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坐家

一无所长,唯余文墨,一息尚存,笔耕不辍。
个人资料
大坐家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耶路撒冷的石头和长城的砖头

(2014-06-18 04:01:35) 下一个


我曾有一段时间经常路过一个犹太人聚居区,每到礼拜五傍晚,路旁可见三三两两走路去教会祈祷的盛装犹太人,男人都是头扣小帽,很显眼。从礼拜五傍晚开始进入安息日的时间段,不能开车,所以去犹太教堂参加活动都要走路。那时,我们还被邀请周末出席一个犹太朋友的家宴。一家人三代同堂,其乐融融。对人很随和,除了客厅`摆着犹太人传统的七枝蜡烛台和在饭前用希伯来语诵经,与一般美国人没有区别。就是诵经,也在事前打了招呼,不必拘束,不必照搬,尽管随便。但是我们怎么好意思,总得尊重主人吧,便和太座一起低头致意,陪同他们度过了一会儿不知所云的神圣时刻。不过心里的一丝不安,很快被和中国口味差不多的豆角、胡萝卜炖牛肉驱散了。朋友十分健谈,说起中国不住点头,认为中国是近代以来少数几个没有迫害犹太人的国家之一。古代把犹太教翻译成“一赐乐业教”,我说寓意美好,但我没坦白“犹”字带有歧视的含义。因为朋友的关系,我对犹太人怀有好感,并常常拿他们与国人比较。

大概世界上没有比华裔移民和犹太裔移民更关注本族故土的了。

一个是几千年四处流浪,复国聚居的愿望无时无刻都在魂牵梦绕。犹太人以雄厚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左右着欧美政客对中东和以色列的政策,为以色列在群敌环伺的环境中提供生存安全的保障。如果没有海外犹太人,以色列能否立国长久,恐怕不无疑问,至少比现在艰难多了。

一个是几千年守着老家,讲究叶落归根的群体。华裔移民的影响力并非来自本身,而是来自祖国。因为举世无双的内斗厮杀严重削弱了整合的动力,把同胞视为主要对手的恶习让提高整体实力成为泡影。华裔的聪明才智集中表现在对同类的羞辱诋毁打击上,行有余力,又消耗在吃喝嫖赌。海外华人社会粗看似有相当凝聚力,各地的唐人街、中国城规模可观,各种以地缘、校缘、专业行业缘、党派政见缘等组合结社林立,中文网站人来人往,长篇短文满天飞,一派生机勃勃。如果深入进去,会感觉更像是一个无序的跳蚤市场,充斥着叫卖算计吵架訾议声。人们不禁怀疑,这样一个彼此满怀敌意的人群,怎么可能是出自同祖、同根、同血缘的社会共同体?连同党的老一辈都曾经感叹,这哪像在一个锅里吃过饭的!华人频频扫视祖国的目光透露着复杂纠结的感情,很折磨人。但与犹太裔不同,没有海外华人,大概祖国丝毫无损。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主体民族都被人揭发来历和成分可疑。
2008年出版,由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历史教授施罗摩写的《虚构的犹太民族》一书,光看书名,就知道作者勇气非凡,直戳犹太复国主义者的要害,动摇着以色列的立国之本。尽管他以翔实的材料、冷静客观的解析作了充分论证,但是无可避免的招来了极为严厉的指责和谩骂。客气的说他手伸得太长,从西方史专业混入犹太史领域;恶毒的则扣上了“犹奸”的帽子。好在以色列人还有相当的宽容度,不仅有人支持他的科学研究,而且国家和学校也并未因此对他采取任何压制封杀迫害的措施。我不知道如果中国人或阿拉伯人也写书质疑中华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真实性,会有什么后果。

假若不带任何偏见,就会承认当今世界上的民族鲜有纯粹的血统,历史上频繁的迁徙、战乱早已将血统搅成一团乱麻,一口咬定几千年不带丁点“掺杂”,那是别有用心的政客作为,目的只是为了说明某个族群优等,(实际上是自夸贞节,从道德角度)有统治其他族群的资格。

中国古代一方面强调从血统上区分“华夷”,认为华夏之人“皆炎黄之后”,另一方面又突出文化礼仪的标准,认为无论血统种族,只要采用华夏文化礼仪就是华夏人,反之,如果用夷礼,不管是否出身正统,都要以夷人视之。显然后一个标准是地缘国家取代血缘家国的修正,较为开放包容。在实际衡量中,往往两种标准混用,所以说得好听点,海外华人是“化外之人”,难听点则是“假洋鬼子”“二毛子”“伪军”。假、二、伪,是说貌似华人,出自华夏,非正牌洋人血统;洋鬼子、毛子则是指说洋话循洋礼,被正统华夏人所鄙视。

这原本是海外华人的尴尬,如今与国内人相比,所循的洋礼似乎还少一些,起码没有那么刻意,反倒显得华味更浓点。他们挟不起洋,更多的是“挟中自重”。于是对所“挟”的“中”更为在意,在意她的品质分量,在意她的容貌精神,在意她的好坏,在意她的一切。当然,少不了的是一些人在“在意”的同时,也要在“在意”上大做文章,突出自己的“四维”健全:忠孝节义,嘲笑质疑贬低炮轰别人缺胳膊少腿,一定要在“在意”上分出个三六九等档次来。于是纷争不休,缠斗不已,非要把被捧者高举入云,被贬者碾踏入地,不发尽邪火不痛快。别说其他族裔不理解而轻视,华人自己又能懂得自己而自尊吗?我有时怀疑,八成是“五胡乱华”、蒙满高压之类造成的历史心理创伤早就转化为当代华人的基因了吧,骨子里就因为来自不同血缘族群而留下了相互仇恨的阴影瘢痕。

犹太人的创造力是全球公认的超一流,这不仅因为拥有一大批卓越的科学技术人才(
20世纪犹太人获得了大约五分之一的诺贝尔奖),更主要的是表现在精神方面的启迪开拓,从孕育天主教与基督教产生的犹太教,到斯宾诺莎、李嘉图、马克思、韦伯、弗洛伊德等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就连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是因相对论闻名于世,而不是像爱迪生专搞一堆零碎的发明。犹太人的创造力大概与他们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培养的不安定基因紧密相关,与他们的忧患意识分不开,而这一切又与他们千百年来在融入与排斥的激流中挣扎,始终坚持自己的民族特性不无关系。分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不难,只要听是否用希伯来语诵经,看是否遵守特定的风俗习惯(如割礼、节日、饮食)等等就能了解。犹太人坚持民族特性的顽固,很像以色列作家奥兹形容自己的一句话“耶路撒冷的石头”。这种精神风骨正是犹太人没有在几千年的征服、摧残、逃难中蒸发的主要原因。

华人随遇而安,入乡随俗,与世无争(窝里斗),关起门来过着一家的小日子,精致的生活产生了纤弱的精神。这大概是华人缺乏创造力尤其是思想观念创新的原因之一。

古代华夏不习惯采石建屋,宁肯费力挖土、和泥、打坯、烧砖。砖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东西。过去常把长城看作我们民族的象征,而我们每个人就是城砖。自然天成经过雕凿作为建材的石头,跟从土坯烧成的砖头有什么区别?最大的不同在于后者是纯人工,而人,只要有人掺合,其复杂性就远超始作俑者的想象。秦砖汉瓦,年纪够老,那是古董商的喜爱。把秦砖磨成砚台,那是文人的雅趣,也是因为质地细腻结实。文革时运砖车与运饼干车相撞,砖全碎了,饼干完好无恙,那是大干快上的手艺。“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儿搬”,那是国家政党的召唤。手拎板砖,四顾寻衅,那是流氓壮胆滋事的家伙。

现存长城的砖头,大多是明代烧制,较少杂质,较为坚硬。附近村民用来盖房、修猪圈,现在被人以
15元一块出售。如果用耶路撒冷的石头和长城的砖头碰撞,我的底气有点虚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整全的教育 回复 悄悄话 “人们不禁怀疑,这样一个彼此满怀敌意的人群,怎么可能是出自同祖、同根、同血缘的社会共同体?连同党的老一辈都曾经感叹,这哪像在一个锅里吃过饭的!”
根据《圣经》,人类历史的第一桩谋杀案就是哥哥杀了弟弟。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 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 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 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 郊原血。 ”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