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Google 的走与留与华人改毛病

(2010-01-25 05:52:17) 下一个


相信大多数人真心希望 Google 能留下来 ----- 为百姓提供选择的可能判断的可能。但留下来的理由百姓希望是中国政府听到了民间的声音而不是屈从来自华盛顿的压力。希拉里要求中国调查、纠错的种种言论并没有为美国人想要确立的世界规则增添新的注释,反倒是让国人体味出西方精英的某种傲慢。中国老百姓对美国人的理解是从美国人做的那些事而来的:不仅在我家要遵从“我们的规则”,即使在你家在全世界都要遵从“我们的规则”。遗憾的是思想领域里的东西远没有生活习惯那么简单 ------ 说改就改。任何一种异域文化想要在中国根植民心而不是仅仅在嘴上吆喝实在是太难的一件事。

在国外的日常生活中遵从“我们的规则”是好事。华人无论第几代,入乡随俗,来了是改了一些毛病的。毕竟生活习惯是有一些文明的普世标准的,毕竟以现代文明的尺度衡量我们是落后了 ----- 也许标准的制定者恰好是西人,那也无耐:一是您进了别人家,二是有些东西改了有益自己。

有网友总结的好,从“每天换内衣”到“帮陌生人开门”,华人的“改”涉及衣食住行,是大面积的“改”,长进显而易见。在肯定“改”的同时,网友也小心翼翼地批评了华人之吝,华人之少爱,华人在公共领域既缺少平权思想亦缺少对弱者的关怀,认为这些“没改”。以二傻之见,能改的东西都会改,只是时间问题;也希望改的人越多越好,陋习越少越好。但没改的也实在是因为很难改。那是因为倘若一个人心有定见而你试图去硬“改”几乎不可能,对以聪敏著称的人尤为不可能。小费付多少固然有关 Waiter 之生计,但更与我的 Mortgage 相关;能把楼上租出去自己住地下室的朋友自有对人生的高明看法;吃穿不讲究与虚荣张扬同是祖辈留下的传统或者生来如此。文化传承下来的习惯,有些并不好改。

原有的不改也罢了,令人丧失警觉的是不少人出国后往“坏”里改。以“吃穿不讲究”而言,到了国外更加“不讲究”乃至很“不讲究”的人显然不在少数。再譬如不管有钱没钱,钱多钱少,猜不出还有多少人能有雅兴去读书看报了。原有的各式各样的业余爱好又有多少人借着各式各样的理由放弃了。有同学涉猎很广,在国内很活跃。这哥儿们告诉我“来美 20 多年了,从没正经买过一本书”。还说报纸的来源也就是“超市门口那堆免费的”。问“为什么?”答说“没意思”。由此我们曾展开激烈而有趣的争论,结论是,大家认同不是书“没意思”,是内心“没意思”,跟财富多寡工作好坏关系不大。认为抛开节俭传统,这种“没意思”,反映的是一种不自觉、不自知的莫名的紧张、焦虑,是残存于染色体中的某些文化基因无法自解。也还认为,所谓自私并不表示更“自爱”。在他者“阳光满身”,生活似“如歌的行板”这些乐观情景的观照下,自私显见的恰是一种典型的“文雅做派”味道的自暴自弃。事实上有着如此纠结、挣扎的华人当不在少数,“混吃等死”有时候不仅仅代表玩笑;对今天不做踏实把握,对明天予以充分想象的民族文化特质,在某些海外华人身上正以微妙甚至是夸张地形式体现着。

严格地说,在纯粹的私人领域中你的所想、所做是不容指责的。但有些东西看似很“个人”其实很“公共”。网友列举了吃穿寒碜、不顾邻里等诸多表现,认为这有碍观瞻,也“影响华人在主流社会的形象。”当然同意这种看法,并姑且把这类行为视为“被动性”的公共破坏。但更为有害、更应“痛改”的恐怕并不是这些很表面的东西。有朋友认为是“势利”、“是非”这类“主动性”的进攻型的公共破坏最是伤人。也许是的。你本以为出国了,人在它乡,素昧平生,人际交往能变得单纯些。但事实远非如此,普遍感受是“除非你只和老外打交道,否则热闹的背后必有热闹的代价”。有着亢奋热情的人,“关心”他人远比关心自己兴味盎然。见面穷打听,认识三分钟即想知道你三十年的经历,又岂止是对收入住房老公学历有兴趣,或者你的一切都在我的兴趣之内也未可知。比起对吃穿的关注,种种貌似热络的“刺探”,由刺探而来的伤害在华人中畅行无阻,我们反倒认为是十分自然的。

当代批判大师哈贝马斯对此曾辛辣讥讽。一次某学者不慎多问了几句有关他生平方面的内容,老哈当即表示遗憾并拒绝回答,尖刻地批评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提问。”其实又何止是大师们对介入私人领域对“中国式提问”保持警觉表示厌恶,维护私密既是现代(西方?)社会人际交往的常识也是一道红线,越过常识越过红线是令任何人都该脸红的事情。这本该是出国后最值得改、值得学的,我们不学,相反,我们对私密的“热情”未见稍减,依然乐此不疲,习以为常。也许老哈这些人太过尖刻也许我们真缺少常识,您大可自断。

至于说到“势利”说到所谓“人权”,请听民国著名报人、政论家王芸生 70 年前怎么说:“中国向来臣妾并论,官僚的作风就是姨太太的作风。对其主人,揣摩逢迎,谄媚希宠;对其同僚,排挤倾轧,争风吃醋;对其属下,作威作福,无所不用其极。”又说这段“官僚论”,是“支配了中国历史上大部分的人事关系。” 老报人的话听来如何?有点启发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3)
评论
ShaneM 回复 悄悄话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如果不能看出美国人的势利眼,就往往不明白美国人一贯政治正确的pussy价值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