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坐家

一无所长,唯余文墨,一息尚存,笔耕不辍。
个人资料
大坐家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奶奶的心事(中篇小说)一

(2016-05-13 02:36:20) 下一个

奶奶谷静出生于一个极普通的书香人家,世居县城,没有土地,没有店铺,不事生产,不做买卖,既不富有,也不贫穷。家中人丁不旺,每代只有一两个男丁。子弟以读书走科举道路为目标,大多能达到秀才一级,偶尔中举,无一人考中进士,也无人谋过一官半职。在小县城中历代都出秀才的人家毕竟不多,所以受到当地人的尊敬,县志中列有专章。几百年来,设馆教书是他们的谋生手段,家族财富就是文章道德。上一代传给下一代的永远是端砚、湖笔、徽墨、宣纸以及满架诗书。要说他们心满意足于这样的结果,恐怕未必。每一代都参加科举考试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突破“瓶颈”,更上层楼。

光大门庭的可能,出现在奶奶的上一辈。她的大伯聪明过人,四书五经倒背如流,各类书籍涉猎广泛。他写得一手好字,行家评论有王羲之的飞灵、颜真卿的端庄和苏轼的雄浑。三十岁考中举人,正要乘胜进京,科举制度结束了。他一面感叹时运不济,一面仍在县城继续祖传的行业。由于他学问好,名气大,人们都以孩子能上他的私塾为荣。

奶奶的父亲,我的太姥爷也是经纶满腹。读书时,他最崇拜的是项羽学“万人敌”的豪杰气概。他不想走祖上的老路,蜗居县城,授徒为生。他认为林家应该改变一下,学学曾国藩、左宗棠,由书生而将军,或者能够光宗耀祖。辛亥革命后,投笔从戎,成为林家历史上第一位军人。连年征战,凭着对《孙子兵法》的精湛研究和以吴起爱兵如子为楷模以及个人的英勇无畏,多次挽救危局,转败为胜,深受长官的器重,被提升为团长。本来前程似锦,不想在一次带兵渡河的时候被突发的洪水冲得无影无踪。那一年奶奶五岁,她清楚记得,勤务兵来报信时,全家人哭成一团。尸首没有找到,在衣冠冢里埋了一套家居穿的长衫与《四书集注》、《孙子兵法》两部常读的书。

奶奶出生时,恰逢连绵多日的淫雨停了,但依然乌云满天,空中没有现出丽日彩虹。太姥姥有点不高兴,太姥爷指着奶奶说,天上无虹,因为虹降我家,这是老天赐给我的虹。于是便以虹为名。纵观奶奶的一生,确实和虹极为相似,有过短暂的绚丽,但是更多的时光是被云遮雾掩着,而虹的本质不过是无色无味的水。太姥爷在世时喜欢女儿,奶奶是他的掌上明珠。只要他在家,总是把奶奶抱在臂弯中,顶在头顶上。吃饭时,奶奶吃一口,他才吃一口。走到哪里都要先把奶奶举给人看,并且充满骄傲地说,这是我的虎女。在奶奶的记忆里,五岁以前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与太姥爷相反,太姥姥却重男轻女,不喜欢奶奶。与几个兄弟相比,他们失去父亲,仍然有慈爱的母亲,奶奶就不同了,太姥爷去世,奶奶的幸福童年也就提前结束,从此在家中落入最底层。奶奶后来说,当时给她印象最深的是,太姥姥接到噩耗,一时精神失常,反复念叨娃他爸没死,坐船去了俄罗斯。从此“俄罗斯”作为一个最神秘美好的地方印在奶奶的脑子里,就像佛教徒心目中的西天净土,基督徒向往的天堂。由于太姥爷为官廉洁,没有多少积蓄,所以家里一下从小康跌至贫民。悲痛过去,太姥姥强打精神靠缝穷挣钱养活几个孩子,日子十分艰难。幸好太姥爷的大哥时常接济一点钱粮,还把奶奶和我的舅爷们收进自己的私塾,亲自讲解《论语》、《孟子》。大伯思想并不完全守旧,他看到新学越来越时兴,又出资供奶奶家的几个孩子去新学堂念书。

受家庭变化的刺激,奶奶从小自强好胜,学习刻苦,年年成绩第一。可是奶奶的妈妈重男轻女,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几个儿子身上,不但不奖励奶奶,反而把家中的脏活累活全压到奶奶身上。每天吃饭都是儿子先吃,剩下的才轮到奶奶。几个儿子有错,一定是奶奶代受责罚,轻则打手心,重则劈头盖脸,全身一起招呼。每次挨打,倔强的奶奶从不吭一声。结果太姥姥越发生气,下手更狠,有一次竟把奶奶打昏。就这样奶奶没有流过一滴泪,也没有一句抱怨。每次都是太姥姥事后哭了。其实奶奶满腔委屈,甚至怀疑过自己是否亲生。她时常怀念父亲的慈爱,抱她骑马,教她打枪,给她讲风波亭、穆柯寨的故事,也因此越发向往“俄罗斯”,梦想有朝一日能到俄罗斯去寻找父亲。

“九一八”事变后,一个年轻人给奶奶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他是奶奶表姑的儿子,奶奶叫他大表哥。那一年春节,他陪表姑来家里拜年。高大威猛的外表让几个表弟妹们十分崇拜,一整天都围着他转,逢人就抢着介绍,脑袋扬得高高地向人炫耀自己的亲戚。大表哥跟他们说了许多国家民族的灾难,勉励他们长大后要抵御外侮、宁死不屈。讲到慷慨激昂处,大表哥目眦欲裂的表情,几十年过去奶奶还记得清清楚楚。不久,听说大表哥神秘地失踪了。家人四处打探,毫无线索。奶奶当时固执地认为大表哥一定是被日本人和汉奸暗害了,长大后要为他报仇。直到解放后,才知道他改变名字参加了东北抗联,并领导了一支队伍。经过几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成为让日本鬼子闻风丧胆的英雄。后来被叛徒出卖,与敌人在山林周旋数日,弹尽粮绝,用最后一颗子弹为国尽忠。

十五岁那年,奶奶以优异成绩初中毕业。原本打算继续升学,偏偏大伯去世,家里境况更糟了。为了不耽误几个儿子念书,太姥姥便要奶奶回家准备出嫁。奶奶宁死不从,她不顾别人耻笑,四处奔波,寻找工作。一所小学的校长是大伯的学生,很同情她的遭遇,也看中她的才能,就把奶奶留下当了音乐教师。每月五个大洋的收入让太姥姥改变了对奶奶的看法,从此不再责罚她,也不再约束她。

奶奶天生一副好嗓子,声音洪亮圆润。从我记事起,她总是唱抗日战争时的歌曲。唱的时候,眼睛明亮,流溢出动人的光彩,那是她最难忘的日子,是她一生中最富传奇色彩的阶段,也是她最感自豪的岁月。奶奶十五岁当老师,尽管年纪小,但学生们都很喜欢她,愿意接近她。在和学生的接触中,她的性格也逐渐开朗起来,满校园到处是她的歌声。教员中有几个年轻人经常传看一些进步杂志,奶奶和他们相处投机,一起演过文明戏易卜生的《娜拉出走》,在县城里轰动一时。奶奶后来说,那时已经接触了马列主义理论,但并不懂,只是觉得描绘的共产社会图景很诱人,尤其是和刻在脑子里的“俄罗斯”紧紧联系在一起更为亲切。当时最吸引她的还是有关妇女解放的理论,一想到要摆脱封建羁绊,冲破家庭牢笼,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就激动得老想唱歌。

那时日寇侵占了东北,正向华北进逼,大批难民纷纷南下,县城里每天都有难民过往乞讨。奶奶日日耳闻目睹,加上报刊杂志经常登载宣传抗日的文章,心中充满了对日寇的仇恨和对难民的同情。她和几个年轻教员带领学生走上街头,为抗日募捐,教唱抗日歌曲。校长要求他们停止活动,安心校园。奶奶据理力争,惹得校长十分恼火,警告如果不听劝告,后果自负。有人退缩了,奶奶年轻气盛,认准了抗日有理,仍然组织学生上街唱歌,宣传抗日。校长认为他们搞乱了教学秩序,解除了奶奶的聘约。

已经进入社会,装了一脑子新思想的奶奶不可能再回到自家小院埋头女红,待字闺中,等着嫁个有钱人。她开始寻找新的工作机会。家乡的县城还不够发达,一个上过初中的年轻女子尽管在当时属凤毛麟角,却仍然很难找到工作。奶奶每天眼看成群的难民流离失所,别说提供帮助,连自己的生计都成问题,她彷徨于毫无出路,心中更加苦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cxyz 回复 悄悄话 好文章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