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论中国人学英语》未完成稿节选(2)

(2010-03-08 10:26:24) 下一个
gurus are full of assertions about how people learn languages, few of which are based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or have been empirically tested.
徐老师 最后编辑于 2010-01-25 00:48:53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UID707
精华 9
威望3845
金钱3845 元
来自
状态 离线
徐老师


组别博士 性别保密 积分4568 帖子678 注册时间 2009-10-07 徐老师 2010-01-25 00:47 | 只看楼主 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3 #
《论中国人学英语》节选之节选
其二,语言学基础研究领域的专家一般不愿意向应用语言学领域过度诠释扩展他们的研究成果。Richards对此评论道:With some exceptions, such as Krashen, researchers who study language learning are themselves usually reluctant do dispense prescriptions for teaching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ir research, because they know that current knowledge is tentative, partial, and changing. (Richards 2001 P249)。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UID707
精华 9
威望3845
金钱3845 元
来自
状态 离线
徐老师


组别博士 性别保密 积分4568 帖子678 注册时间 2009-10-07 徐老师 2010-01-25 00:49 | 只看楼主 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4 #
《论中国人学英语》节选之节选
其三,语言学基础领域本身的不足,缺乏能够有效指导语言教学的综合性研究成果。1960年代之前行为主义理论主导心理学与语言学习领域,但由于其理论框架的重大缺陷,无力洞察语言习得的内在机制,其领军人物甚至否定语言习得内在机制的价值,因而没有能力指导、甚或误导语言教学实践。近40年来心理语言学研究迅速进步,但总体上仍处于数据搜集分析与多向探索阶段,研究模式以人工实验条件下的微观“细节”分析为主导,数据既丰富广泛又多存歧义,重大综合性理论成果的产生尚待时日。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UID707
精华 9
威望3845
金钱3845 元
来自
状态 离线
徐老师


组别博士 性别保密 积分4568 帖子678 注册时间 2009-10-07 徐老师 2010-01-25 00:50 | 只看楼主 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5 #
《论中国人学英语》节选之节选
其四,英语国家外语(ESL/EFL)教学专家对外语学习受众群体的隔膜。世界主流的英语教学流派大多为英语为母语的专家设计的,他们对双语环境下的第二语言群体多有研究,但对“纯外语”学习群体的了解相对有限。以当今国际主流的交际式教学法为例,其适用性的潜在假设前提是:外语教师本人是合格流畅的L2交流者。这个前提在中国中小学英语教师群体中并不成立。更不必说这类教学流派对中国人学英语的文化、社会、心理潜意识等状态了解不足。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UID707
精华 9
威望3845
金钱3845 元
来自
状态 离线
徐老师


组别博士 性别保密 积分4568 帖子678 注册时间 2009-10-07 徐老师 2010-01-25 00:51 | 只看楼主 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6 #
《论中国人学英语》节选之节选
传统语言教学流派,包括当代主流的交际教学法,大体是1980年代之前酝酿发展起来的,因此客观上或多或少都有此共同的局限:没有充分运用心理语言学及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心理语言学与认知心理学自1980年代以来表现了长足的进步。前几章介绍的研究主干脉络,也初步浮现了方向性的综合理路框架。在此基础上重新全面检视外语教学方法体系的时机日益成熟。

需要强调的是,无法期望三五代科学家能够洞悉人类语言的全部奥秘;基础领域的研究大多在实验室条件下实施,高度简化了真实生活环境里复杂因素的交互影响,其数据和结论具有明显的局限;进而,心理语言学基础领域的研究成果始终具有暂时性和发展性的特征,并非“最终”结论。因此,对这些科研数据和结论都需要以人类亘古的智慧为基准审慎判断与综合。
徐老师 最后编辑于 2010-01-25 01:19:56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UID707
精华 9
威望3845
金钱3845 元
来自
状态 离线
徐老师


组别博士 性别保密 积分4568 帖子678 注册时间 2009-10-07 徐老师 2010-01-25 01:02 | 只看楼主 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7 #
这里补充一句话,
Krashen 的理论也好,徐老师提出的荷马原理(抱歉大言不惭)也好,都远远不是,也永远不可能是终极理论,而仅仅是,探索语言学习奥秘道路上的某个时代的诸多尝试之一。如果理性的探索不走太大的弯路(如行为主义),那么,Krashen 的理论也好,徐老师提出的荷马原理也好,都会被不断补充校正,丰富完善。
徐老师的大言不惭,再狂妄,也是继承远古智慧传统的,不是标新立异,而是恢复常识。
徐老师说过:徐老师无关紧要,原典非常重要。


《超越哈佛》一书,徐老师仅仅非常简略地谈了所谓理论或学术方面的问题,主要在第三章,即将完成的手稿《论中国人学英语》,是以学术理论探讨为主的。


该网友如果有兴趣,应该在今年可以读到徐老师的新著。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UID707
精华 9
威望3845
金钱3845 元
来自
状态 离线
徐老师


组别博士 性别保密 积分4568 帖子678 注册时间 2009-10-07 徐老师 2010-01-25 01:05 | 只看楼主 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8 #
《论中国人学英语》节选之节选
在前几章讨论基础上,我们以英语学习为例,推荐一种适合中国人外语学习的框架和方法体系,命名为荷马英语学习法,也称原典英语学习法或自学法。

一.理论与假设前提归纳
本节先简述,详细讨论见六。


1. 语言学理论:采取折中的立场。C. F. Hockett 的人类语言设计特征理论以及N. Chomsky 后期的最简短语生成与表达理论(Minimalist Program)均是宽泛的基础;对应用于语言教学理论三大传统框架(结构主义框架/功能框架/交际式框架(structural / functional / interactional view)的合理要素兼收并蓄;在语言的社会群体行为层面以交际式框架为主导,在语言的个人行为层面以C. F. Hockett与Chomsky的理论为普遍参照,同时结合交互式框架及功能框架,在语言客体层面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基础。

2. 语言习得理论:综合心理语言学关于语言习得过程前沿研究的成果,以Kuhl 教授为代表的婴幼儿语言习得过程和机制的理论体系为主干;以语言习得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为重要凭依。


3. 记忆加工认知心理学理论:以短期记忆和工作记忆的前沿研究、尤其是Baddeley教授为代表的语音迴路研究和理论假说为主干;并综合吸收认知心理学关于语言学习的其他前沿研究的成果(参见5)。


4. 学习理论:以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等交叉学科的新近发现——人所具有的内生统计学习和规则学习能力——为基本框架;强调语言自学能力是人类个体与生俱来的潜能。


5. 生物神经科学与认知科学理论:将关键期与敏感期的概念与Mark Johnson的互动分化发展理论(Interactive Specialization),神经可塑性理论及神经达尔文理论相互协调,作为指导框架。

6. 语言教学理论。各种传统语言教学流派和方法中的合理成分。


7. 科学哲学:凭依两大立场,生现论(emergence)以及语言学习相关的人类亘古常识。原典法不采纳简单的先天(Nature)与后天(nurture)的简单对立划分,也不完全凭依相对简陋的传统的社会互动假说类的立场,而将语言和语言习得视为一种由多种因素,包括物种进化与遗传、个体禀赋、家庭、社会和文化传统等多重互动而产生的“全新”事物;由此,审慎地既从现代科学亦从亘古常识接受启迪。


8. 技术条件:互联网和移动多媒体电子技术革命所创造的条件。


9. 社会学因素:中国社会中外语教学的独特因素。
徐老师 最后编辑于 2010-01-25 01:23:45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UID707
精华 9
威望3845
金钱3845 元
来自
状态 离线
徐老师


组别博士 性别保密 积分4568 帖子678 注册时间 2009-10-07 徐老师 2010-01-25 01:08 | 只看楼主 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9 #
再补充一句
要阐明语言学习的理论,“一个”Krashen 的理论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徐老师的“理论”也是远远不够的

徐老师说得很清楚了,再有三五代科学家的努力都不够。

如果该网友有最起码的科学常识,而不是”科学狂妄“,就知道 Krashen 的理论是远远远远不够的。徐老师的“理论”,同样如此。
徐老师 最后编辑于 2010-01-25 01:11:02
TOP
对PATRICK 的一个建议
因为你对改革英语教学有热情,那么不妨听读语言学家中写得好的科普经典,
因此推荐你读 Steven Pinker 的作品

http://en.wikipedia.org/wiki/Steven_Pinker


Steven Arthur Pinker (born September 18, 1954 in Montreal, Quebec) is a Canadian-American experimental psychologist, cognitive scientist, and author of popular science. Pinker is known for his wide-ranging advocacy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nd the computational theory of mind.
Pinker’s academic specializations are visual cognition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and he is most famous for popularizing the idea that language is an instinct or biological adaptation shaped by natural selection. On this point, he partly opposes Noam Chomsky and others who regard the human capacity for language to be the by-product of other adaptations. He is the author of five books for a general audience, which include The Language Instinct (1994), How the Mind Works (1997), Words and Rules (2000), The Blank Slate (2002), and The Stuff of Thought (2007). Pinker\'s books have won numerous awards and been
徐老师 最后编辑于 2010-01-25 20:14:44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UID707
精华 9
威望3845
金钱3845 元
来自
状态 离线
徐老师


组别博士 性别保密 积分4568 帖子678 注册时间 2009-10-07 徐老师 2010-01-25 20:31 | 只看楼主 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12 #
建议补充
PATRICK 想读 哈佛校长 Charles William Eliot 当年推荐的
Dr. Eliot\'s Five Foot Shelf
相对比较近代的,是所谓
Great Books,参见
http://en.wikipedia.org/wiki/Great_books

更一般的,是所谓 Western Canon, 参见
http://en.wikipedia.org/wiki/Western_Canon

我的一般建议是,
1. 大体按照时间历史的逆序,由近及远去读,那样可以相对降低难度。但不要绝对。
2. 在扩展阅读面的同时,仍旧要围绕特定的专业主线,阅读,在一个专业方向上不断提升。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UID707
精华 9
威望3845
金钱3845 元
来自
状态 离线
patrick
爱恋原典



组别博士 性别男 积分15609 帖子1509 注册时间 2009-09-20 patrick 2010-01-25 21:40 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13 #
回复 12# 徐老师 的帖子
谢谢徐老师指点。朝着灯塔的方向,就是该走的方向。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UID13
精华 18
威望14010
金钱14010 元
来自
状态 离线
徐老师


组别博士 性别保密 积分4568 帖子678 注册时间 2009-10-07 徐老师 2010-01-25 21:55 | 只看楼主 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14 #
《论中国人学英语》节选之节选
中国外语教学改革的社会学视角简析

国际主流语言教学流派的局限性


国际主流语言教学流派,除了前章指出的与基础科学研究存在不同程度脱节的局限外,在语言教学的社会学分析方面也存在明显空白。
J.K. Richards 在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一书的结尾总结处写道:
Both approaches and methods are often promoted as all-purpose solutions to teaching problems that can be applied in any part of the world and under any circumstance. In trying to apply approaches or methods, teachers sometimes ignore what is the starting point in language program design, namely, a careful consideration of the context in which teaching and learning occurs, including the cultural context, the political context, the local institutional context, and the context constituted by the teachers and learners in their classrooms.
(下划线为笔者所加)

此处Richards指出了运用英语教学体系需要考量各种社会因素。从社会学视角考察外语教学是对“纯”语言学视角的必要且重要的补充。但Richards却不恰当地将此责任局限于教师个人的层面,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层面:研发设计特定外语教学体系的专家群体的责任和作用。

任何有效的外语教学体系(approaches 或 methods),甚至包括课程体系(syllabus),自身就必须建立其目标应用群体的社会学分析之上,即,它不仅要具备课堂教学层面的可行性,还必须具备其目标群体的整体社会环境中实施的可行性。但多数外语教学法的关注中心限于课堂,缺少了社会这一重要纬度。
徐老师 最后编辑于 2010-01-25 22:00:16
TOP

发送短消息

线
徐老师


组别博士 性别保密 积分4568 帖子678 注册时间 2009-10-07 徐老师 2010-01-25 21:59 | 只看楼主 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15 #
《论中国人学英语》节选之节选
虽然外语教学历史悠久,但外语作为全民教育长期的必修课,则是一桩现代现象,它产生于工业化时代,并随后工业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演进而迅速扩展。在社会学层面,外语学习与母语习得存在诸多重大差异。母语习得存在着两大关键属性。第一,根基于人类个体生物性生长和养育的自生自发行为;第二,根基于家庭本位的社会互动式习得。作为强制教育的外语学习没有这种属性。因此,母语习得与外语学习,不仅在生物学、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学校教育层面存在重大差异,在社会学层面存在更大的差异。当代社会语言学的理论里,无论是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 还是语言的社会学(Sociology of language),都缺乏外语学习的社会学层面的分析框架。在各种外语教学流派或体系中这更是一处真空地带。换言之,有效的外语教学体系,需要外语学习的社会学(Sociology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或称Sociology of L2)分析
徐老师 最后编辑于 2010-01-25 22:15:05
TOP



组别博士 性别保密 积分4568 帖子678 注册时间 2009-10-07 徐老师 2010-01-25 22:05 | 只看楼主 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16 #
《论中国人学英语》节选之节选
(具体社会因素分析部分 略,有兴趣的读者请等待)

以上列举的12项因素中,后11项大体都属英语教学改革的不利因素,且短期内无法改变,甚至一代人都难以改变。因此,任何英语教学体系若要适用于中国社会,都要认真面对上述问题。国际上没有任何一个主流的英语教学体系认真分析研究过这些问题。毕竟,语言教学专家并非社会学专家。


概而言之,中国社会英语教学的整体图景呈现高度矛盾的状态。一方面,社会各阶层各部门都重视英语教学,乃至有学者批评,在国家强制型课程体系中英语的重要性超过了汉语(见徐老师今天帖子里引用的中国青年报的文章)。另一方面,英语教学中凸显种种不合理的状态,社会各界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日渐麻木。英语教学效果与期望差距很大。一线英语教师普遍感到失望,学生普遍感到失望,家长也普遍感到失望。在刚性与惯性相互强化的制度中,作为学生或作为教师都有强烈的个人无助感和无力感。笔者的社会调查发现两个普遍现象。第一, 45岁以下大学文化程度的教师以及各行各业专业工作人员,很多人自述:“没有学好英语是我学习生涯中一生的痛”。第二,大多数一线英语教师都对体制内的英语教学不满,其中强烈不满的超过40%,但他们也同时表示,即使个人希望改变英语教学状况,也无法与体制作战;刚毕业时他们往往满腔热情,希望有所改革,久而久之,他们几乎放弃任何改革的努力。中国中小学英语教师群体中有一句众所周知的自我调侃:教中学的英语教师英语会退化到中学生水平,教小学的英语教师英语会退化到小学生水平。最终,未成年的学生成为不合理教学体系的最大受害者,英语教师同样身受其害。
徐老师 最后编辑于 2010-01-25 22:12:01
TOP


徐老师


组别博士 性别保密 积分4568 帖子678 注册时间 2009-10-07 徐老师 2010-01-25 22:06 | 只看楼主 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17 #
《论中国人学英语》节选之节选
中国英语教学界普遍面临的问题,在国际上应该是个案性的特殊问题。由此不难推知,当前国际英语教学界主流的方法体系运用于中国难免普遍“水土不服”。除此以外,特定的英语教学法也还往往具有其特殊的不适用性。例如,国际英语教学界声誉很高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其定位常常面向澳洲、美国、加拿大等英语国家的新移民。所谓任务tasks就是帮助新移民在行为层面适应基本的生存需求。这种教学模式隐含的一个前提:英语学习者是等待主流社会接纳“低一级”的社会群体。不谈这种教学模式在价值判断上存在的问题⑸,它还隐含着贬低学习者天赋语言学习能力的倾向。从一个经验事实就可以看清这一点。近年来参加SAT 的中国大陆中学生日益增多。他们绝大多数既没有合理的英语教学环境,更没有双语环境,主要依赖自学来准备学术导向的SAT。但他们与美国学生的同场竞争中,平均得分并不弱于美国学生(笔者在深圳地区调查参加SAT 考试120多名中学生的经验性数据)。

社会学分析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是技术进步的影响。目前国际主流的交际法语言教学体系,大体是1970年代开始发展、1980年代开始流行的。30年之后的现代社会,互联网和移动多媒体电子技术催生了文化和教育传播方式革命性的变化,它无疑是人类有史以来教育手段最重大的技术变革,且这个变革仍在快速推进。这对孕育新型的外语教学体系创造了技术基础。任何合理高效的外语教学体系必须充分运用这一技术变革趋势。


适合中国国情的英语教学体系必须满足的条件及发展前瞻
综合以上分析,任何一种外语教学方法或体系,如果要普遍地有效地适用于中国,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徐老师 最后编辑于 2010-01-25 22:10:25

组别博士 性别保密 积分4568 帖子678 注册时间 2009-10-07 徐老师 2010-01-25 22:07 | 只看楼主 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18 #
1. 存在自上而下推行的可行性。即,该方法或体系一旦被主导的决策与行政部门和专家群体接受,它可以地自上而下地实施。

2. 存在自下而上推行的高度可行性。即,即使该方法或体系不能被主导的决策与行政部门或专家群体迅速接纳,它仍旧能够以自下而上地方式实施。这一项是关键,远比第1项更重要。以下若干项可以看成是本项的具体化。

3. 存在教师个体自主实施的可行性,即,该方法或体系一旦被某个英语教师认同,他或她能够在刚性的教育体制内实施或部分实施它。

4. 存在学生自主实施的高度可行性,即,即使该方法或体系不被学校接纳,也不被英语教师认同,具备自学能力的学生仍旧能够方便地自主实施它。

5. 存在家长自主实施的高度可行性,即,即使该方法或体系不被学校接纳,也不被英语教师认同,可能也不为学生所意识或有能力接受并实施(例如,小学阶段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家长仍旧有能力帮助和指导子女自主实施它。

6. 这进而要求,该方法和体系能够有效地帮助父母通过自学方式提升英语水平,促进家庭本位的外语学习模式尽快普及。这是“一箭三雕”之举:既能最大限度利用中国年轻父母为孩子学好英语的强烈动机,又符合语言学习敏感期的要求,还能减轻政府的教育投入。

7. 这进而要求,该方法体系不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却可以实施于课堂。

8. 不仅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英语水平,而且能有效地同步帮助英语教师提升英语水平。因为,如前所述,中国英语教学面临的普遍问题之一是教师自身英语水平亟待提高。
徐老师 最后编辑于 2010-01-25 22:16:18
TOP


徐老师


组别博士 性别保密 积分4568 帖子678 注册时间 2009-10-07 徐老师 2010-01-25 22:08 | 只看楼主 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19 #
《论中国人学英语》节选之节选
9. 能够有效地帮助学校毕业后的职业青年通过自学方式提升英语水平。

10. 能够帮助教师或学生自己,既提升英语能力,又提升英语考试成绩,从而在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里生存并有所超越。具备这一条,就更易于为体制内的学校、教师和专家群体接受。

11. 能够充分利用甚至创造出课堂外的英语交流机会。

12. 能够充分吸收现有的各种英语教学方法或体系的合理质素和成分。

13. 审慎地建立在语言学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

14. 充分运用人类语言学习的亘古智慧。


概括地说:该方法或体系必须具备的核心特质是:

A. 学习者可以不依赖于教师和课堂教学而方便地自学;

B. 可以帮助学生和教师个人突破体制的刚性与惯性;

C. 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家庭本位的外语学习模式普及;

D. 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中国社会中各类英语学习者的多样化的英语学习需求。


显然,目前国际主流的外语学习方法或体系都无法较好地满足上述要求。
因而,依据语言相关领域基础科研的最新成果,借鉴各种现存的英语教学流派或方法的合理要素,充分发挥中国英语学习者的热情和自主创新,全面利用信息技术的进步,即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多媒体和移动通讯技术,建设发展适用于中国人学英语的学习体系,已经迫在眉睫且势在必行。
徐老师 最后编辑于 2010-01-25 22:17:44

因为要写成去与专家讨论的学术型著作,因此即使在最通俗的部分,也难以做到活泼的风格,是徐老师自己不喜欢的比较“分析性”的学术论著的套路

《论中国人学英语》节选之节选
六.理论与假设前提的诠释与讨论


1. 基本立场。
原典法采取科学、哲学与亘古常识互补的基本立场,来厘定其理性前提。

首先,原典法期望吸收运用基础科研领域的前沿结果,包括母语获得、第二语言习得、记忆与认知加工、学习理论、音乐与语言对比、神经生理学等多领域多范式交叉研究的新发现和新启发。

其次,人类语言的奥秘三五代科研也远不能穷尽;对那些现有理论尚没有探讨,或者尚难以解释的方面,外语学习领域不能无所作为,此时有必要审慎运用哲学思考与亘古常识,补充科学的局限。

第三,由于科学理性和人类理性的普遍局限(参加哈耶克),前沿科学得出的数据和结论也是暂时的局部的,需要运用亘古的哲学和常识加以综合评估与平衡。现代心理学已有过明显的教训:顶尖科学家曾试图用鼠笼实验的结果来解释一切语言现象,指导语言学习。其结果是误导多于指导。

换言之,可以说原典法的基本立场就是两个字,谦卑。之所以命名为原典法,既是敬畏人类语言数十万年进化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强调要遵循语言习得的生物性的内生本原程序,也是敬畏数万年语言文化的演化,强调语言学习要遵循人类社会文化之经典。简言之,语言本身是自然与社会复杂互动演化的奇迹,面对这一奇迹我们应有自知之明的谦卑,与其诉诸基于一时流行的科学假说或人工技巧发明的种种方法,不如忠实遵循人类语言内在的生物禀赋和社会属性。因此,用亘古的哲学与常识平衡一时流行的科学假说是绝对必要的。
徐老师 最后编辑于 2010-01-26 16:24:54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UID707
精华 9
威望3845
金钱3845 元
来自
状态 离线
patrick
爱恋原典



组别博士 性别男 积分15609 帖子1509 注册时间 2009-09-20 patrick 2010-01-26 16:12 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23 #
回复 22# 徐老师 的帖子
刘道玉在武汉大学的闭门讲座中说:从世界范围看,好的教育家都是哲学家,但是,在CN,很多做教育的,不懂哲学,反过来,很多搞哲学研究的,又不研究教育而去研究政治。

徐老师精通哲学,由此研究教育,这符合教育的规律。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UID13
精华 18
威望14010
金钱14010 元
来自
状态 离线
徐老师


组别博士 性别保密 积分4568 帖子678 注册时间 2009-10-07 徐老师 2010-01-26 16:13 | 只看楼主 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24 #
语言学家 Stephen Krashen
很可惜网友 PPLIVE 删除了曾转载的陋屋先生较为详细介绍的Stephen Krashen 的外语教学理论框架 The Natural Way . 这个方法确实在国际上影响很大。徐老师在一些帖子里曾略讨论过 Krashen 的一些立论。

The Natural Way 非常强调语言输入 INPUT ,在这个方面,原典法借鉴继承了The Natural Way 的大方向(由此也可以明白,不少网友质疑原典法抄袭大陆的逆向法,韩国千万法,台湾的躺听法(成寒),为什么徐老师不愿意回答。强调INPUT,强调聆听,连The Natural Way 都根本不是老祖。不必说什么逆向法、千万法了。

徐老师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原典法也称荷马英语学习法,原典法特别强调荷马原理,或称荷马秘笈。荷马才是强调聆听而学习语言的鼻祖。这有什么可争的?即使徐老师狂妄,这狂妄再放大一万倍,也无法媲美荷马之一毫,徐老师有自知之明,才提倡荷马式聆听,强调原典。

言归The Natural Way 。虽然它非常强调INPUT, 强调聆听, 但Stephen Krashen 在其著作中明确的说,而且强调,这INPUT 主要由教师本人直接提供。

显然,这不符合中国国情(啊,中国国情!徐老师也学会了这种腔调。)让中国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口语成为学生学习外语的INPUT 的主要来源???? 我不明白为什么 Stephen Krashen 这么有智慧有头脑,而他 在中国的信众这么没有智慧。

要求教师成为学生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这就造成了“一票否决”的状况,在国际上影响广泛的 The Natural Way 虽然在国内英语教学界也有不少信众,但他们从来没有成功地大规模在中国本土实践这个方法。

除了这个明显的不合适中国,The Natural Way 还有许多值得改进之处,徐老师的新著里略有讨论。
为什么是略有讨论?徐老师的新著是:《论中国人学英语》,而不是,《各种国际流行的英语教学法分析评价》,后者可以单独成一本书,或一套书。

下面再度刊登徐老师新著里部分 涉及 Stephen Krashen 理论的内容。

徐老师说过,现在还不是回答讨论 网友质疑 的时候。我跟PATRICK 说过,之所以不是时候,是因为这些质疑普遍程度不够。
然而,用国内英语教学专业工作者漏屋先生介绍的 Stephen Krashen 理论,来质疑徐老师的理论,Stephen Krashen 可算是国际外语教学界大名鼎鼎的了,因此,徐老师愿意与 Stephen Krashen 在中国的高徒,做一点交流
徐老师 最后编辑于 2010-01-26 16:30:23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UID707
精华 9
威望3845
金钱3845 元
来自
状态 离线
徐老师


组别博士 性别保密 积分4568 帖子678 注册时间 2009-10-07 徐老师 2010-01-26 16:34 | 只看楼主 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25 #
《论中国人学英语》节选之节选
母语成熟性的本原障碍之二,情绪挫折障碍








在自然框架法中(The Natural Approach)语言学家 Stephen Krashen 提出了语言学习的情绪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Krashen指出,Low personal anxiety is more conductiv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笔者认为这个假说有效。但Krashen 的假说里没有探究外语学习中情绪障碍的根本来源。








笔者的调查中发现,90%的学习者(初级到中级阶段)反应,聆听外语素材时,5分钟听不懂就倍感挫折,勉强坚持聆听到10分钟已经非常烦躁,此时如果再要硬听下去,几乎要抓狂。显然这是阻碍学习者聆听技能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是一种容易证实的普遍现象。而且它是外语学习特有的现象(对比学习科学数学等学科,不会有这类普遍且速生的挫折烦躁)。








那么产生这种挫折烦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这是另一大类母语成熟性的外语学习障碍。一旦掌握母语之后,他或她就本能的假设,从人嘴巴里发出来的声音,是可以立刻理解的,即时明白的。这个本能假设,在六七岁以前是不存在的,尤其在新生儿婴幼儿期是不存在的。








无论是日常生活里,还是心理语言学的实验室里,婴幼儿聆听话语时的行为表现,通常是越听不懂越专注地去听,越好奇地去听。换言之,输入的语音流越难理解,他们倾向于越积极地去聆听加工。婴幼儿并不预期话语是能够即时理解的,他们聆听成人的话语,从出生到18个月连续地聆听,从来没有普遍的挫折感和烦躁情绪。








由此,对掌握母语之后聆听外语而普遍易生的挫折感和烦躁感,笔者称之为母语成熟性的情绪障碍,这是外语学习的第二大本原障碍。与外语语音加工障碍相似,它也是伴随母语逐步成熟之后而产生的现象,但它出现的年龄阶段相对较晚。显然,这个伴随母语成熟而生的心理上情绪上的产物,对外语学习是个障碍。正因为学习者本能地假设,这段声音我应该立刻明白的,那么,五分钟听不明白他或她就倍感挫折,十分钟听不明白就烦躁不安,此时,如果由于种种外在或内在强制的原因还要继续听下去,那么最多最多再坚持5分钟10分钟,他或她就开始抓狂了。这种挫折的状态,烦躁的状态,抓狂的状态,就无法学好外语?








因此,原典法训练中我们提出一个口号:要向婴儿学习,学习婴儿聆听时的无挫折感无烦躁感。成熟通常并不带来障碍。相反,心理成熟的优势是能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当学习者明白外语学习中情绪性障碍的主要原因,他或她就不难做到自我调整,静心聆听而获得持续进步。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UID707
精华 9
威望3845
金钱3845 元
来自
状态 离线
徐老师


组别博士 性别保密 积分4568 帖子678 注册时间 2009-10-07 徐老师 2010-01-26 16:43 | 只看楼主 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26 #
《论中国人学英语》节选之节选
聆听素材难度选择公式 I+X






自然框架法(Natural Approach)非常强调语言的输入,原典法继承了这一传统。








Natural Approach设计者语言学家 Krashen 和外语教学专家Terrell 提出了一个输入素材的难度公式I + 1, I 表示input, 1 大体表示输入素材的难度比学习者原先掌握的程度略略高一点( input that contains structures slightly above the learner’s present level)。Krashen 和Terrell 说:acquisition can take place only when people understand message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Krashen 和Terrell 1983:19)。但有学者质疑怎么去评估掌握这个略略难一点的数量 1。








Krashen 和Terrell 陈述中所用的structure 一词,可能更多地指涉短语和语法的结构。笔者认为,当代心理语言学的实验非常清楚的显示,婴幼儿在不理解目标语言的语义的情况下,实质性的内在语言加工学习已经展开,尤其在语音系统层面是如此,这就对前述Krashen等人的观点提出了挑战,甚至是否定(acquisition can take place only when people understand message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语言学家Krashen 的这个论断,按最新研究发现看,显然大错特错了,为什么徐老师说科学应该对亘古的知识,哪怕是神话,哪怕是传说,有必要的谦卑,请读者一定想一想)。因此,即使在其通俗的循序渐进的含义上,I + 1 公式并不普遍适用于原典法。








这并非否认循序渐进这一教育的普遍原则,而是指出,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循序渐进之序之进,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泛泛而谈循序渐进,很容易因缺乏贴切性与针对性而掩盖恰当学习机制的具体分析探究。







有关聆听素材的循序渐进性,就语音系统加工的角度简单讨论如下。
其一,我们知道,人类的语音知觉是范畴知觉和范畴表征,换言之,外在的连续性声波物理刺激转换为内在的心理表征后,就失去了“循序渐进”的连续性特征,而成为“非此即彼”的范畴表征。
其二,由Kulh 教授的语音知觉的磁效应理论,外语初学者的外语语音加工是被扭曲的,这种扭曲同样也是“非此即彼”的范畴化的扭曲,纠正这种扭曲的内在加工机制,也多少具有“非此即彼”的临界转换特征。
其三,循序渐进不仅仅表现于输入素材,也蕴涵于输入操作。经验非常清楚地显示,如果第一次聆听素材就能听清听懂,比方说35%,那么每N+1 次聆听,都能抓住更多的语音或语义。换言之,原典法训练程序中所要求的重复操作,本身就渗透了循序渐进。再换言之,INPUT + 1 的公式,不能仅仅考虑素材,还应该考虑到操作本身。
其四,所谓因材施教的大原则,同样适用于外语学习,适用于素材输入。由前述情绪障碍假说,容易推知每个学生的“情绪宁静度”、毅力和定力,会极大地影响聆听时的知觉加工。显然,对毅力强定力高的学生,素材难度可适当提升。换言之,即使原初语言程度相当,由学习者个体其他方面差异带来的影响,学习素材难度的调整是有益的必须的。(原典法的实践者对这一条往往都深有体会)
其五,记忆认知心理学研究已经清楚的证实,个体存在着“语音迴路”的生理心理功能差异(参见“记忆与语言一章),此差异直接影响新语言的输入的内在加工,而且此差异能用Gathercole & Baddeley 1996年版本的(英语)拟单词复述能力测量量表可靠测量(注意,徐老师引用的已经成为标准的语音加工能力的心理测量量表,是1996年版的,这是什么含义,标准化的测量量表,往往比前沿研究要滞后10年以上,在这一方面,如果要讨论,请读当代文献,而不是1980年代之前的文献)。显然,对语音迴路性能高的学生,适合运用聆听素质难度更高的素材(例如,语速相对更快),反之亦然。

最后,就素材难度我们给出一个开放性的小设问。妈妈对着8个月大的婴儿唱儿歌,这也是语言学习的场合,妈妈她可不可以用这个 I+1 的公式来度量,比方说:“我唱的儿歌,必须选择是我的宝贝90%能懂的,只有10%不懂,以满足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请读者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说到底,语言学习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它还是一个哲学问题。在科学的层面上,不要把它局限于语言学和传统的学习理论。这也是一个,比方说,与文化人类学密切相关的问题。




因此,原典法给出的素材难度选择公式是:I+X

徐老师 最后编辑于 2010-01-26 16:55:45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UID707
精华 9
威望3845
金钱3845 元
来自
状态 离线
徐老师


组别博士 性别保密 积分4568 帖子678 注册时间 2009-10-07 徐老师 2010-01-26 16:48 | 只看楼主 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27 #
Krashen 先生可以说是徐老师的前辈,做徐老师的老师绰绰有余。
但 Krashen 之前还有............ 一直到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还有.... ....一直到缪斯与荷马

柏拉图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希望我的学生,个个如此: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徐老师可有可无,追求真理的精神不可缺

天行健 君子求智求真
徐老师 最后编辑于 2010-01-26 16:56:38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UID707
精华 9
威望3845
金钱3845 元
来自
状态 离线
patrick
爱恋原典



组别博士 性别男 积分15609 帖子1509 注册时间 2009-09-20 patrick 2010-01-26 17:03 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28 #
回复 27# 徐老师 的帖子
第一时间读了徐老师的节选中的节选。敬畏,求智,求信。

记得澳门大学现任校长赵伟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在美国,他当时所在的大学校长Peter Pouncey在毕业典礼上问在座的学生和老师,如果人生的真谛有一个词来总结是什么?很多人的回答都不是他的答案,他最后公布了他的答案: Compromise。赵伟说,他发现中国的中庸就是Compromise,而且还说,中西方文化是一致的。

我当时就觉得他的说法有问题。

赵伟校长提到这个故事是在2009年10月在陕西师范大学的演讲上,当时有学生和老师都问他怎么看待这个词。

赵伟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了一个澳门大学校训的故事,他说“当08年,我成为澳门大学校长后不久,我就去我的BOSS那里询问他们校训到底该怎么理解?(注:澳门大学校训:仁义礼智信),我一定要问个究竟,因为这五个字是有冲突的,到底需要做好哪个或者哪几个,这个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学校以后的发展。我最近就遇到当校长来第一次作弊报告,在‘澳门回归10周年征文中,发现获奖学生中,有一个抄袭’,然后,我叫来副校长,告诉他‘按照规定去处理’,处理几天,副校长又回来了,你到底要怎么处理,这时我终于要说了‘我跟你说吧,在美国,除了开除,什么话都没有’,可是,这是中国,这个事情,我演讲完回到澳门后,要亲自处理”。

我是思考Compromise 到底是什么。我很快得到一个直观答案:中国的中庸不是Compromise,因为中庸是对“仁义礼”的妥协。

而Compromise在西方,指的恰恰是RULE,是真理,是规则。

看了那次讲座,我去找了Peter Pouncey的有关采访和写的书,发现这个历史学教授直到67岁,才出版了自己人生第一本小说RULES FOR OLD MEN WAITING.
在书中,直接或者间接经历了一战、二战、越战的男主人公,老年是生活在精心制定的RULES中的,虽然爱人已经逝去,但是因为RULES,他生活在永恒的爱中。


从书名,也可以明白老人家Compromise的意思。

仁义礼高于一切的文化,能够中庸,就是最高境界了。

相反,智信高于一切的Compromise,才是创新发展的必然。






patrick 最后编辑于 2010-01-26 19:42:25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UID13
精华 18
威望14010
金钱14010 元
来自
状态 离线
徐老师


组别博士 性别保密 积分4568 帖子678 注册时间 2009-10-07 徐老师 2010-01-26 19:29 | 只看楼主 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29 #
回复 28# patrick 的帖子
Good!

很高兴看到PATRICK 的进步。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UID707
精华 9
威望3845
金钱3845 元
来自
状态 离线
徐老师


组别博士 性别保密 积分4568 帖子678 注册时间 2009-10-07 徐老师 2010-01-28 11:32 | 只看楼主 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30 #
《论中国人学英语》未完成稿节选之节选
任何一种国际上流行的英语学习体系都会比较明确地陈述教师和学生各自的角色
各自承担的职责
这里,徐老师给出原典法学习中 学生的职责


学生的职责

许多L2 教学体系都提倡以学生而非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如果将它们与原典法相比,可以说前者仍旧是弱模式是学生中心体系 后者是强模式的学生中心体系。这是原典法与其他L2教学体系的显著区别之一。
原典法的学习群体大体区分成具有自学能力和缺乏自学能力两大类。对后一大类,即低龄学童,原典法特别提倡父母积极参与主导的家庭本位的学习模式。因此,在原典法框架中父母与教师都是原典法学习主体之一,他们的兼有学生和教师的双重身份。


一.
学生的责任
学生的责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主体、客体和互动。主体包括:定位、自我认识,哲学家式的自学者。客体包括素材和活动选择。互动即主体以自主合作的态度参与各种学习和实践活动,包括分享与互助活动。


1. 定位。学生首先必须明确,他或她定位在一个自学者,是L2 学习的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引导、自我监督、自我反馈、自我评估者。这并非说学习者不需要教师的指导,而是说,A.即使缺乏教师高素质的指导,学习者同样能有效实施自主学习;B. 能够有理有据的质疑教师的指导。


2. 自我认识和自学方案设计与调整。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构建自学方案。自我分析包括A. 自我条件分析,B. 自我需求分析,C. 自我目标分析,D. 环境资源条件和利用方式分析,E. 结合自我发展长期目标,厘定近期和中期的学习实施方案,并根据情况和进度适时调整。


3. 教学专家、哲学家和艺术家的高度。传统的L2 教学体系,一般强调由教师而非学生全面了解学习方法体系,教师为学生制定学习方案。原典法则强调学生自己要尽量较全面地了解原典法的学习训练程序、体系和理念。对原典法了解得越深入全面,自学者就越能够根据自身情况,自如地设计调整最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路径,把学习从程序训练的层面提升到艺术性的自我塑造层面。传统的L2 教学体系里有诸如任务型和内容型等集成化的学习法,原典法同样强调L2学习要与整体的个人学习和人生发展结合起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自己在具体语言交流技能方面的进步和问题,结合人生发展方面的挑战和困惑,不断“回升”到原典法框架、体系和理念的层面,随时加深对原典法框架、体系和理念的理解,包括随时质疑性的思考批评原典法,以此来“俯瞰”评估自己的学习,调整学习战略和策略,丰富和发展适合自身条件和兴趣的更具体化和个性化的“原典法“,最终达到“久学成良师”,成为具备哲学、科学和艺术多重素养的自主学习者。


4. 学习素材选择。自我选择合适的L2学习素材。对初级和中级的学习者,L2 学习素材的选择,在系统化的教材之外,若直接选择L2母语的文学和非文学分级作品,简略概括有两个方面的四项标准。一方面是客观性标准:文本经典+朗诵经典;一方面是主观性标准:个人喜爱+适度挑战(难度)。


5. 交流活动选择。原典法并没有规定具体的L2 口语双向交流活动的具体形式,这需要学习者根据可运用的资源条件,在听读技能持续进步的过程中,自主积极开拓各种可行的L2 口语交流,包括学校课堂内外及基于互联网的各种口语交流活动。


6. 合作者。学生之间的互助和分享是原典法的核心理念之一。培养发展双语交流的合作性学习模式,与学习者群体的交流,与教师和专家群体的交流,能帮助个体迅速解惑,启迪思考,分享丰富的经验体会,并贡献自己的经验体会。互助与分享尤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发展网上学习互助交流群体,相互激励。


7. 自我反馈评估。自我反馈评估包括多种形式。由于中国学生学业和职业发展需要通过各种类型的英语考试,故建议在反馈评估中,用国内国际大型考试中历年的真题,每一到两个月做一次自我模拟测试。例如,国内的高考、四六级考试,国际的TOEIC / IELTS /TOEFL / SAT。这样,可以将原典法与任务型学习模式(task-based)相互结合,并可以体验见证自己的进步,提升自信。


8. 把L2学习全面融入人生自我塑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