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歌罢

文化活动:大江歌罢掉头东 / 念奴娇(大江东去)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正文

烟波网络何处诗

(2005-10-01 08:51:36) 下一个

 日暮相关寻踪迹,烟波网上使人疑。

今年8月15日、8月18日和9月30日,我去了三次荒川区的“日暮里”。日暮里站在东京都荒川区,是东日本旅客铁路(JR东日本)、京成电铁的车站,也常盘线的起终点站。西日暮里站在东京都荒川区西日暮里5丁目,东日本旅客铁路(JR东日本)及东京地铁(东京地下铁道)的车站。对于在东京的华人,“日暮里”站出名可能与成田国际空港有关吧!对于在华青年人,日暮里出名可能与鲁迅的什么野先生有关吧!

    日暮里站利用状况JR东日本日暮里站的利用者日平均79,694人(2003年)。 京成电铁的日暮里站,和JR的日暮里站是合在一起,转乘车的时候只要换月台 ,比较方便,但是事实上还是两家不同的铁道公司,所以严格讲,像是两个没有围墙隔开的车站盖在一起,也因为这样所以有一个地方的改札口是两家铁道公司共享,要同时放两家公司的车票进去,才可以过关。如果你先直接把京成电铁的车票放进去,改札机会等你的JR的票放进去之后门才会打开。

国庆节,为了寻找“荒川日暮里”的古迹上网搜寻,不曾想研究诗情画意。又不曾想在“网易部落”找到一个帖子:

看看李白是怎幺骂小日本的(附图) - 网易部落 2005-05-22普瑞格莱

“日暮苍山兰舟小,本无落霞缀清泉。去年叶落缘分定,死水微漾人却亡。”

 此帖子赞扬和转载的人很多,普遍说法“不管是不是李白写的都很棒啊”。华人名白姓李者并非门可罗雀,但附图给的是古代唐人显然指诗仙。

  也有明眼人指出,“跟这首近似的倒有一首,但跟李白没关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另外,唐代与“日暮”相关的佳句还有: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李贺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杜 牧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 颢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行。 杜 甫

日暮空山独惆怅,不知又隔几重云?戴复古

刘长卿是唐代“诗国”里的“名家”之一,是中唐前期诗坛的重要诗人。长卿字文房,郡望河间,籍贯宣城,因成长于中原洛阳,故又自称洛阳人。他一生创作了五百余首诗歌。他的诗歌类型众多,且各体皆工。他的五绝,篇篇可诵。五律写得最多,佳作屡现,自诩为“五言长城”。刘长卿的七绝仅三十余首,但名篇多。唐朝人写的诗成千上万,百分之九十九都压韵,七绝很少有重复“落”字,更何况唐朝大诗人李白和刘长卿绝对不会写出“小泉去死”的韵脚,平仄就更不在话下。

崔颢在上长卿在下李白心不在焉敢作诗?

压韵对诗歌真的很重要么?我自以为是,至少对唐诗宋词是。

《诗韵》(朱自清)云:

“新诗开始的时候,以解放相号召,一般作者都不去理会那些旧形式。押韵不押韵自然也是自由的。不过押韵的并不少。到现在通盘看起来,似乎新诗押韵的并不比不押韵的少得很多。再说旧诗词曲的形式保存在新诗里的,除少数句调还见于初期新诗里以外,就没有别的,只有韵脚。这值得注意。新诗独独的接受了这一宗遗产,足见中国诗还在需要韵,而且可以说中国诗总在需要韵。原始的中国诗歌也许不押韵,但是自从押了韵以后,就不能完全甩开它似的。韵是有它的存在的理由的。韵是一种复沓,可以帮助情感的强调和意义的集中。至于带音乐性,方便记忆,还是次要的作用。从前往往过分重视这种次要的作用,有时会让音乐淹没了意义,反觉得浮滑而不真切。即如中国读诗重读韵脚,有时也会模糊了全句;近体律绝声调铿锵,更容易如此。幸而一般总是隔句押韵,重读的韵脚不至于句句碰头。句句碰头的像“柏梁体”的七言古诗,逐句押韵,一韵到底,虽然是强调,却不免单调。所以这一体不为人所重。新诗不应该再重读韵脚,但习惯不容易改,相信许多人都还免不了这个毛病。我读老舍先生的《剑北篇》,就因为重读韵脚的原故,失去了许多意味;等听到他自己按着全句的意义朗读,只将韵脚自然的带过去,这才找补了那些意味。——不过这首诗每行押韵,一韵又有许多行,似乎也嫌密些。有人觉得韵总不免有些浮滑,而且不自然。新诗不再为了悦耳;它重在意义,得采用说话的声调,不必押韵。这也言之成理。不过全是说话的声调也就全是说话,未必是诗。”
  
从《诗经》到宋词,几乎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现在用普通话读古诗,时常遇到不押韵的地方,听起来不谐和,失去了诗歌的韵律美。这是因为语音发生了变化,今音不同于古音。即使不押韵或句式变化较大的诗歌,也多采用段落排比,句式间隔反复的方式,再加上优美比喻和拟人,仍使读者感受到作品文学感染力。

朱自清(1890-1948),原名自毕,字佩弦,号秋实,江苏东海人,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六岁时随全家定居扬州。少年时即不苟言笑、学习认真、沉着倔犟、洁身自尊,品行与学业俱优,喜欢看小说,颇有志向,曾自命“文学家”。在扬州十三年的生活和那里的湖光山色,使他的情怀里永远洋溢着诗情和画意。。主要作品有诗歌散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由于朱自清的散文名声太大,很多人已不晓得他跟他那一代的许多文人一样,是从写诗起家的。在二十左右的年龄,他写了相当数量的诗,大约在四十岁时,他已贵为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曾自白说:“我的兴趣本在诗,现在是偏向宋诗;我是个做散文的人,所以也偏爱散文化的诗。”这话既说出了他跟诗的渊源,也说明了他的诗的特点。

出自对朱自清大师的热爱有人曰:青少年可能更青睐《绿》、《荷塘月色》等清醇的篇什,但稍稍有点年纪和人生感悟的,则更喜欢《背影》和《给亡妇》等蕴涵着更多辛酸况味的文章。

遗憾的是朱自清和鲁迅的作品我近年都没有细读,也没有看诗歌散文集《踪迹》;但在长江岸边吟咏过崔颢、李白之名流关于黄鹤楼的诗。若崔颢在世,那个藏头诗的半阕“去年叶落缘分定,死水微漾人却亡”要含蓄一点:

日暮苍山兰舟小,

本无落霞缀清泉。

荒川秋叶何处是,

淹博网络谁人嫌?

崔颢在上题,李白不敢诗,呵嘻嘻哈哈呵呵嘻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