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组图]俄罗斯的新圣女公墓

(2009-07-05 14:05:00) 下一个
                 

     

      新圣女公墓建于1524年,其中的斯摩棱斯克教堂有5个圆顶,在阳光照耀下金光灿灿,与修道院棕色的围墙和郁郁葱葱的古木辉映成趣,是全莫斯科最典雅优美,也最具历史意义的艺术综合体之一。修道院内辟有一片墓地,作为教会上层人物和贵族的葬身之地。自1923年起,新圣女公墓成为名人公墓。作家果戈里、契诃夫、法捷耶夫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罗夫斯基(右上图)、画家伊萨克.列维坦、电影演员舒克申、著名政治家(如赫鲁晓夫、米高扬、葛罗米柯)、军事家、艺术家和科学家都葬在这里。几乎每一墓碑都是一个雕塑艺术品。例如,赫鲁晓夫的墓碑(左中图)由黑白各三块大理石互相交叉构成,中间是石雕头像;女英雄卓娅的墓碑形象感人至深:她双手被紧缚在背后,衣衫破碎,挺着裸露的胸膛,双腿微曲,头高高的向后昂起,这些各种各样的造型都表现了死者的身份和特点。王明的墓也在这里,一尊半身雕像,身穿中山装,两眼直视前方。 王明的墓也在这里,一尊半身雕像,身穿中山装,两眼直视前方。对有年纪的中国人来说,王明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中国革命历史上,有他的一页。王明曾留学苏联,被称为斯大林的学生。曾派往中国,担任中共的高级领导。王明在担任中共领导期间曾经犯过左倾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的错误。后回到苏联工作,直到去逝。安葬在新圣女公墓中。

                                      芭蕾舞演员  乌兰诺娃

     在莫斯科,有一个新圣女公墓,每天都会有大批的莫斯科市民来到这里放松心灵,好让他们平淡无奇的生活重新燃烧起希望。
  新圣女公墓是欧洲三大公墓之一。它的总面积7.5公顷,埋葬着26000多个俄罗斯各个历史时期的名人尸骨。这里沉睡着著名文学家普希金,作家果戈理、契诃夫、马雅可夫斯基、法捷耶夫;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戏剧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舞蹈家乌兰诺娃,画家列维坦,科学家图波列夫、瓦维洛夫,政治家米高扬、波德戈尔内等等。这些曾经对俄罗斯的历史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世纪伟人都长眠于此,而且每个人通过自己独特的墓碑,向世人讲述着他们不同的生命故事。在俄罗斯人的心中,新圣女公墓不是告别生命的地方,而是重新解读生命、净化灵魂的教堂。今天,我们将带领你走入这处灵魂的圣地。文学大师的最后聚会
    新圣女公墓原来只是一块埋葬修士的普通墓地,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19世纪时才成为俄罗斯著名知识分子和各界名流的最后归宿。20世纪30年代,原来安葬在教堂里的一些文化名人也被迁移到了这里。
  俄罗斯著名作家果戈理等人的墓葬,就是在这个时候迁入新圣女公墓的。在这次迁移过程当中,一个隐藏了多年的惊人秘密被发现了,人们打开果戈理的棺材后惊讶地发现,他的头骨居然不翼而飞。
  果戈理虽然只活到43岁就去世了,但他写下了《死魂灵》和《钦差大臣》等文学作品,这使他成为当时俄罗斯伟大的语言艺术家。果戈理在世时曾再三恳求后人不要为他竖立任何墓碑,让他和大地融合在一起,但后人并没有满足他的要求,因为他对俄罗斯来说太有价值了。所以,人们隆重安葬了他,并给他修了一个墓碑。一个极其崇拜他的著名戏剧家巴赫鲁申说服了看守墓地的修士,将果戈理的头骨挖了出来,藏在家中并视为珍宝。当人们知道事实真相后,巴赫鲁申只得将果戈理的头骨交了出来,但果戈理的家人托人将头骨运到果戈理生前最喜欢的意大利时,委托人却在途中神秘失踪。如今,埋在新圣女公墓的语言大师依旧没有属于自己的头颅。
  让果戈理稍感安慰的是,他墓地的邻居是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契诃夫只比果戈理多活了1年,他的《变色龙》《套中人》两部作品,是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幽默的契诃夫在生前曾劝告人们要珍惜生活,要知足长乐。他曾经说过:要是你的手指头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的说,挺好,多亏这根刺儿没扎在眼睛里……如果你心爱的人背叛了你,你应该感到万分庆幸,庆幸她背叛的是你,而不是你的祖国。
  正是托尔斯泰、普希金、果戈理、契诃夫等文学大师,像一盏盏烛光,照亮了封建沙俄统治下的夜空,点燃了俄罗斯人民渴望自由追求理想的火种。人们现在来到新圣女公墓每次见到他们的墓碑时,都是对自己灵魂的一次净化。
  向逝去的艺术巨匠致敬新圣女公墓大门
    歌唱家夏里亚宾的墓前竖立着一座全身雕像。雕像的姿态是当年著名画家列宾为他画的肖像:夏里亚宾坐在沙发里,一手搭在扶手上,一手插在坎肩里,头略微上扬,神情专注,似乎在聚精会神地倾听。
  这座传神的雕像不仅唤醒了人们对夏里亚宾歌声的追忆,更唤起了许多俄罗斯老人对他的挚爱和怀念。从未受过正规音乐教育的夏里亚宾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被称为世界“低音歌王”,他的歌声曾经让世界文学大师托尔斯泰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他低沉的嗓音也震撼了整个世界。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歌手、俄罗斯民族的骄傲,由于受到国内激进分子的诬蔑和诽谤而不得不流亡国外,甚至还被剥夺了“人民演员”的荣誉。
  据说,夏里亚宾生前曾赌气说道:“我连骨头也不能埋在这个国家。”但是在他1938年去世后,这位不朽艺术家的遗骸,终于从巴黎迁葬到莫斯科新圣女公墓,夏里亚宾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苏联大剧院的男低音歌唱家列米舍夫的墓前总是布满鲜花,但花却并不都是他的家人所献,他的许多歌迷总是在休息的时候来到这里,为他们心中的偶像打扫墓碑,敬送鲜花。俄罗斯人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着他们对艺术的痴迷,对英雄的尊敬。
  有座普通的墓碑,让人们回忆起战争的岁月,这就是肖斯塔科维奇的墓碑。1942年8月9日,德国人认为列宁格勒已经唾手可得,甚至“德军司令部已经为他们的军官分送了在列宁格勒阿斯托里亚大酒店参加庆功宴的请柬”,但是,那一天,酒店没举行德国人的庆功宴,取而代之的是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列宁格勒交响曲》的首演。
  尽管当时列宁格勒广播乐团只剩下指挥和15名团员,其余的人有些已经被饿死或冻死,但人们还是采取了各种手段克服困难:乐团在全市征集临时乐手,空军为乐团运来了总谱,为了使演出正常进行,苏联红军先以强大密集的火力将敌炮打哑。
  随后,这部深刻表现苏联人民对法西斯侵略者的愤怒与反抗的正义之声,便在这座英雄的城市里奏响了。人们从街上,从掩体里,从住所里聚集到广播扩音器前,倾听着英雄的乐章,列宁格勒交响曲响彻了列宁格勒的上空,支撑人们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为了鼓舞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信心,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总谱被拍摄成微型胶片,通过军用飞机飞越伊朗、北非、南美最后运抵美国。这次音乐会演出的实况在美国和南美成百家的广播电台同时转播,影响涉及到了整个西半球。仅1942年至1943年,肖斯塔科维奇的这部交响曲就在美国演出了62场之多。现在肖斯塔科维奇平静地躺在新圣女公墓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他的墓碑上只是简单的几个音符。这块一平方米多的土地将永远属于这位伟大的苏联英雄。


          唯一的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去世后,被安葬到新圣女公墓。他是前苏共最高领导人当中唯一没有被安葬在克林姆林宫红墙之下的一位。在赫鲁晓夫去世30多年后,我们驱车前往莫斯科西南部,去寻访这位前苏联领导人的墓地和他的那座富有传奇色彩的墓碑。
  新圣女公墓不是因为埋葬着赫鲁晓夫而名扬海外,但赫鲁晓夫该为葬在这里而感到荣耀。
  1971年9月11日,前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去世。按照惯例,作为苏联最高权力的拥有者,他的遗体应该安葬在克林姆林宫的红墙之下。但出人意料的是,赫鲁晓夫的遗体被安葬到了莫斯科西南部的新圣女公墓,远远的离开了红场、离开了他的前任们。据说,由于反对斯大林的赫鲁晓夫生前就说过,他不愿意和红场上的斯大林埋葬在一起,而靠发动政变逼他下台的原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勃列日涅夫,也不同意在红场上为他建立墓碑,所以赫鲁晓夫最终被埋葬到了新圣女公墓。在前苏联的最高领导人当中,唯独赫鲁晓夫没有被安葬在红墙之下。
  赫鲁晓夫的家人请当时苏联最有名的现代派雕塑家涅伊兹维斯内为赫鲁晓夫雕刻一尊塑像,好对他的一生做个形象的总结和评价。这很有戏剧性,因为赫鲁晓夫生前曾经多次在公开场合评价过雕塑家涅伊兹维斯内,骂他吃的是人民的血汗钱,拉出来的却是臭狗屎。“驴尾巴甩出来的玩意儿也比涅伊兹维斯内的作品强”。赫鲁晓夫甚至在莫斯科美协成立30周年的展览会上,当众说涅伊兹维斯内是同性恋者,不畏强权的雕塑家当时马上反驳说,“请您现在给我找一个大姑娘来,我当场向您证明我是怎样一个同性恋者”,他的回答让当时在场的人大惊失色。
  但当赫鲁晓夫的家人告诉涅伊兹维斯内,请他雕刻塑像是赫鲁晓夫的遗愿时,宽容的艺术家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但涅伊兹维斯内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任何人不能干涉他的创作。
  赫鲁晓夫的墓上立着一块高3米宽2米的墓碑,墓碑由黑白两色的花岗石几何交叉组成,赫鲁晓夫的头像就夹在黑白几何体的中间。雕塑家涅伊兹维斯内通过黑白两色和交错的花岗石,表现了赫鲁晓夫鲜明的个人性格和他的历史功过。赫鲁晓夫的头从花岗石中探了出来,紧盯着来往的后人,倾听着后人对自己的评价。
  当地人介绍说,这是一块很知名的墓碑,一半白色一半黑色,象征着赫鲁晓夫的一生有许多正面的东西,也有不少负面的东西。赫鲁晓夫是个好人,但他犯了很多错误。如今在人们的眼里,批评他的并不多,可现在连想起他的人都不多。
  幸运的是,新圣女公墓里埋葬的政治家并不多,这使得墓地少了一些政治上的争论而多了一些艺术上的优雅。
  每个墓碑都是一页历史
    新圣女公墓已经成为俄罗斯的一个旅游景点,每年吸引着上百万的游客。当地的朋友骄傲地说,许多外国客人都喜欢到这个墓地来,是因为当你来到这个墓地参观的时候,就仿佛穿越了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也就是说在这里你能看到俄罗斯的历史进程,这里陈列了俄罗斯的整个历史,这里安葬的都是俄罗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所以,每当我来到这个墓地时,就好像在翻阅历史,每个墓碑都仿佛是历史的一页,能引发人们许多的回忆。
  在中国,许多中青年读者都看过一本叫《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的苏联小说。而小说中的原型卓娅、舒拉以及这本小说的作者,两位小英雄的母亲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都安葬在这里。
  据说,卓娅塑像现在的表情和姿势,就是年仅17岁的她被德军绞死后的真实情景。凶残的德军不仅强暴了她,而且在她牺牲后,还将她的一只乳房割掉了。当卓娅英勇就义的事迹传到莫斯科后,斯大林给当时的城防司令朱可夫大将下了一道命令,将杀死卓娅的德军步兵团的番号立即通报给了所有的红军部队,命令说:在未来的作战中,只要俘虏了这个团的官兵,一律格杀勿论,不许接受他们的投降。在卓娅死后,她的弟弟舒拉也进入坦克学校学习。他毕业后以指挥员的身份参加了战斗,获得了卫国战争一级勋章和红旗勋章,在战争胜利前夕,他也不幸牺牲。如今,这个英雄的家庭被埋葬到了新圣女公墓,他们的遗体和那些在二战中牺牲的元帅将军们埋葬到了一起。


  新圣女公墓的雕塑各具特色,是整个俄罗斯雕塑艺术发展的一个缩影。名人生前都会找到自己最中意的雕塑家,请他在自己死后,为自己雕刻一尊最能体现本人历史价值的作品。
  世界著名的米格战斗机的设计者米高扬的墓碑,设计得非常简洁,一架飞入云霄的米格战斗机反映了米高扬毕生的理想和追求。一位画家的墓碑就是与他相伴一生的画板。
  河水顺着堤坝奔流而下,形象地反映了冈得洛夫为俄罗斯水电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
  《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这本书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临终前的最后一刻,被雕塑家永远地定格在了一块石板上:他的一只手放在书稿上,饱受疾病折磨的身体微微抬起,眼睛凝视着远方。墓碑下面还雕刻着伴随了他大半生的军帽和马刀。
  新圣女公墓饱含着浓厚的文化韵味,墓主的灵魂与墓碑的
  艺术巧妙结合,形成了特有的俄罗斯墓园文化。时至今日,来新圣女公墓参观的游客仍然络绎不绝。许多俄罗斯人在休息日也会来到这里,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扫一扫墓碑,献一束鲜花。在这些伟人的面前,他们自己的灵魂被净化了,同时躲避着现代社会对他们身心造成的伤害。
  苏联解体后,新圣女公墓也面临着生存危机,而且公墓已经没有太多地方可以继续埋葬名人了。现在,许多富有的俄罗斯新贵,想通过捐助一大笔钱使自己死后也能够埋葬在新圣女公墓。这一想法遭到了大多数俄罗斯人的反对,他们不允许任何人用金钱来玷污这块俄罗斯人心目中的圣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