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是zt:国际关系:乱弹——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前世今生

(2009-07-28 08:16:17) 下一个
作者:奥塔 提交日期:2006-3-4 来源天涯


(转贴者按:对原作者和读者想说是不一定赞同文内的“我朝”一类的用字)
谢谢原作者的努力,希望这么说,不影响大家的看贴:)



??一说起清末丢失外蒙古的那段惨痛历史,国人无不咬牙切齿,眼睁睁看着祖先(汉人为抵御蒙古势力的扩张出的力比满清要多得多)用无数生命、鲜血换来的大片土地就这样沦丧了,实在让我辈炎黄子孙窝心的狠。前几天兄弟我没事翻了翻历史书,才发现我们和外蒙古的恩怨情仇、瓜葛牵连竟一直要上溯到当年元朝在中原统治的衰亡。
   一、元明交替之际,蒙族势力分野为左、右两翼,开启了后世蒙古势力与中原势力之间的大致格局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以后,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并没有被彻底推翻。当时,元朝的核心统治阶层见到红巾起义爆发出的惊天力量后,终于意识到靠那些已经骄奢淫逸惯了的蒙古贵族,已经再也不能挽回先祖们打下的基业,于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着,拖儿带小地重又返回了当年龙兴的故地,也就是今天的外蒙古(顺带还有内蒙古),在元顺帝他老婆的带领下继续延续元朝的国祚,史称北元。在输干赌本、打回原形的残酷事实面前,一帮子蒙元遗孤下痛定思痛,着实励精图治了一番,当年成吉思汗遗留下来的豪杰气概也随着重操游牧旧业而再次焕发出来,于是一群人又做起了南下恢复蒙元的美梦。
  再反过头来看看明朝,朱明建朝以后,一直忙着窝里斗,一方面要尽力剿灭各路起义军的遗留势力,一面忙着杀功臣,整肃吏治,因此老朱家一开始压根没有闲心思理会北方蒙古人的威胁。但是北元势力的不时骚扰最终还是惊醒了朱元璋,在他为大明朝订立的以“睦邻友好、和平共处”为主线的国防方针中,仍然把蒙古单列为明朝国防的头号大敌,告诫后人必须时刻严防死守、时刻警惕。朱元璋在诏书中写道: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 唯戎虏(蒙古也)与我边境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警备之。”
  为了防范蒙古的入侵,也为了避免出现皇子争位的局面(皇四子朱棣,也就是后来的成祖永乐皇帝,因为朱元璋怕他和太子朱标一系的人马争夺江山),朱元璋把最能干的一个儿子朱棣任命到了北平(北京)当燕王,让他去为国藩篱,把那股子争强好胜的气力都用来对付蒙古人的南侵。这时的朱棣倒也是条血性汉子,在燕王的任上着实和蒙古人打了几仗,极大地打击了北元的气焰,着实开创了几十年的安定局面,但最终没能彻底剿灭北元的残留势力,结果给后任留下了无穷的祸患。
  此时蒙古人的势力也出现了分野,当北元的蒙古人继续觊觎南方的同时,成吉思汗时期的“林中百姓”斡拉亦特(也就是后世著名的卫拉特的另译)部族的百姓(额鲁特和巴图特部族)也趁着黄金家族(成吉思汗家)势力的挫折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从八河流域(位于叶尼塞河)的故土举族迁移到天山北麓(今新疆北部,准格尔盆地、额尔奇济河流域一带)的富饶地区开启新的生活。卫拉特人具有很强的独立自主意识,并没有和其他部族一样只知无条件地追随成吉思汗派系,而是开创了蒙古势力的另一重要分支——西支蒙古。
   “蒙古”一词一开始只是成吉思汗所在的部族的称谓,统一蒙古后,铁木真老前辈硬是把这一称谓强加到了征服的各个部族头上,强迫大家用自己部族的名称作为全民族的通称。后来树倒猢狲散,草原游牧部落又纷纷自立,原先的各种称谓也就同时恢复,直到清朝之前,明朝政府都没有用蒙古来作为全体草原游牧民族的通称。
  新兴的西支蒙古自称为卫拉特(左翼国家的意思),明朝称之为瓦剌。与其相对,北元的遗留势力主要在今天的外蒙古(还含内蒙古),明朝称其为鞑靼。这两派势力之间谁都不服谁,新兴的瓦剌依仗着北疆肥美的草原牛羊,一时间调养得人强马壮,常怀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斗志,敢于挑战一切冒犯之敌。而鞑靼人则以成吉思汗事业的继承人自居,尽管经历了败退中原的重大挫折,仍秉承着正宗蒙古人的铁血古风,同样具有强大的杀伤力。两个部族之间不时爆发争斗,一时也难以分出输赢。
  时间一晃就到了明宣宗朱瞻基的宣德年代,在那个时代瓦剌和鞑靼之间的争斗暂时以瓦剌的胜出而告终。内斗告一段落,就赶忙寻找侵略的目标,屡屡南下扰边,大明王朝和我汉家百姓就遭了殃,偏偏又出了一个少不经事的明英宗朱祁镇和一个误国乱政的王振,结果就上演了土木堡全军尽没、皇帝北狩的惨剧,差一点重演了靖康之耻,幸好于谦临危受命、力挽狂澜,终于保住了朱明王朝的基业,但却彻底丢失了太祖、成祖开创的安定边疆,游牧民族的铁蹄又成了中原朝廷的无边噩梦。直到隆庆朝(著名的世宗皇帝以及神宗皇帝之间的窝囊人物)高拱、张居正等一力恢复重开马市、封赏俺答汗以后,蒙古人的威胁才告一段落,其时已经到了明末,但很快就要为努尔哈赤的满清铁蹄所搅扰了。
   二、明衰清替,蒙古民族最终完成了额鲁特蒙古、喀尔喀蒙古以及内蒙古的演化
   满清入关之后,一开始也分田分地、杀人放火地闹猛了几十年,趁着天下大乱、共主未立的历史机遇,北边的蒙古部落又蠢蠢欲动。蒙古各部族又演变出新的派系:
   瓦剌正式以卫拉特的称谓登上了历史舞台,分为和硕特、准格尔、土尔扈特、杜尔伯特(下属辉特部)四部,清朝称其为厄鲁特,那时是完全独立的。
  大漠以南,也就是今天内蒙古(当时根本没有内蒙古的称谓,兄弟只是为了行文方便才这样提法的)的地方的部族,从元末开始就已经逐步内附,明朝将其遗民编成朵颜、福余、泰宁三卫,满清入主中原之前就和内蒙古的察哈尔、科尔沁以及喀喇沁等部落建立起了盟旗关系,已经基本上并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
   外蒙古诸部落则演变为喀尔喀蒙古,分为车臣汗部(外蒙古东部,牙帐设今温都尔汗)、土谢图汗部(外蒙古中部,牙帐设今哈尔和林)、札萨克图汗部(外蒙古西部,牙帐设今贝格尔)后来又出了一个赛因诺言部,那时还独立于中原王朝的统治,是完全独立的。
  这里要好好地说一下车臣部,尽管和我们的正题没有什么大关系,在后来的蒙古族发展中也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但居然和今天大张旗鼓地在俄罗斯闹独立的“车臣共和国”起了同样一个名字,难免让人产生某些联想。“车臣”一词最早出现于典籍是因为北元的后代出现了一位“达延彻臣汗”,由于翻译的原因,也把彻臣翻译为车臣,在网上见过车臣人来历的帖子,说是“达延彻臣汗”打到了那里,留下的蒙古人与当地的高加索人通婚,结果就建了“车臣国”,兄弟我认为这样的说法可能有一定的道理,起码俄罗斯现在的“卡尔梅克共和国”、“鞑靼共和国”确实是蒙古人的分支(卡尔梅克共和国据说是东归的土尔扈特部残留在俄罗斯的后裔所建),但支持的史料确又极其有限。我也一直在寻找两个“车臣”之间到底有何渊源,请高人们不吝赐教。“达延彻臣汗”的子孙们后来建立了喀尔喀三部以及今天内蒙古的各个蒙古部族。喀尔喀蒙古却因为一次偶然的内部火并事件,最终丢失了独立的政治地位,成为了清朝的藩属。
  当时已经成了盟旗的内蒙古再也翻腾不起什么浪花,乖乖地做了顺民。但喀尔喀与额鲁特蒙古之间的争斗势态却日益扩大,到康熙年间终于发展到势成水火、你死我活的火并局面。当时,额鲁特蒙古准格尔部的酋长葛尔丹(极大的有名)吞并了和硕特部以后,趁着喀尔喀蒙古吐泄图部与札萨克图部之间的内讧大举兴兵,几万铁骑从天山一路杀到了乌里亚苏台,一时间打得喀尔喀蒙古各部落措手不及、人仰马翻,不仅死伤惨重,而且地盘全部丢失。在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当口,只得举族向南方的内蒙古逃窜,进入了中原王朝的地盘。满清的态度决定了喀尔喀蒙古的生死存亡。
  幸好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是个明事的主,一拍胸脯就答应喀尔喀内蒙古进入内蒙古避难,还给予充足的物资给养,允许他们在那里休养。其实自打努尔哈赤兴兵以来,喀尔喀蒙古与满清之间的关系相处得并不融洽,一直以成吉思汗嫡派传人自居的喀尔喀蒙古总也瞧不起当年被打得灰溜溜的女真金朝的后裔,康熙皇帝见了他们抱头鼠窜、狼狈逃命的灰孙子样,心里何尝不是乐得屁颠屁颠的:靠,特马的皇天开眼,你蒙古人也就今天,还是自家人内讧闹得,哈哈,为我女真列祖列宗出气长威风的机会终于被我玄烨(康熙的名字)等到了。
  后来就上演了康熙三十七年玄烨亲征准格尔蒙古,乌兰布通、昭莫多三战击败葛尔丹的全武大戏,作为政治交换,同时也确是看到了自己无论与额鲁特蒙古还是清朝比都已经算不上一根葱的残酷事实,喀尔喀蒙古终于放下了黄金家族的身段,乖乖地做了满清的藩属,开启了今天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前世。
  自从公元一六九零年(康熙三十七年)噶尔丹入侵喀尔喀蒙古开始开始,一直到公元一七五七年,将近70年的时间里,清朝政府一直和厄鲁特蒙古进行殊死搏杀,最终由于准格尔部的阿睦尔撒纳第六次起兵造反,结果乾隆皇帝下令兆惠实施种族灭绝,一块水草地一块水草地的剿灭准格尔人,准格尔人被屠戮殆尽,只留下一个准格尔的地名,厄鲁特蒙古的势力受到了毁灭性打击,残留的后裔在今天的北疆和青海游牧,整个厄鲁特汗国被彻底并入中原王朝的政治版图,成了直管行政区(将军辖地),连民族自治的地位都没得,在蒙古诸部中下场最惨。
  顺带说一句,翻了翻史书,满清同蒙古人打仗,最出名的将军有两位是汉人:年羹尧、岳钟琪,两人在兵法、韬略、勇武、智略方面都有上佳表现,而满人方面只有费扬古、兆惠二人比较突出,但在谋略方面比起年羹尧、岳钟琪就有明显的差距,属于按规矩打仗的那种人。康熙中期以前的八旗兵还是有一定的战斗力的,但是后来和蒙古人的作战就全凭汉军绿营,战争的庞大耗费开支也全由我汉家百姓负担,所以兄弟我一开始就说祖国对蒙古的政治成绩其实是汉、满、蒙三族先辈共同创造的,而我们汉人出的力最多。
   三、清衰民国替,老毛子插手、蒙古独立
  直到清末,喀尔喀蒙古都一直过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恬淡生活,看着隔壁额鲁特蒙古因为争强好胜与满清连开了6场大仗,看着准格尔部因为屡教不改而被犁庭扫穴,估摸着那时候就算借他们一百个胆子也不会吃饱了撑得想独立。可是满清竟然灭亡了,刚掌权的民国英雄们一时间也忙着明正统、保共和,结果在沙俄的策动之下,外蒙古就独立了,外蒙古独立的资料随处都可以查到,兄弟我就不多罗嗦了,否则有嫖妾之嫌。
  
  
  我朝建立之初,出于国际共产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熏陶”,对“蒙古人民共和国”还是抱有比较友好的感情的,但后来和苏修闹翻以后,“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创立者居然也彻底忘记了当年我国救喀尔喀先祖水火于前,优待喀尔喀蒙古于后的历史感情,彻底倒向苏修,引得苏联人在那里陈兵百万,兵锋直逼国都北京。当时苏联的坦克部队只要一出兵,两天一夜就可以开到北京城下,由于内蒙古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因此委实成了开国之初悬在我朝头顶的达摩克利斯利剑。
  其实对于俄罗斯而言,外蒙古归入我国同样会对他们在整个远东地区的统治造成重大的实质性威胁,因为一旦外蒙古并入中国,两条西伯利亚铁路大动脉就直接暴露在我军兵锋之下,远东地区几百万人口的军民供给就会被彻底切断。到时候如果老毛子再和我们闹矛盾,我朝官军就再也不用爬在乌苏里江的雪堆里伏击罗刹士兵了,直接开着坦克一掐他们的大动脉,整个远东地区几百万人口就全得歇菜,在严寒、饥饿、战争的威胁之下,远东还不成了我朝又一个行政单位,中华大家庭的俄罗斯族不是又要平添几百万人口?
  因此,外蒙古其实起着中、俄两国势力平衡器的重要作用,无论其倒向其中的任何一方,都将造成两大强国的彻底决裂。今后“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日子一定很不好过,当年的波兰夹在俄罗斯与德国之间,被瓜分了三次,搞得国无宁日,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身上,隐约又看到了波兰的影子。
  

来源:天涯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