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坐家

一无所长,唯余文墨,一息尚存,笔耕不辍。
个人资料
大坐家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嫁女赠言

(2014-12-04 11:14:35) 下一个


前几天参加朋友女儿的婚宴,心情很有点起伏。

人都晓得婆婆妈妈嘴碎,殊不知某些场合,公公爸爸的心也乱。

我和老伴私下里感慨,今生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女儿,享受不到小棉袄的温暖。因此特别羡慕有闺女的人家。尤其看到乖巧可爱、落落大方、善解人意的女孩,在羡慕的眼光里藏少许嫉妒的芒刺大约是免不了的。

朋友的女儿是我们看着长大的。孩子见到我们总是格外亲热,我们的心里真是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女儿,她的照片也贴在我们的家庭像簿里,每逢孩子升学、工作等人生重要阶段,我们都会及时表示鼓励,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的关注。

如今,孩子结婚了,又要安家纽约,离得远了,今后见面的机会将越来越少,丝丝伤感网住了我们的心。老伴祝词说到最后有点语无伦次,我干脆嗫嚅着说不出话来,眼泪浸湿了双眼,差点忍不住,坏了年轻人的兴致。

我的一个哥们儿,在参加朋友女儿婚礼时曾经号啕大哭。他是触景生情,想起了离婚后与他断绝联系也到了婚嫁年龄的女儿。唉,女儿,怎么就不能多些理解宽容呢!

另一个朋友的女儿在婚礼上话不多,却让全体在场的长辈们瞬间泪奔,“爸爸妈妈,以前是你们照顾我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尽心照顾你们。”唉,闺女,闺女呀!俺的那个肉蛋蛋!

席间,没有鼓瑟吹笙,唯有嘉宾祝福声不断。全是老话、套话,没啥新意。听得一对新人脸部肌肉僵化成眯眼咧嘴的雕塑状,人散后半晌,兀自调整不过来。

我想起中国古代留下了让我印象深刻的两则嫁女赠言,其一出自《韩非子·说林上》:卫国的一位老兄嫁女儿时,掏心掏肺传了一条压箱底的家训:多攒私房钱。女儿很听话,敛的财物远远超出了陪嫁。结果婆婆受不了,没几年就发了一纸休书。这位老爸不认为这般教子有啥错,觉得不亏反赚才是明智之举。他自然是为女儿设想,因为当时社会的普遍婚姻状况是女人出嫁后多被休,能长久的少,所以不能不为离婚后的生活早作打算。现代社会,金钱至上,人情脆弱,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老妈老爸在嫁女时每每告诫要掌握家庭财权,其心态和两千多年前的卫国人没什么不同。是福是祸,端看女儿造化。

另一则出自《世说新语·贤媛》:“赵母嫁女,女临去,敕之曰:‘慎勿为好!’女曰:‘不为好,可为恶邪?’母曰:‘好尚不可为,其况恶乎!’”

这位赵母不简单,可算是朵奇葩。她一反常人思维,从限制好的角度,进一步否定坏,而进一步否定坏,又更加深化了限制好的含义。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人心险恶,步步陷阱,不做两头出格的事情,庸庸碌碌,才能保全自己。赵母可能出身世家,对政治有一定了解,明白在兵荒马乱,像走马灯一样不停变换的政权更迭背景下,金钱与享乐都如过眼烟云,极其短暂,因而对金钱、房子、车子、掌控权等只字不提。而她女儿的婆家可能是个大家族,各种关系相当复杂,明争暗斗,丑恶血腥。为恶,不屑;为好,必定成众矢之的,唯有明哲保身或能安享天年。女儿若真能领会老母苦心,当可受用一生。


现代嫁女,会说什么私房话,我没女儿,还真没想过。假若一定设想一下,大概要说:女儿,婚姻和其他人际关系一样,以心换心。人对你好,没的说,必当投桃报李。人不拿你当回事,哪怕他是啥高枝,咱也不稀罕,趁早另择梧桐。千万别苦了自己,还落不了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done_that 回复 悄悄话 这赠言不落窠臼,好!
惜福666 回复 悄悄话 得瑟一下。 有人说过没有女儿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俺听了感同身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