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德国外长用失礼的强硬方式结束了他的中国之行

(2010-01-23 08:03:15) 下一个
任何人都别想把你们的价值观强加在中国头上!这个外长和藏独有联系为什么中国不拒绝他、真是的维斯特韦勒与和蔼的杨先生——德国外长的中国之行。德国外长维斯特韦勒以几乎失礼的强硬方式结束了他的中国之行。不过,他的同僚杨外长却处之淡然。

如果德国外长在东京指出,德国与日本有着“共同价值伙伴关系”,这不足为奇。不过如果是有意在他即将到北京作就职访问前发表这番言论,则其中潜藏着某种程度的挑衅。因为,中国可以反过来理解,德国显然无意将这个新近在世界舞台上冉冉升起的巨星视作共同价值伙伴。

那又怎么样?最近中国发生了这么多事情:无视布朗的抗议处决英国公民,在哥本哈根有计划的谈判失败,以及最近与谷歌的争执访问行程和外交礼仪答问是阐明自身立场的外交工具。在亚洲这些以苛责的眼光相互打量的邻国中,某些东西绝对会受到关注:新官上任先拜访哪里,他花费多长时间,会见多高级别的对话伙伴。维斯特韦勒利用他在日本和中国就职访问的机会,异常清楚地表达了德国与后者、那个更大的伙伴(中国)之间的道不相谋。在与杨外长会见后的声明中,他马上毫不隐瞒地三次提到了“意见分歧”,这种态度对于初次到访而言——尤其平易近人的杨先生被公认为北京高层最温和人士之一——强硬得几乎失礼。杨看上去容忍克制,他也许明白,这德国人主要是因为受到一帮随行的记者严密观察,看他是否表现出仅仅代表德国工业界利益(而忽视了人权问题)。

维斯特韦勒当然知道自己处于这种嫌疑之下,因而对此反应得相当灵活,他声称:勿庸讳言,他作为德国外长此番也要促进同行的经济界高层人士的利益,不过这与清楚阐明德国价值观并不矛盾,这里涉及到言论与宗教自由、少数民族文化的权利以及一般意义上的人权问题等。令德国人苦涩的中国当前现状是,当局并不觉得其中存在这种(经济与人权之间的)矛盾。目前,为了所谓国家利益,涉及言论与媒体自由的人权受到大幅限制。如果西方政治家一方面清楚表明他们绝不遵从这个逻辑,另一方面却还是有兴趣与中国保持——可能的话——甚至加深对话,那样更好。维斯特韦勒很好地完成了在利益与价值观之间找到了平衡。不过有人要问,中国政府是否对此还有兴趣。自从奥运会以来,只要涉及到中国利益,它明显摆出一副气势汹汹的姿势。中国政府能够容忍这个德国人在本国的观众面前展现人权斗士的风格。不过中国政府确信,在中国,如果政府不愿意的话,没人会把这种作秀当回事。有时候我们会产生这样的印象,德国人这种必须在利益与价值观的对立中找到平衡的理念,会让中国人觉得十分可笑,因为共产党是不认识这种对立的。按照官方意识形态,中国的利益及其价值观是一致的。提升中国的利益就是最高的价值所在。

要了解它在外交政策上的表现,我们得去体验维斯特韦勒和杨先生的新闻发布会,会上不同寻常之处在于,在德国人施压下,记者被允许进行提问。“时代在线”记者问及,如果核外交努力失败的话,中国是否准备考虑对伊朗实施新一轮制裁,对此中国外长用一则外交声明来回答,声称每个国家都有权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下,在不扩散条约框架内,和平使用核能。

这个回答用礼貌的方式清楚地回答了“不”。而维斯特韦勒则用更坚定的口吻指出伊朗加强核军备对于德国联邦政府是“完全不可接受的”。这番话似乎未给杨先生留下任何印象。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