如此能打的国军,便立即召见原国民党军长李弥,命他赴金三角统帅旧部。

  蒋介石插手缅甸复兴军后,美国也前来趁火打劫,缅甸遭殃,中国边境也不得安宁,国际社会纷纷进行谴责。

  李弥,究竟何许人也?

  他是昔日李国辉部的顶头上司,国民党第8军军长,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李弥原本任职四川赖心辉部队,初为连长,后升任团长。1936年在熊式辉部队中任职,以强谏蒋介石,而深得蒋赏识。后来在武汉保卫战中,曾以缴日军枪支346支的战绩提升,而后一路顺风,直至第8军军长。

  李弥颇具指挥能力,部署严密,慎重而不失大胆,擅长指挥师团作战。而且老奸巨滑,1949年12月,曾以诡计逃脱投诚部队卢汉滇军的软禁,并且调兵反扑,若不是共产党陈庚的部队来的快,卢汉也许只能在九泉之下骂李弥的奸诈了。

  复兴军指挥部副官邓克保原为李弥贴身秘书,他带领一营的兵力将李弥从泰缅边境接至复兴军所在的大其力市。

  狡猾的李弥见到复兴军的官兵后泣不成声,痛呼:“弟兄们受苦了!”顿时令全体官兵大为感动。翌日,李弥又约见连以上军官,以稳军心。接下来,李弥按照台湾的指令,命令复兴军按缅方要求撤出大其力,选定100里外的孟撒为总部。

  1951年2月20日,李弥又来到孟撒,与下级军官肯谈,收买人心,鼓舞士气。

2月29日,台湾来电,宣布正式接纳复兴军,由李弥统帅。孤苦伶仃的复兴军将士们欣喜若狂,他们终于又有家了。

  李弥带去了一些部属,使该地区残军渐渐扩充到近万人,占据了比台湾还大得多的地盘。

  李国辉从决定留在金三角的那一刻起,不光是带领弟兄们为生存拼命,更重要的是为了“党国”的“光复大计”拼命。

  3月份,李弥发出了改编、反攻云南的指令,与李国辉不谋而合。

  先是部队改编,两个团改成一个师、一个军,并撤消“复兴部队”的番号,更名为“云南反共救国军”。部队改编,新派了三位将军,分别担任93师(原278团)副师长,新编26军军长、副军长。原278团副团长谭忠,在复兴军中德高望重,枪林弹雨中未曾离开过部队,居然原职未动!

  不光谭忠心冷,复兴军兄弟们个个心冷。大家想着他可以同93师师长李国辉平起平坐,谁想来了两个十里洋场的败将,又加上一个大陆新逃出来的弃甲将军,谭忠居然原职未动。

  国民党的部队,到底是任人唯亲的部队。细查新来的将军历史,就能发现其中的奥妙:彭伟,原26军军长彭佐熙的侄子;而彭佐熙与李弥为老朋友;吕国铭,中国远征军93师师长,原李弥的好友。

  或许李弥不放心这些在国外漂流已久的官兵,所以才如此。
  3月18日,李弥又到云南反共救国军总部孟撒。这次的目的,很明确,反攻云南!李国辉心中明白,以仅有的兵力反攻大陆,岂不是飞蛾扑火?但是他无权改变台湾的命令,只能硬着头皮干。

  李弥在总部的作战会议上声称北梯队会一举攻下昆明,欺骗官兵人民是站在他们一边的。

  李弥如此狂妄,因为他知道有后台。当时联合国为美国控制,朝鲜战争已经爆发。美国三军联合参谋长已注意到东南亚国民党部队的活动,并建议实施“一项旨在干涉东南亚共产党活动的地下特别行动”。

  美国果然有了行动。

  美国驻泰武官谢尔在曼谷开设了“海军供应公司”,开始向国民党残余部队救济军火和服装。

1951年3月由两名美国人送250驮武器、服装至孟撒,并在战斗期间用C-46和C-47式运输机空投。每月支援国民党残军20万铢泰币,8月改为7万美金,9月起又为家属增加20万美元救济金。并空投大量伪造人民币,供国民党残军在进入大陆后使用。

  1951年5月下旬,国民党残部由李弥坐镇指挥,分路侵入云南思茅临洛边防地区。一路是由93师师长李国辉率领2500余人,5月间占领西盟、沧源、岩帅等地,并向耿马进犯;另一路是由26军军长吕国铭领的2000余人占领腊福、孟马、孟连等地。并有游击大队、特务大队500余人窜入孟遮以东地区。

我军云南省军区在完成“放敌入境”的战略意图之后,发布了剿灭李弥残军的命令,以5个步兵团,分四路追剿。残军稍作抵抗,立即溃逃,于当月下旬全部遁入缅甸。李弥的牛算是吹破了,别说昆明,就连一个小县城也不能立稳脚跟。

  李弥第一次窜扰云南惨败后,重返故土的梦想虽然破灭,然而在缅北山区,他仍以“云南省政府主席”、“云南人民反共救国军总指挥”的名义发号施令,继续指挥他的残军进行反共活动。但李弥再不敢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只是以二三十人的小规模对中国边境进行骚扰。

  李弥同时分兵四处强占缅甸地盘,对解放军对抗不是对手,打缅军却得心应手。李弥所部迅速占领了缅北撒尔温江以北,云南境外以南的科康、佤邦、悬栋三个省的地区,控制了该地的贸易,鸦片种植,并收纳赋税,收缴公粮,俨然是缅甸的当地政府。

  李弥还在缅北的孟撒总部办了一所大学:“反共抗俄大学”,并自任校长,由李则芬任副校长兼教育长,大量收容华侨及其子女扩充力量,同时又收编各地地主武装。

  1952年1月,孟撒机场建成。台湾C-47运输机每周两次往返,运来M-1步枪、五O口径轻机枪、反坦克炮等武器,装备了近一万名国民党新兵。


  1952年2月,台湾又派800名军官及情报人员到缅北充实李弥部队。到1953年1月,李弥部队已扩充到18500余人,编制为一个总部,一个指挥部,4个军区,3个师,12个纵队。活动范围也大大扩展:北到缅甸若懂,南至耶县,西至孟苏,东至老挝,活动区域甚至比台湾还大好几倍!

  主权国家缅甸,难以容忍自己的国土被异国军队长期盘踞,况且是四分之一的领地被国民党残军所拥有。

  1953年春季,缅甸政府自知本国国防军的力量不济,他们调动了素有“山中虎”之称的克钦族军队,8000名剽悍骁勇的克钦族将士善于在山地丛林中作战,平时有着极严格的森林山地作战训练,能够身背轻机枪像壁虎一样爬跃山崖。“二战”时的克钦族军曾使日军吃尽了山地战的苦头。另一支劲旅就是4000名印度兵,他们是一个国际兵团,同样赫赫有名,战功彪炳,这次为缅甸重金所聘,定然不会枉然而归。

  缅甸政府组织克钦族军队和印度兵对金三角地区的国民党残军发起新一轮清剿,但事与愿违,国民党残军经过血战、苦战,又一次转败为胜。

  缅甸无奈,只有向联合国控诉“中华民国”及美国的罪行。他们向世界提供了大量的数据,照片,实物及战争状况。东南亚被震惊了!联合国被震惊了!东南亚各国联合在联合国安理会提出抗议,纷纷谴责台湾当局和美国粗暴侵犯缅甸主权的行径,要求维护缅甸主权。因为,这些国家都感到了国民党残军存在的威胁。

  尽管美国千方百计地搁置缅甸主权的提案,无奈各国不肯通融。美国无奈,不得不于1953年5月22日在曼谷召开美、泰、缅、台四方军事会谈。国民党驻缅甸残军副总指挥李则芬出席了会议。


  美国政府和国民党当局迫于各国压力,最终达成的协议是:国民党驻在缅甸的残军全部撤往台湾。

  1953年11月18日,缅甸国民党残军开始乘美国民航飞机撤往台湾。先后撤离的有李弥总部、“反共抗俄大学”、26军军部、93师、193师、第10纵队、第4纵队、第18纵队、第21纵队等共5473人,另有家属1036人。整个撤离工作一直延续到1954年3月。但仍然有一部分残军潜伏下来,主要是彭程的93师部分官兵留下了,其余就是收罗的当地武装。

  两年后,蒋介石再次想到利用中缅边境一带的残军,从云南进犯大陆,委派曾担任过自己卫队副队长的原第8军副军长柳元麟,潜入缅北,搜罗残部。柳苦心经营了两年,残军又扩充到3000余人。

  1959年,蒋介石召柳元麟到台湾,亲命他设法策应云南、西藏等地匪特暴乱,并告以将增加对残军经费和补给的供应,使之巩固和扩充实力。

  柳返缅后积极招兵买马,声称:“不仅缅敌找上门来要打,而且要打进云南,以击引暴,以暴致乱。”他还拟订了袭扰云南的“突击计划”。

  1960年春,台湾向缅北残军驻地空投了400人的“特种部队”,柳元麟亦加紧了窜扰云南的准备,培训了2000多名窜扰骨干。


  周恩来、陈毅正是在这个时候,出访缅甸后逗留云南,让昆明军区介绍在缅甸境内的国民党残军情况的。显然,国民党残军的存在,不仅对缅甸如芒刺在背,中国亦感到是个必予割除的隐患。

  中缅都感到消灭国民党残军势在必行,在缅甸政府的请求下,中缅两军利用联合勘界的机会,携手围剿残敌。

  1960年10月,中缅边界问题最终和平解决,中缅开始联合勘界。正是在此时,缅甸政府向中国政府提出联合围剿国民党残军的请求,一场人民解放军从未经历过的山地丛林战,悄悄地在中缅边境拉开序幕。

  其实,缅甸政府早在围剿国民党残军受挫后,就想请中国边防军帮忙。

  从1957年始,缅甸边防军就几次明求或暗示,希望中国边防部队,在缅军对盘踞在缅甸境内金三角一带的国民党残军攻击时,进入缅甸境内给予协助。但这跨越国界的军事行动,不是边防部队能做主的,只能等待双方最高决策层的决断。

  中国政府对盘踞在缅甸的国民党残军也并非无动于衷。

  早在1959年5月4日,毛泽东对一份“关于蒋介石接见在缅国民党残军总指挥,令其准备窜扰云南”的情报上,批示给中央军委秘书长、总参谋长黄克诚:“引起警惕,准备应付可能的变乱”;“军委亦应派员去云南布置对策”。毛泽东批示后,中央和军委便对盘踞缅甸金三角地区的国民党残军高度警惕,并制定了应急方案。

  1960年4月末,周恩来结束对缅甸访问后,在昆明听取昆明军区副司令员鲁瑞林汇报逃入缅甸的国民党残军情况时指出,缅甸国会批准了刚刚签订的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中缅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依此协定两国将共同勘定边界,而勘界过程中可能会遭到国民党残军骚扰,你们要早有准备。

  1960年6月27日至7月5日,根据中缅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成立的中缅边界联合委员会,在缅甸首都仰光举行第一次会议,就对边界进行必要的勘察、竖立新界桩和修订、改立旧界桩等事宜,商讨具体细节,确定日程安排。委员会中方的首席代表是前中国驻缅甸大使姚仲明,代表中还有总参作战部边防处处长成学俞,是总参作战部长王尚荣亲自委派的。

  在谈到勘界的警卫问题时,姚仲明根据周恩来的授意指出:云南解放之际,国民党残部千余人窜逃缅甸,盘踞掸邦地区,声称等待第三次世界大战反攻大陆。他们不时骚扰中国边境,对缅甸人民更是胡作非为,还可能在帝国主义的唆使下破坏中缅勘界。为了保护勘界人员的安全,必须给他们必要的打击。

  缅方代表们听了姚仲明的这番话,非常受感动,说周总理把问题看透了,我们也对国民党残军干扰破坏勘界深感忧虑。此刻,中缅对携手打击缅方境内的国民党残军,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王尚荣在得到军委和总参领导的指示后,立即召集作战部连续开了几次紧急军事会议,并亲自执笔,以总参作战部的名义,拟写了中缅边界勘界警卫作战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提出:需在与缅方达成协议后,对盘踞金三角地区的国民党残军,实施打击。这对确保安全勘界,巩固云南边防,具有重大意义。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王尚荣认为:此次作战是非常机密的行动,必须充分做好各项准备,仔细侦察敌情、地形,制定周密的作战方案,对部队进行反复训练和演习,加强干部配备,加强武器装备,凭借准确的情报和优势火力重创残军,力争歼敌一两千人。

  11月初,王尚荣派成学俞前往昆明,与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丁荣昌一起,同缅军代表举行中缅边界联合委员会警卫问题专门小组会议。4日,他们联合签署了勘界警卫问题的协议。

  协议规定:对盘踞在第4勘察队工作地段,对勘察、竖桩工作有威胁的国民党残军,由中缅双方部队共同负责加以捕歼清除。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滇部队负责捕歼清除旧30号界桩(孟遮以西)至62号界桩(南腊河与澜沧江交汇点)地段附近的国民党残军。中方部队,为执行警卫作战任务,根据需要可进入缅甸境内20公里。清除残军的行动,双方应同一时间进行,暂定于1960年11月20日左右。

  协议签订后,昆明军区立即拟制了警卫作战方案,以三个战群22个突击队,奔袭国民党残军的16个据点。然后将此方案送中央军委、总参审议。

  虽说这次只是对国民党几千残军的作战,但毕竟是出境与邻国军队协同作战,而且是从未经历过的山地丛林战。毛泽东、周恩来都对此高度关注,几位老帅、总参谋长罗瑞卿先后参加了作战方案的审议。

  毛泽东、周恩来关注的重点,是出境作战在国际上的政治影响,会不会在东南亚其他国家引起惊恐和不安?会不会以为中国借口打击国民党残军,炫耀武力?会不会给予国际上的反华势力诋毁中国留下口实?因此力求将冲击强度压低,把20公里的出击范围用红线标出,发给突击队。毛泽东的话分量相当重:谁越过红线就杀谁的头!
时任国防部长的林彪,反复强调他的作战原则:“断退路,包围住,先围而后歼。”

  在作战方案审议过程中,中央军委和总参确定了国民党残军设在孟瓦、阵马、孟育、踏板卖的据点,为重点打击对象;还拟订了重点捕歼的6名敌军、师级军官的名单。

  王尚荣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的指示,用电话通知了昆明军区司令员秦基伟,毛主席看了昆明军区报送的情报,发现红线南侧的缅军兵力过于单薄,难于履行堵截配合作战的任务。要秦基伟赶快同负责与缅军联络勘界保卫的丁荣昌联系商议,以妥善的方式,把我方的关注转告缅方。昆明军区毫不迟疑地将这一信息传达给缅军,他们对中方的提醒表示感谢。

  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后来形成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红线内作战;第二阶段是越过红线为缅甸国防军解围。

  1960年11月21日晚21点30分,第一阶段的战斗打响了。人民解放军22支突击队,迅速向残军的16个据点移动。据侦察,总参要求重点捕歼的敌军、师级军官,有5名在红线附近。当时周恩来开玩笑说:“谁活捉柳元麟谁就可以当将军!”但敌首柳元麟,却不在红线区域内。

  秦基伟向昆明军区前线指挥部发出新的指示:“打响后,如敌逃跑,命令部队,马不停蹄,跟踪追击!”


按预定计划,战斗应该在22日凌晨6点30分打响。然而,这场对解放军来说十分陌生的山地丛林战却没能全按计划行事。扑击的16个据点,最早的4点50分就接火了,最晚的7点50分才交火。由于解放军的扑击行动出其不意,16个扑击点,只有两个扑空。

  最早打响的踏板卖据点,战绩最佳,全歼守敌,“云南人民反共志愿军”第1军第2师师长蒙宝业被击毙;5点40分打响的曼俄乃,虽然据点补空,但在追击中,击毙了敌第4军5师师长李泰。

  残军不敢与解放军恋战,稍一接触就向密林深处溃逃,很快都退离到红线区域以外。解放军由于在红线内作战的命令很死,只好在红线处停止追击。秦基伟得到战报后,一面命令突击队在红线内清剿残军;一面向总参请求与缅方协商,同意我军越过红线追击敌4军主力。但中央的决定依然如故,攻击不得不在红线处终止。

  直到1961年春,缅甸军才开始实施打击国民党残军的“湄公河战役”。缅军调集了9个营约10000人,沿湄公河以西,由西南向东北推进。号称丛林游击战专家的柳元麟,决意以“引蛇出洞,将缅军诱入王南昆狭窄低洼地带伏击”的战法,瓦解缅军的攻势,先佯装节节败退。

  1961年1月2日至9日,周恩来、陈毅、罗瑞卿等率领400人的庞大的代表团,在仰光参加缅甸联邦独立13周年庆典时,听到的还是捷报频传。可是没过几天,缅军就落入柳元麟圈套,被国民党残军挤压在王南昆至芒林的狭长山道间。远程大炮难施威力,飞机的战术动作受到限制,缅军陷入孤立无援境地。

  此时,周恩来、罗瑞卿等已经离开缅甸,只有陈毅还在继续访问。缅方向陈毅提出:请中国人民解放军越过红线,南下百余公里,协助缅军作战。19日,缅方得到周恩来来自北京的回复:我们愿意参加这一联合作战的讨论。

在这同时,中央军委已经在商讨在缅甸的作战问题。军委副主席贺龙、聂荣臻元帅等聚集一堂。贺龙认为:我军在缅甸作战展开得过宽,兵力分散。聂荣臻认为:入缅作战的力量,从整体上看,显得单薄了些。军委常委罗荣桓提议:作战力量应当加强。然而在短期内,在中缅边界地区集结更多的兵力,是相当困难的。1961年,中国正处在中苏关系交恶、被逼还债和三年自然灾害的重重困难之中。

  军委作战会议后,昆明军区很快传达了周恩来的指示:下一步作战问题比较大,必须把敌情、友军力量、我军力量、作战方针、作战方法、作战时间等问题研究透彻再说。然而,缅军的求援之声越来越急迫。

  1月21日下午,缅军方代表飞抵设在孟育的中国突击队指挥部,请中国人民解放军越过红线,攻击国民党残军的孟百了、江拉重要据点,打掉残军的第3、5两军,以解救王南昆、芒林被困缅军。

  缅方的要求迅速传往北京,总参随即就此进行研究。总参谋长罗瑞卿说:“我们在缅甸访问期间,缅甸向我们介绍的都是胜利的情况,现在几次三番催促我们参战,可见他们现在处境困难。我以为要去就快去,送人情要早送。如果缅方吃大亏,受蒋残军重创,就会对我方有意见。在国际上,缅甸方面不怕,我们怕什么?马上通知前边部队抓紧准备。”

  在罗瑞卿的意见报中央定夺的同时,昆明军区接到了罗瑞卿的部署:“按照缅方提供的情况准备,敌约4000,我们使用8个营、2个便衣队。孟百了2个营2个便衣队,孟百了以西2个营,索永2个营,重点是孟百了。”

  22日凌晨3点,昆明军区接到作战部转达的罗瑞卿指示:“已经原则上同意配合缅军作战,但需要时间准备一下,我军尽量迅速出动。请缅军在芒林、王南昆咬住敌人,以待我军南下配合歼灭之。”
  当天下午,周恩来批准了中国部队越过红线,解救缅军的作战计划。15点,罗瑞卿要作战部通知昆明军区。他还指示:孟百了以西2个营不去了,以免口张得过大。争取25日打响。

  王尚荣在打电话的同时,再次重申了作战纪律:一切行动一定要按双方协议的范围实施;力求不伤害居民;一定不要到老挝边境作战;枪、炮弹不能过湄公河,湄公河的汽艇不能打,靠岸的确系蒋残军的可以打。

  自25日开始的第二阶段作战,不如第一次顺利。因为纵深地段的地形不熟,容易迷失方位,原始山林阻滞了奔袭的速度,而残军具有丛林战的经验,地形又熟,占了一些便宜,解放军的伤亡人数,比第一阶段要多些。

  经受了解放军第一次打击的残军,在逃出红线时,便制定了遇解放军攻击即逃,在逃中顽抗,以顽抗掩护逃脱,如解放军穷追不舍,就退入老挝境内暂避的“保山计划”。因此,当国民党残军获悉解放军继续南下进击的情报后,便主动放弃了对王南昆缅军的围困,渡过湄公河,向老挝境内逃窜,被困的缅甸国防军转危为安。

  在两个阶段的作战中,解放军共歼敌740人,击毙敌师长2名,活捉敌副师长1名,捣毁了逃缅国民党残军经营了10多年的巢穴,协助缅甸政府解放了拥有30多万人口、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保障了勘界工作的顺利进行。

  国民党残军柳元麟的总部,在此后被迫迁往台湾。剩下的少数国民党军残余分子,基本散布到民间,有的匿入山林东躲西藏,有的甚至干脆脱下军装,武装贩运鸦片,也有的娶妻生子,做起土著,对缅甸政府已经形不成大的威胁。

  中缅边境勘界任务完成后,使近百年未能解决的中缅边界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国民党残军遭到毁灭性打击后,中缅边境地区出现了和平、安宁的景象,两国人民迎来了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新时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