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的迁徙

我不太会写文章,但是很爱读网友们的博客,所以我的博客就是我的读书笔记,以摘编为主,从他人的文字里寻找自己的感慨。
正文

参观萨斯卡通博物馆 2009-03-18

(2022-11-19 16:43:58) 下一个


参观萨斯卡通博物馆 2009-03-18 
                   
                                1901年的一条商业街
                        
                            
   一个周末的上午,女儿说,咱们去博物馆看看?当然都无异议。那天依然是零下20多度,地面一片银白,整个冬天都是这样,这在国内是很少看到了,我没在东北呆过,也许那里是这样。在这里,银装素裹的大地,让人的视觉都有点眩晕,不过纯净的空气,瞬间的彻骨冰冷,犹如冰雪擦身,会使全身顿觉爽朗无比,也无需担心,绝对不会感冒。但冬日漫漫,活动空间少了许多,去滑雪?我们早已错过了雪上搏击的年龄,去博物馆看看,了解一下当地的历史、文化,应是最佳选择。
 
  驱车来到博物馆,门前两侧的松树上挂着片片残雪,愈显得碧绿苍翠,高悬的米字旗和枫叶旗在寒风中瑟瑟抖动。
 
  进入博物馆,前厅左面是工艺品商店,各种工艺品琳琅满目,且十分精美。我们在售票处买了票,8元钱一张,售票员看到我们俩是老年人,给6折优惠收6元。虽不像国内老年人半价,可这里主动给老年人大折,让人高兴。在国内不是这样,老年人买票必须持老年证,有的还得是北京当地的老年证。记得一次去植物园,看到售票窗口下面立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买公园年票,凭北京老年证,50元一张。我已听说在景山公园用外地老年证也能买公园年票,就试着问一下:
 
   “外地老年证能不能买公园年票?”
 
  “看牌子,不是写得清清处处吗!”她阴沉着脸不屑的说。
 
  把我气得不行,真的想和她理论两句,可又想生那气干啥,只好悻然而去。本来吗,老年人一看便知,却非要看证不可,还得是当地老年证,处处都凸显着地域歧视,彼此互不信任,仿佛人人都在作假,须处处设防,一件小事,弄得人挺不愉快。
 
  我们由一个小门进如展区,似乎一脚踏入了一个久远的年代,一下子回到100年前人流涌动的闹市。
 
  这是被复原的该市1910年的一条商业街。宽敞的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有百货店、五金店,银行,警察所,楼上有诊所,门类繁多。和中国的古老街道相比,没有那样拥挤,也没有那么多随处可见的小吃店,布庄,成衣店。特别让我惊奇的是一家写着汉字的‘李记’洗衣店,店里的洗衣盆,搓衣板,晾衣架都十分真切。一百多年前中国人就在这里经商开店,据说这些人都是当年修太平洋铁路留下来的中国劳工,当时这里是白人天下,虽都为移民,中国人太少,在这里倍受歧视,只能从事白人不愿干的洗衣店,三文鱼加工等。
 
  在一所临街的居民家里,女主人身着米黄色连衣长裙,披肩长发,秀美的脸庞,和真人一样,安详的坐在缝纫机前缝制衣服,小女孩在一边看书,整个居室整洁逼真。居室前面是厨房和餐厅,高大的火炉十分显眼,顶部有排气管伸向室外,显然是做饭取暖两用。洗碗池边有一压水机,水直接流到池里,简便实用。压水机和现在国内农家院里的抽水机一模一样,如今这里已很难见到了。据资料介绍,1890年这里才有人居住,1901年有了村庄,1906年建市,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随着欧洲移民的到来,欧洲文明也相伴而来,原来荒无人烟的草原,奇迹般地冒出了个繁荣的城市。
 
   在马路两边,停放着当时盛行的马车和轿车,高大的车轮,白色俊马,很自然的让你想到在引进的国外影片里,那身着燕尾服,头戴筒状高帽,伴着金发女郎端坐车上招摇过市的得意情景。出于好奇,我们也坐在车上留个影,领略一下那种神气,那种风情。
 
  在这条商业街的端头,停放着一台蒸汽机车,和现在的蒸汽机车没什么两样,它告诉人们早在1885年这里已通火车了。这不尽让我想起一段有关华人在加拿大修建太平洋铁路的文章,文章记述了在1880年《清光绪6年》加拿大铁路公司在广东招收了5000名华工,同时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招了7000名华人,参与修建贯穿加拿大东西的太平洋铁路,虽然他们仅承担300英里路段,可这段路是全线工程中最艰险的一段,要打通落矶山脉,当时没有什么遁构机,全靠人工挖掘,其难度可想而知,白人都不愿去冒险,廉价的华工成了最好人选,他们不畏艰险,不少人付出了生命。即便如此,在很长时间里,他们在加拿大倍受歧视,得不到公平待遇。追忆往事,深感一个贫穷落后的国民,在异国它乡是多么的艰难。
 
  整个博物馆是以复原的商业街为主线,在街道的右侧展示的是这里的农村发展史。欧洲移民刚到这里时,住的房子是用泥巴加草堆沏的有半米厚的土墙,屋顶是一层木板上面覆盖着茅草,低矮的小屋,屋里有高大的火炉,看来只有这样的房屋,方能度过漫长的严冬。据说刚到这里时,人们并不知道这里的冬季到底有多冷,还冻死了不少人。在移民来这里之前,这里有大片的森林,无边无际的草原,是各种野生动物栖息的地方,成群的野牛悠闲地觅食,土著人和野牛相伴,也以狩猎野牛为生,从不种地。后来移民日渐多了起来,大量的野牛被猎杀,失去了依托的土著人也离开了这里。新来的移民开始在这里耕作,播种小麦、油菜,渐渐这里成了加拿大重要的粮食产区。
    
     
                       当时的农家
 
 在街道的另一侧,是汽车展区。有年代久远的老爷车,也有极其豪华的现代车,林林总总让人目不暇接。如果是爱车一族,定能让你一饱眼福。在展厅的衔接处,有几处童话小品,可爱的儿童,优美的姿态,精美的景物,欢快的音乐,让人迟迟不愿离去。
 
  看完展览,我们在博物馆前面的咖啡店里喝了杯咖啡,结束了这美好的一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