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粥的厚古薄今

流水前溪去不留,余香骀荡碧池头。燕衔鱼唼能相厚,泥污苔遮各有由。委蜕大难求净土,伤心最是近高楼。庇根枝叶从来重,长夏阴成且少休。
个人资料
正文

作文和高考

(2008-07-01 13:00:16) 下一个

高考结束了。 

现在高考已经改在六月七日开始,我觉得这是过去二十年来,中国教育部在中学阶段教育政策中唯一值得称道的一个举措。 

网上有很多谈论高考作文的,我由此得知了今年作文的题目。如今似乎各自命题,不象我们当年全国考生写一个题目: 

全国卷一 《与抗震救灾有关》

全国卷二 《海龟与老鹰材料作文》

北京小作文 《地震的废墟中》

北京大作文 《放进杯中的石,沙,和水》

上海 《他们》

天津 《人之常情》

重庆 《在自然中生活》

江苏 《好奇心》

广东 《不要轻易说不》

浙江 《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

山东 《春来草自青》

湖北 《举手投足之间》

湖南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进却无》

江西 《洞庭湖鼠灾背景》

辽宁 《关于青少年价值观取向不明》

福建 《三人买饮料,甜,淡,苦带甜》

四川 《坚强》

陕西 《与抗震救灾有关》

安徽 《带着感动出发》

海南,宁夏 《和小鸟放生有关》 

我还记录了去年的高考作文题目: 

全国卷一《摔了一跤》

全国卷二《关于“帮助”》

北京《春夜细雨》,

上海《必须跨过这道坎》,

浙江《行走在消逝中》,

辽宁《我能》,

湖南《诗意的生活》,

重庆《酸甜苦辣说高考》,

福建《季节》,

安徽《提篮春光看妈妈》,

四川《一步与一生》,

江西《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或《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湖北《学习母语运用母语》

广东《传递》

山东《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江苏《怀想天空》

天津《有句话常挂在嘴边》

海南《论科学家的创新与创造》

宁夏《机遇与坚持不懈的精神》

黑龙江《创新》 

网上调查民意问作文题目难不难,网易居然还有投票,如果你是考生会选哪一题。我心想,靠,难不难你自己再去为了一生前途坐在考场里面试一试不得了,问什么问?这和地震后问爹娘被压死的小孩子怎么爬出来的疼不疼当时想什么一样,都是欠揍的问题。 

不过我还是想了想,认真地想了想。今年的题目,似乎比去年的要好作一点点,但是无论那一个题目,我肯定都写不好,不是时间多少的问题,我压根就不会命题作文。 

照我当年的想法,我就是没什么念相,什么都不想写。写作,重要的不是那些字儿,而是想法,我什么想法没有,写个屁。这些题目,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们都要求考生对一个题目做出某种回应,但是又没有给出足够的资料让人有所指。面对一个无物之阵,要是我,肯定得把《带着感动出发》写成带着早点出发,把《行走在消逝中》写成《写作于恍惚中》。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作文,是初中的时候第一次写议论文这种文体。那之前我写作文,那叫相~~当费劲,不点灯熬夜七荤八素根本写不出来,写出来也是惨不忍睹。可是那一次,我居然觉得文思如泉涌,刷刷刷,笔走如飞,半个钟头,八百字,新闻联播才完没多久呢。交作文的前一天晚上还能看电视,在我的学生生涯中,只有那一次。 

后来作文发下来,我得了30分,满分当然是100分,呵呵,堪比李大嘴的四喜丸子。。。 

我到现在都不是很确定这件事儿的寓意玄机何在,大约是说写命题作文,我自己的感觉好坏,根本就没有关系吧,旺德福,泰瑞宝,whatever 

当年我的高考作文,是一篇跑题的作文。 

我从前有一个坏毛病,每次考语文写作文都要写草稿。高考那次,我把草稿拿出来给中文系阅卷的老师看,人家说,最多30分(还好满分50)。一切正常的情况下,我的分数完全取决于作文跑不跑题。他妈的,我的命运就这么被决定了。小米问我如果当年上了我的第一志愿现在还会不会在美国,我说很有可能不会,生活它就像一只龙虾,而且就这么一只,蒸了它你就不能再煮了。 

当年决定我们这一班人命运的还有两件事。一是先报志愿后知道分数,很多估分不准的孩子都被害苦了;二是报志愿以后招生裁减了百分之五十,别的地方都重新填报志愿,却没让我们这个地区的考生重填志愿,本来就是17还是19的录取比例,现在变成了1比十几,惨哪。这第二件事儿,还是直到若干年后有机会和天南海北的朋友聊天的时候儿才知道的,多少满腔抱负志存高远憋着上北大的孩子最后的结果都是满州里练摊儿去了啊。我知道人间何处不芳草,可是比尔盖茨和韩寒真的是少数。况且,就算是心理素质差不能咸鱼翻身,就活该被扔到老少边穷地区去历练人生吗?每次想到这件事情背后的不拿人当人,我就忍不住要操他十八代祖宗十八遍,我不是为了自己鸣不平,我自己没受什么影响,当时我只报了两个学校,一个是理想,一个是垫底儿,我距离理想太远,垫底儿的学校又太保险,什么政策都打击不到我。而且现在看来那个理想也实在算不上是什么理想,回想起来我都没有怀才不遇的遗憾,我就是生气。 

又扯远了。能随便跑题是我写博克的主要原因。 

照着我现在的想法,写点儿什么不是诗的东西,得有清晰的逻辑思路,一点儿基本的求证精神,必要的资料,和思考的时间,这些东西,都是面对一个作文题目的时候所没有的。但是这些和考试无关,想要考试过关,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做题,做考试要考的题做到考试的时候你只不过是在做从前做过的题,包括作文。想要作文过关,需要把出题和阅卷的老师代入作文题目,我当时不懂这个,也没人提醒我,所以吃了亏,现在想来,冤死了。 

即便在高考这个体制内部来看,作文这个部分,也实在应该被取消。我觉得考试这种短期内无法取消的选拔人才的权益之计,既然是标准化了,就干脆做的彻底一些,就只用标准化的选择题和简答题考基本的阅读理解写字能力更能体现考试的作用。现在这样,既没有条件因材施教,又不愿意彻底标准化,把一个虚头八脑的作文和一大堆选择填空混在一起,象是什么都考到了,其实什么都没考。本来就是一个“考生不得发挥个人见解”的科举,非要搞得青春期的孩子们全都不举,何必呢。 

但是,有一点还是应当说明,我认为作文应当取消是在现有的教育体制内说这个项目并不能完成它所承担的使命反倒搅了局,绝不等同于我觉得作文这个东西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把他们变得不会说真话不会表达自己的思想了。我当然不觉得中国的中学生都很有创造力,但是把写作上缺乏想象归结为作文,根本就是一个建立在想象基础上的因果关系,就好比一个人在中国死了,就说他是被集权统治害死的,这个现象到结论的中间,要摆的事实要讲的道理多了去了,怎能就一言以蔽之地盖棺定论呢? 

就我在中国和美国做TA的观察,写八股作文长大的中国学生在写作方面的创造力思考的严谨和清晰,和薛涌一类人们所推崇的美国教育体系里的美国学生不相上下。 

我说得是不相上下,可不是在夸谁。从整体而言,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的写作水平都很烂,但是这并不影响有一小部分超乎其类拔乎其萃,我所说的不相上下,就是说这一小部分在两个体系里面的比例,是差不多的。我的观察当然算不上权威,但我相信比起很多靠观察自己的孩子的小学中学作业就得出结论而言,至少我的取样大到足够支持我的统计结论,而且我自认我在现象到结论中还有一个起码的数据分析和推导。  

事实上,把写作差归因于作文这个说法,第一太高估作文的作用了,其次太轻视学生自身成长过程中的自我调整了。 

但是更关键的问题在于,这种批评暗含有一个对更合理的考试方法和教育体系的向往,而这个向往的对象,往往是美国的教育制度,而且这种对于某种教育体制的向往,又包含有对教育本身的功用的认识。 

这些留到下一篇再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小米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姑妄言之的评论:

呵呵,不不瞒你说,这个是我抄李敖的,原话不是这样,不过意思差不多。
小米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艾丽思笔记的评论:

大仙太谦虚了,不仅仅是通顺,不仅仅。

教育其实就这么回事儿,不论哪种方法,所谓成才的都是一小部分,多数人都只是识字而已。

姑妄言之 回复 悄悄话 生活它就像一只龙虾,而且就这么一只,蒸了它你就不能再煮了。
where did you get this?!:-)
艾丽思笔记 回复 悄悄话 真的,从整体而言,无论哪个国家,真会写文章的人都永远是少数,就象真会看文章的人也永远是少数一样。

网上的文章,绝大多数也是通顺流畅而已,比如我写的。

中国学生的清晰严谨,也是多年被训练的结果之一,本来有些具备发散性思维的孩子,也一定被扼杀了不少。从这点看,很难说孰重孰轻。我一直相信有些逻辑是内在的,有些仅仅是幌子。

今年重庆那个题目,也许我能写点儿什么出来,但湖南,福建,北京,天津什么的,我就晕了,好像是看不懂题。
艾丽思笔记 回复 悄悄话 我对命题作文始终毫无好感,最受不了别人拿个题来让我写,然后还由他来判断我写得好不好。

后来有一阵在论坛上玩,那些活动我也不参加,说起来都是讨厌命题作文的后遗症。

我倒是觉得未来不一定要完全取消高考作文,但评判原则要改改。

为什么要来个作文高考呢?

为了发现写作天才?为了评价好几年中学的语文水平?

我觉得作文高考写上一篇也没什么,但分数无需强调,仅仅作为一个对学生是否能做到文理通顺的一个检验。没有通篇错别字,基本用对成语,没有走题从山东到海南,能大致说清自己的想法,这些就差不多了。

能考出作文好成绩,除了自己的水平,还有一个就是需要阅卷的人不是傻蛋。难道老师就能写出好文章?才怪。中学时老师给我们她写的那些范文,现在想起来都惨不忍睹,生动都谈不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