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靠 顺服

人饥饿非因无饼,干渴非因无水,乃因不听耶和华的话。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命运三部曲之三:死(4)

(2011-04-26 05:16:18) 下一个

荣耀与悲哀

所以,在去对付死亡之前,主耶稣必须先让门徒更深地知道自己,更深地认识死亡,祂要通过两个重要步骤塑造门徒,以便使他们将来真正明白他们信仰的根基(要知道,这些看起来“不争气”的门徒是被耶稣预备写圣经、改变历史的)。接下来耶稣与姐姐马大的一段对话,是第一个步骤
----要门徒认识他们所信的耶稣;而耶稣与妹妹玛丽亚和犹太之间的对话,是第二个步骤----要门徒认识祂通过对死亡的担当来战胜死亡,释放被死亡所拘禁的人。

从“拉撒路在坟墓里已经四天了”可以推测,很可能是耶稣在给传信的人说话的时候,拉撒路就已经死了,主当然知道。这里交代在坟墓里的天数,与下文呼应,表明死的不可挽回。从耶路撒冷来的这些客人是来安慰死者亲属的,他们同样知道死的悲哀,却在死亡面前分为两类:一些人将会信耶稣脱离必“死”的命运(本章第
45节),并要为耶稣做见证(《约翰福音》12:17),另一些人则是更加悲哀地走向终极的“死”,向法利赛人报告耶稣的神迹(本章第46)。为什么恰巧马大先出去迎接耶稣,马利亚却仍然坐在家里呢?因为姐姐马大是家长,而且性格外向、干练,当然负责招呼客人;妹妹玛丽亚则温婉、沉静,不胜悲哀,被客人围着接受安慰。在这种特定场合,姐妹俩不同的性格被耶稣使用,扮演不同的角色。

马大的坚强,使得她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仍然能够把自己对耶稣的信心和认识充分表达出来。“袮若早在这里,我兄弟必不死”并不是一个抱怨的话,而是一个亲密感情的自然流露,正像一个受到惊吓的孩子,突然见到母亲回来的心情。这种与耶稣的亲密关系正是我们每一个门徒里面最重要的生命素质。首先,她在倾诉悲痛中却没有主同在的那种信心被试炼的痛苦,但痛苦的试炼中又含着着信心;同时,由于这个信心是在被试炼的经验中,这经验里面包含着对死亡的认识
---死是不可逆转的。尽管如此,耶稣的到来又立即给她带来惊喜,使她能够脱离痛苦的经验,回到单纯美好的信心里面:“就是现在,我也知道,袮无论向神求什么,神也必赐给袮”。因着她的信,耶稣就应许说:“你兄弟必然复活。”然而,耶稣的这个应许,使她想到上一个应许,又将她拉回到原来的痛苦经历里面,对耶稣的应许不敢再“妄加揣测”。于是,马大说:“我知道在末日复活的时候,他必复活。”耶稣当然看透了马大的心思,也知道她的信心和她所受的试炼。为了坚固她,主耶稣对她说了一番话:“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你信这话吗?”这话从历史到永恒,又将永恒链接与现在的瞬间,就好比登变相向祂最爱的三个门徒显现自己荣耀的上帝形象一样,对于信心敏锐的马大,是一个彻底的鼓舞和极大的坚固,使她面对面看到耶稣的荣耀。所以,马大马上就以金子一样的信心宣告:“主啊,是的,我信你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就是那要临到世界的。”这个宣告标志着耶稣在门徒那里完成了祂第一个步骤的塑造工作。

马大说了这话,就回去“暗暗的”叫她妹子,说明她可能有预感,主要行大事。暗暗告诉马利亚去见“夫子”,才能够把众人都带去;那些安慰亡人亲属的犹太人,紧紧跟着玛丽亚,去安慰她,而对接待“客人”并不太感兴趣。马利亚见了耶稣,就俯伏在祂脚前,说的话和姐姐马大看到耶稣时所说前半句完全相同,只是悲从中来,泣不成声,无法像姐姐一样继续说下去。耶稣这是看到的只是一片哀哭,悲哀成了玛丽亚与耶稣见面这个片段的基调。这里就产生一个强烈的对比:一边是生命的主,一边是死亡的强大势力。人在死亡面前,固然可悲与可怜;然而,更可悲的是,他们无奈地面对死亡,却根本不知道眼前的那一位就是能救他们脱离死亡的。于是,耶稣哭了。犹太人显然片面而且肤浅地理解了耶稣的哭,他们在旁边说:“你看祂爱这人是何等恳切。”又按照他们自己有限的理性,觉得耶稣的言行自相矛盾:“祂既然开了瞎子的眼睛,岂不能叫这人不死吗?”
 但是,他们不明白,自己也是生来“瞎眼”的,耶稣这里正是要接着这件事,开他们灵里的眼睛。所以,“耶稣又心里悲叹,来到坟墓前。”

“耶稣哭了”是这段故事里面的一个关键。这个哭不仅是表示对哀哭之人的同情,而是对人类命运的一种同情;不仅是对人类命运的同情,也是对那些宁死不信耶稣之人所发出的深深悲哀;不仅是同情和悲哀,最重要的是一种担当。这个担当,正是在《创世记》第六章中,神以大洪水毁灭全地时的那样一种“后悔”和“忧伤”,这种担当的最高表现就是祂自己要为人类的罪而死。尽管,耶稣不知一次预言到自己的死,但门徒还是无法理解。细心的玛丽亚可能正是从耶稣的哭开始,经过拉撒路的复活,逐渐感受到这一点,悄悄地为耶稣的死预备了香膏。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