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外婆家的房子,……

(2007-01-21 20:41:19) 下一个
自从咱记事起,十个星期天中至少有九个是在外婆家过的,星期天早饭后就开拔,外婆家离咱家 公共汽车要四加一再加二站(或二加五站再加一点步行),因为转车等车费时也费钱,所以咱都是 坐四站然后步行穿小路,后来咱为了化车费为零花钱而弃车全程步行,那样要走约一个小时。 在外婆家蹭了一顿晚饭后,由父母护驾回自己家(天黑小孩不许一人上街)。

外婆家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据说咱的第一第二年是在那度过的,道听途说的就不能再传了, 不过这也有点寻根的味道。胡扯,小孩子知道个屁。小孩子只知道好不好玩,外婆家好玩,房子和 咱家的不一样,从路边的前门到河边的后窗可有不少路要跑(见下面的图)。外婆家在城边,城外的大河里 有船,过了城外的大河上的大桥再走一会有个火车站,能看火车,呜……看火车是最开心的。 城外的自由市场还有很多平时见不着的新鲜玩意儿。

下面是记忆中外婆家房子的平面图,


朝街的一面是门板,因为外公是个小生意人,前店后家,店一开门那门板就要全部拿走,不过那是很久 以前了,咱记事的时候那小店已无影无踪,只剩下门板了。门板在夏天有特殊用途,太阳一下山, 长辈们就拆了门板用长板凳支起来变成板床用来乘凉,而木板床不像棕绷床那样会被跳坏,小孩在 门板床上可以好好放肆一通。

前厅和正房之间不是墙,而是被称为格子的四扇对开的雕花木门,这东西要是留到今天可是珍贵文物了。 古时没有玻璃,开窗子是个难题,又要透光透气又不能让外人看进来,古人就想出了“雕花”这个主意, 也许一开始只是在木板上开点槽子,慢慢地那槽子周围的木头就演变成装饰品了。天冷时,在格子上糊 上一层纸防风,夏天再把纸撕下来。

外公外婆睡在正房,外加一只猫睡在他们的床下。咱外公外婆家的猫比咱小一岁,从咱记事时起,每年都有 一窝小猫咪(三到五只),还总是生在外公外婆床下的木摇桶里(类似现代的摇篮),猫妈妈的脾气很好, 也很爱家(人说猫不像狗那样忠心),曾有一次拿回家来一条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大鱼放在灶台上。咱到 外婆家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和这只猫及她的子女们玩(小猫一般在断奶后送人了)。

正房之后左边是一个小房间,这是外婆家唯一一间铺了木地板的房间,其它房间都是踩得结结实实的 黑泥地,看来这间房子是给小小孩用的(育婴室)。正房之后右边是天井,天井的地面是地砖,大概是 为防雨而铺的地砖,天井里有一口半埋在地下的大缸,那年代自来水还没进家门,要到外面的水站去买水, 水缸是家家必备的。天井边是灶间,有一个两口锅的大灶,不过咱极少见到大灶开火,没东西可烧,烧饭做菜用的是放在 灶边的煤炉。那大灶闲得太久了,有一年猫妈妈竟然把小猫们生在了灶洞里。

最里面的后房原来是一个三进的大间,如虚线所示,虚线部分是用扎进河床的木桩撑着的,政府为安全着想, 拆了一进,把后墙推到河岸上了,这是一条小河,不过是一条很著名的小河。

外公退休后情绪不好,没一两年就去世了,那老猫也紧接着走了(传说老猫从不死在家里,大象也类似)。 此时舅们姨们都已远走高飞,为了不让外婆一人孤单,咱一人搬到外婆家陪外婆,一老一少撑起了 一个家。老猫既走,又要来了一只小猫代替,这照看小猫的任务就是咱的了。

那时 养猫可不像今天有现成的猫食,那可是要一顿一顿现做的,主要是米饭,用鱼腥污染一下。后来长大 以后看书说猫科动物胃里没有消化谷物的消化酶,那吃下去的米饭对猫来说一点营养价值也没有,也就是 把猫的肚子撑满而已,实际上猫也是挑着吃的,不过米饭也有鱼腥味了以后猫就没招了。这鱼腥一是吃鱼 带来的鱼内脏,二是到自由市场买来的猫鱼,三是猪油。人有鱼吃猫也有鱼吃,人不吃鱼的时候,那时没冰箱, 冬天还好办,其它时候就得去买猫鱼了,咱拿着几分钱去买猫鱼,手指长短的小鱼。如果买不到猫鱼, 就拿猪油来代替了,好在缺鱼的时候很少很少,还没有让猫连吃两天猪油米饭的时候。这猫也随人了,要 吃热的,大概是热的鱼腥味重,肚子一饿就绕着你的腿转圈,不小心踩她一脚也不在乎,叫一声抗议一下了事, 热饭一进她的饭碗就张口,烫?照吃,冬天有时吃了一半还要回炉一下。

嘿嘿,那小猫天天晚上睡在咱脚上,也不怕挨踢。后来天冷了,咱就把小猫抓到咱被窝里了,那小猫总是在人 入睡后钻进来,天亮前钻出去,真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大人们不让猫上床)。咱有 次出去学农一个多星期,回来时一开门,那小猫(那时还不知道给小猫起名)端坐在门边,一声“喵”……

大概是有人找房管所了,他们决定来改造一下外婆家的旧房,重点是前面的一半,把门板换成了砖墙, 拆走了格子,把前面的黑泥地铺上了水泥,如下图,


这一折腾,前面的大房间不能住人了,咱就从正房搬进了小房间(外婆早就搬到后房去了)。一人一个小 世界,可开心了,晚上小猫钻被窝就更加安全了。可好景不长,前面的大房间不能总是那么大,改造! 改造成这样,


所有房间的地面变成了水泥地,倒是干净了不少。小房间没了,咱又搬回了正房,房间大了,就不能只放 咱一个人的东西了,舅们姨们休假回家就跟咱挤同一个房间了,很快,小舅就发现了小猫晚上在哪睡觉了, 还好,咱没挨骂,不幸中之万幸。

当然外婆家不能就是猫,火车还是经常去看的,新领域也开发出来了。每年有一个时期都会有很多人 爬上城墙放风筝,可惜咱找不到做风筝的竹条,也没有足够的线,更没有钱去买,只好爬城墙看别人 放风筝了。有天几个哥们看风筝看腻了,就在城墙上面沿着城墙走开了,一直走到一堵后人修的围墙跟前, 不能再往前走了,几个人一商量,不想原路返回,唯一可选的是从城墙上爬下去,那城墙可有三四层楼那么高, 外墙是用长条石砌的,上层条石比下层条石向墙内有一点移位,留出了一个一两厘米宽的台阶,咱们几 个就扒着那些个窄台阶从城墙上爬了下去,后来想想,要是有一人失手,咱们就可以上报纸了。

学农回来后,咱也在家学开了农。天井里靠墙根有几块地砖没了,露出了底下的泥地,咱就从那下手, 弄了一块自留地来了,先后种下了麦子,稻子,花生,小青菜,丝瓜等等,不过咱有点心急,拔苗助长, 没有一样东西是种到有成果的。

那时读书挺轻松的,学校就在斜对门,每天上学放学不到一分钟就够了,弄得闲时更多。找点事干! 学英语,跟着收音机学开了。还有闲时,装收音机,单管机而已,后来又装了个收电视伴音的 双管机,没电视机就听电视。

后来,某姨调回来了,一老一少的家人口增多了,咱也完成了历史使命,搬回自己的家,这几乎是三年 之后了。

2005年底回国,故地重游,外婆已经在生活了90年之后离去了,虽然城里高楼遍地开花,但外婆家还在, 还基本上是老样子,只是大灶没了,再画一次,


(初稿完工于 Tue Jan 23 16:13:36 EST 2007)



补记于2011年:外婆的房子终于在2010年给拆掉了,那地皮上并没有盖新房,而是变成了和城墙城楼公园配套的空地。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秋收 回复 悄悄话 幸福呀!

俺可没有你那么幸运了. 打小就见过奶奶一次. 而且她老人家在俺6岁的时候也过世了.

上小学的时候, 一到寒暑假同学们纷纷去自己的姥姥和奶奶家. 俺狂羡慕. 那时做的最多的梦就是去姥姥家了, 姥姥家开糖果店的, 去了之后各式糖果随便给俺吃. 呵呵, 不过每次都是要开吃了就梦醒了. 唉~~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