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说有笑学做贴

一大潜艇潜五年,兼存并纳,好快活!一日忽得了一怪病:不能浮出水面了。觅得一良医开方曰:此乃消化不良,快发贴吧,清除累积,就好了。
正文

寻找梦中的江南水乡

(2006-02-26 20:01:55) 下一个

寻找梦中的江南水乡


“坐在树阴下,感受从回廊里透过的风,真是一种享受。那时候没有空调的概念,先辈人的建筑设计却让他们的住所冬暖夏凉,真正达到了与自然的和谐。”在同里镇退思园,来自香港的孙存益在古树下听风冥思,很惬意地品味着这座百余年前的私家园林蕴含的“天人合一”理念,“要是有时间,自己能来这里住上一星期就好了”。

面对拥挤的车流、狭窄的住房、被污染的水与空气、被电线与高楼割裂的天空,在都市人的眼里,江南古镇上的枕河人家,是如此温润雅致、自然。来自北京的一对夫妻赵晓月和刘悦为同里古镇而痴迷,赵晓月感叹说:“这就是我的家!真有住在这儿不走的念头!”

这种感觉甚至是跨国界的。西塘镇旅游公司接待部经理怀红霞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位法国记者小时候住在一个古堡里,门前有一条大河。他来西塘采访时,流连忘返,“像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到乌镇来体会杭州的历史”,杭州人纷纷组团来乌镇旅游,回味自己的童年。在一些百年老屋前,中年人会指点着屋子,动情地告诉孩子:“以前你父母就是住在这样的房子里。”老年人会在乌镇的古屋前,想起往事,见景思情,老泪纵横……

在商业交易中带上浓浓的人情味,是江南古镇的共性。游客刘悦说,在同里,一位老奶奶招呼她尝尝特产芡实粥,“老人家的口气很自然,那种感觉完全不像是做生意,倒像是我们认识了许多年,邀请到邻居家吃点东西一样……”

廊棚是江南古镇的特有建筑,尤以西塘闻名。所谓廊棚,其实就是带屋顶的街,廊棚顶的一面与房屋接连。建廊棚的初衷就是使商家贸易、行人过往免受日晒雨淋之苦。西塘的廊棚,把整个镇都连起来了,雨天不用带伞,在镇上走一圈,衣服也不会湿。

如今,仅存的6大古镇如何避免过度的旅游商业开发,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所幸,旅游部门的开发思路开始回归古镇价值的真缔。周庄表示,要做好“人家”这篇文章,将观光型旅游逐渐过渡为休闲度假型旅游;西塘计划,为上海人建造“第二个居住点、休闲地”;同里也说,不追求甚至要控制游客数量,而注重游客的档次与停留时间……

“失去了,才觉得珍贵。”复旦大学旅游系夏林根教授说,“这十几年来,拆老房子的速度太快了。”夏教授的老家即是如此,隆隆的机声中,曾经的小桥流水消失了,古桥被拆,小河被填,代之而起的是一样的柏油马路、一样的“火柴盒”楼群、一样的商场、一样的集市……

美图画苑欢迎您的光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