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 闲话母亲节--BY 黄杨

(2006-05-09 20:13:38) 下一个


在美国,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这是一个人人都过的充满人间温情的弥漫着康乃馨清香的节日。

早在母亲节到来之前,各个商店老早就把庆祝母亲节的商品摆上了柜台,决不会让你忘记母亲节的到来。母亲节这天,各个餐馆都会爆满,家里人不会让母亲像往常一样烧饭做菜。不在身边的子女们也会在这一天给自己的母亲寄贺卡或打电话问候,让母亲开心。这时候,美国人都透着特别孝顺。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母亲的养育,母亲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伟大贡献怎么说都不过分。

但是,在过去的几千年中,东西方社会都盛行男权主义,除了极个别的母亲外(譬如圣母玛丽亚),绝大多数的母亲没能得到社会应有的尊敬。英文的历史一词写作History, 明明告诉你说这历史就是男人的故事(His Story),没有女人什麽事儿。中国的孔夫子,毛主席,一个是圣人,一个是伟大领袖,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都是娘生的,可是,人们对他们的娘就没有给与特别的关注,尽管她们的儿子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更不公平的是,当娘的还经常代儿子受过。毛主席和彭德怀元帅在庐山会议上产生意见分歧,就互相骂娘。为了避免胡编乱造的嫌疑,我还是把毛主席语录抄录一段为好。毛主席在八届十中全会(1962年9月24日)上讲,“一九五九年第一次庐山会议本来是搞工作的,后来出了彭德怀,说你操了我四十天娘,我操你二十天不行?这一操,就被搅乱了,工作受到影响”(《毛泽东思想万岁》一九六九年八月版,第435页)。您说,他们的娘招谁惹谁了?

母亲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主要是由于妇女社会地位低下造成的。人类自进入渔猎社会起,妇女的社会地位就开始往下滑,而且,随着文明的发展而每况愈下。

孔夫子有句名言,“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国的圣人对妇女就这态度,妇女的命运当然可想而知了。汉武帝时,政府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的“三从四德”像根绳儿似的把妇女捆了起来,一下子就捆了两千多年。用封建礼教捆绑妇女还不够,后来索性用裹脚布。直到共产党来了,才给妇女松了绑。尤其是毛主席对女同志特别好,金口玉言,说了句“妇女能顶半边天”,这才把妇女的社会地位真正提起来。毛主席他老人家在的时候,北京的大老爷们儿,每月领了工资后,麻利儿地把钱如数交给老婆,还美其名曰“上缴组织”。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妇女的社会地位又面临新的挑战。

历史上,西方妇女的命运比中国妇女更悲惨。从伊甸园说起,蛇和夏娃引诱亚当偷食禁果,女人就比男人罪加一等。在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休斯给男人送火,惹恼了众神之神宙斯,于是,为了报复,他送给这帮男人一个女人――就是潘多拉。她犯了一个和夏娃一样的错误,禁不住好奇心的诱惑,打开了装满罪恶的盒子,把罪恶带到人间。得,这下儿人世间一切麻烦都找到根儿了,“都是女人惹的祸”。

西方人从根儿上就认定了“女人是祸水”。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女人再怎麽为社会作贡献也不能赎其罪,更甭提给予她们和男人一样的平等地位了。

在古代犹太社会,女人被视为不洁之物,摩西法典规定,女人月经期间不得参加宗教仪式。犹太人还认为,上帝与亚伯拉罕以及上帝与犹太人所定契约的最主要标志就是割包皮,这下又把女人排除在外了。因此,在这种宗教文化中,女人自动被降为二等公民。更有甚者,他们还把女人当作私有财产,准确地说,女人是可以被男人买来卖去的物件儿。在当今的基督教婚礼中,我们还能看到这种风俗的遗迹。新娘出嫁,婚礼上老爹(不是老娘)挽着新娘子的胳膊走到牧师跟前把她交给新郎,为什么呢?这表示新娘子作为私有财产由一个男人手中转移到另一个男人手中,婚礼就是这种财产所有权(property ownership)的移交仪式。所以,结了婚的女人要把父姓改为夫姓。

耶稣传教的时候,有十二门徒,都是男的。但是,他并不排斥女性,有许多妇女追随他。耶稣被处死后,是他的女信徒到墓地为他收尸,并且最先见证耶稣复活,从而把耶稣复活的消息传出来,重振了基督徒的士气。从这点上看,妇女对基督教的传播居功厥伟,而耶稣选个女同胞来首先见证他的复活,也说明他对妇女没有偏见,而且有更多的好感。要不然,干嘛不挑个男同胞来见证他的复活呢?

耶稣上天后,保罗独挑大梁,承担起继续传播基督教的重担,并且建立了教会组织。从他给教会的信函中,我们可以发现保罗就不如耶稣那样对女同胞友好。他时而强调教会中的男女应该平等,时而又将妇女视为二等公民。

保罗死后,男女平等的观念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到公元二,三世纪,男权主义在基督教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历史学家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是,基督教会的男同胞们为了使基督教能够为罗马帝国所接受,不得不自我调整,以适应男权至上的罗马社会。这就是所谓的“人在罗马,入乡随俗”(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其实,基督教本身就是一个男权至上的宗教,即使以后美国出个女总统,梵蒂冈也不会出现女教皇。在以基督教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文化中,母亲的社会地位自然就要比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文化中为低。儒家伦理强调一个“孝”字,因而在中国传统社会才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李逵救母”等故事的流传。你官再大,也得孝敬父母,母亲虽然排在父亲之后,毕竟还是受到一定的尊敬。而在基督教文化中,无论谁谁,都是上帝的孩子,所以,母亲的地位就不可能有在中国文化中那么重要。您瞧,西方人受惊时都喊上帝“Oh, my God!”,中国人呢,一准儿叫妈。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母亲在传统西方社会中没有受到应有的尊敬。虽说古希腊人和罗马人有女神崇拜的传统,但在现实社会中,他们并没有专门的节日献给自己的亲娘。到17世纪,英国人才想起应该表达一下对辛劳的母亲们的敬意,就把封斋期的第四个星期天设为母亲节。可是,这个节日很快就被教会所利用,转变为对母亲教会的崇敬和对神的感谢。因此,现代意义上的母亲节实际上起源于美国,只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

最早倡议设立母亲节的是以创作“共和国战歌” (The 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而闻名的女作家朱莉亚‧瓦德‧霍(Julia Ward Howe)。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许多母亲经历了失去亲人及爱子的痛苦。为了避免战争的恐怖,朱莉亚于1872年呼吁设立一个母亲节以提倡和平,并且每年在波斯顿组织庆祝母亲节的集会。尽管她的倡议没有得到广泛响应,但是,设立母亲节的事还是后继有人。

不久,一个住在西佛吉尼亚格拉夫顿的名叫安.贾维斯(Ann Marie Reeves Jarvis)的美國人,在自己的家乡组建了一个叫作“母亲友谊日”(Mother’s Friendship Days)的小团体,以安抚那些在南北战争中失去孩子的母亲,并使为南北双方作战的家庭团结起来。这有点儿像丁子霖老师搞的“天安门母亲”的活动。安.贾维斯的丈夫于1902年去世,她就带着两个女儿移居费城,和经商的儿子克劳德住在一起,依然为设立母亲节奔走呼号,并获得美国东部地区很多人的支持。但不幸的是,计划尚未实现,这位母亲节的母亲(Mother of Mother’s Day)于1905年的5月9日(当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在费城逝世。

安.贾维斯去世后,她的女儿安娜(Anna Jarvis)继承母亲的遗志,把对母亲的敬意落实到设立母亲节的具体行动上。

1907年,她致信老家格拉夫顿教堂的牧师,请他为自己逝世两周年的母亲在教堂(Andrews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举办一个特別的追思礼拜。安娜订购了五百朵母亲生前最喜欢的白色康乃馨,分发给所有参加礼拜活动的母亲们。安娜的孝心感动了所有的人,于是,第二年,该教堂便正式宣布,安.贾维斯逝世的三周年忌日为母亲节。这一年的母亲节,安娜并没有出席格拉夫顿教堂举办的庆祝母亲节活动,因为她正在费城组建一个母亲节团体。但是,在此后的几年里,安娜给这所教堂送去了上万支康乃馨。

安娜组建的母亲节团体有一个明确目标,即大力宣传母亲节,力争将母亲节设立为全国性的法定节日。有了推动母亲节团体的支持,安娜发起了大规模的写信活动。她将宣传设立母亲节的信函寄给全国各地的教会牧师,报刊编辑,大公司的CEO,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 恳求他们加入推动母亲节的活动。

功夫不负有心人,安娜的努力很快见效。1910年,西佛吉尼亚州州長率先发表母亲节宣言,要求所有西佛吉尼亚人在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佩帶白色的康乃馨上教堂。奧克拉荷马州及华盛顿州,也在那一年开始庆祝母亲节。第二年,美国的许多州都在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庆祝母亲节。自此,母亲节庆祝活动就像雨后春笋般地在全美遍地开花了。

1914年5月8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决议,将每年的五月第二个星期日定为母亲节。第二天,安娜被邀请到白宫,亲自参加了威尔逊(Woodrow Wilson)总统签署决议的仪式。为了感谢安娜推动母亲节所作的努力,威尔逊总统还将签署该决议的笔赠送给安娜。

美国设立了母亲节,许多国家都跟着庆祝这个节日。丹麦、芬兰、意大利、土耳其、澳大利亚和比利时等国,都在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庆祝母亲节。现在世界上有四十多个国家设立了母亲节,可惜的是,中国还没有设立。我不主张盲目照搬西方的东西,但是,在设立母亲节这一点上,美国人比咱们讲孝道的国人还是先进了一步。

平心而论,重视家庭的中国人更应该对母亲的功劳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设立个母亲节,让咱妈高兴高兴,我想胡总书记和政治局的同志们都不会反对吧。你们忙,没准儿想不起这事儿,咱就在此提个醒儿。以前总说,“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现在毛主席已经逝世了,最亲的人还是爹娘。执政的时候多讲点儿人情味儿就能多得到些民众的支持。瞧人家国民党主席连战,跑到大陆来那么忙,还抽空到北大一院去瞻仰他妈妈的宿舍,到西安去给他奶奶上坟。老百姓看这样的政治人物就容易产生好感,要不然干嘛管人家叫“连哥”呢。

其实,近年来中国也有人像安.贾维斯那样致力于安慰和表彰母亲的活动,丁子霖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个。我希望丁子霖老师继续努力,也希望国人都能搭把手儿,帮忙推动一下儿,更希望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和国际接一下儿轨。

写到这儿,我也想到自己的母亲,老太太这辈子忒不容易,真恨不能天天让她过母亲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比喻得多贴切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