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岁月

为自己构架一个网络空间,为自己寻找几个网络好友
正文

沙地话 (ZT)

(2011-02-16 19:04:58) 下一个
http://baike.baidu.com/view/4625151.html?fromTaglist

沙地话概述  

         沙地话,别称崇明话或者启海话。属于吴语太湖片上海小片(另外一种说法是上海小片和苏嘉湖小片应合并为苏沪嘉小片,这样沙地话则属于苏沪嘉小片)。之所以叫“沙地”是因为原先的崇明、启东和海门,陆地是由长江入海时冲击出的一块块沙洲组成的。三地的语言几乎完全相同的原因是启东和海门的居民绝大多数是在古时从崇明迁来的。由于长期的行政区划的拆分,该地区分为上海市崇明县、江苏省启东市、海门市三地,许多人对“沙地话”这个词语已经不太熟悉了,反而用“崇明话”、“启海话”来称呼这种方言。另外,通州市、如东县以及张家港市等地方也有讲沙地言话的居民。因此以沙地话为母语(或母语之一)的人口大概有340多万。

         因崇明、海门、启东三地原为长江入海口的岛屿(崇明现在仍然如此),交通不便、鲜有政治社会动荡和外来人口冲击,沙地话因此在时代发展中变化不多,在吴语中是比较古老的一种语言。和练塘话、嘉定话、松江话等上海市其它郊区的口音相比,沙地话与上海市区的方言(狭义的“上海话”)的差异更大一些。 沙地话比上海市区方言保留了更多的古拙塞擦音。如“陈”和“神”、“除”和“时”,“住”和“自”等,在上海市区,声母都读作清声S,而沙地话前者发Z的浊音。  


         此外,韵母的声调多也是沙地话的特点。沙地话保留了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8个调类,相比之下,上海市区话在时代的变迁中已仅剩阴平、阴去、阳去、阴入、阳入5个声调。编辑本段沙地话使用地区  启东大部(一小部分说吕四话,但以启海话通行)、海门大部(同启东)、通州靠海门的一部分、张家港的部分乡镇以及崇明岛全部。

          沙地方言的构词方式非常的丰富,大多有加重语气的意思,如“一穷而白”的构词,就有“接一接二”(多)、“进一进二”、笃一笃二(人多)“、轧一轧二(人多,水泄不通)”、“粘一粘二(特讨厌)”;还有“AxAB”式构词“陌里陌生”(不认识)、“老里老早”(特别早)、“特里特别”(与众不同)、“莽里莽撞”(莽撞)、“腾里腾空(没有想到,意料之外)”等词。 另外,沙地方言也显得幽默形象,比如在“光头”一词中,偏要加上一个“郎”字,说成“光郎头”,顿生幽默风趣之味。再如“笔直”一词中间,加上一个“立”字,说成“笔立直”,意像笔杆一样直,把话说到你看得见为止,是不是妙不可言啊! 而在古汉语的语韵,“挨夜快”、“缓缓较”里的“快”、“较”都是状语,却置于动词或形容词后,属状语后置的用法;而“象煞乎”、“趁势之”中的虚词“乎”、“之”的点缀,更令人读来回肠荡气,美不美自在不言中。
          
         沙地方言是吴语方言中的一支,无怪跟上海、苏州、杭州一带的习惯用语,有着许多相似和相近之处。比如上海方言说“滴粒滚圆”、“碧波澄清”、“花七八腊”,沙地方言则说“滴滚爽圆(特别圆)”、“碧波爽清(水清澈)”、“花离斑烂(颜色杂)”;苏州方言说“眼花绿花”、“当中横里”、沙地方言却说“花绿纠纠(特漂亮,看的人眼也花了)”、“当中夹里(中间夹东西,也有说别人傻之意,意同“勿清爽”)”;苏沪方言有说“鲜龙活跳”或“活剥鲜跳”的,而沙地方言则说“跌活跌跳(新鲜)”也有说“活鲜剥剥”的。这种方言语素上的差别,非常的精彩纷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