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

自由带给我们的,原来是幸福之外的一切
正文

亦舒三毛张爱玲

(2011-12-01 22:00:02) 下一个



亦舒的“舒服集”中有这么一篇短文。


央人拿来<今生今世>看毕。我十分孤陋寡闻,根本没听过胡兰成这名字,香港长大的人哪里知道这许多事,恐怕都觉得陌生,所以看过之后觉得这胡某人不上路,张爱玲出了名,马上就是他的老婆,书中满满的爱玲,肉麻下作不堪,这种感觉是读者的感觉,张爱玲或是潇洒的女性,与众不同,不介意有人拿她当宣传。 


  所谓丈夫,是照顾爱护抚养妻子的人,愿意牺牲为妻子家庭共过一辈子的人,自问做不到这些,最好少自称是人家的丈夫。胡某人与张爱玲在一起的时间前后只两三年,张爱玲今年已经五十六岁,胡某于三十年后心血来潮,忽然出一本这样的书,以张爱玲作标榜,不知道居心何在,读者只觉得上路的男人绝不会自称为张爱玲的丈夫。女人频频说我是某某的太太,已经够烦的,何况是这种男人,既然这门事是他一生中最光彩的事,埋在心底作个纪念又何不可。 


  由此想到作女人是难的,默默无闻做个妻子,迟早变男人口中我太太不了解我,挣扎的有名有姓,又被人横加污辱。张爱玲名气大,即使现在出本书叫我与张爱玲销路也还是好的。胡某一方面把他与张氏的来龙去脉说了,一方面炫耀他同时的,过去的,之后的女人,不管三七二十一,都算是他的老婆,表示他娶过的不止张爱玲一女,算算日子,胡某现在七十多岁,那种感觉于是更加龌龊,完全是老而不死是为贼,使人欲呕。 


  近年来我的脾气真是好得不得了,是以杂文更加淡而无味,一派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样子。可是这一次真动了气,连带非常厌恶半桶子水所谓写作的人,连自己也讨厌到极点,小说搁在那里是决写不下去了。不管张爱玲本人的心思怎样,勿理她是不是当时年少无知,反正如果她选的是一个原子物理学家,决不会有今天这种事。 


  然后在吃饭的时候,对母亲说:怎么天下有你福气这么好的女人。说的真是实话,此刻只觉得张爱玲文章写得再好,心地再宽清磊落,她的幸福也决不是中国或全世界女人传统的幸福。 
 

这是女人对女人的同情,站在一个女人的角度怎么批评胡兰成都不为过。师太亦舒的想法有时偏执,胜在敢说,而且说得理直气壮。我对胡兰成这厮也是没好气的,所以觉得师太写的很是劲道。


有天在图书馆看到一本“滚滚红尘”的剧本。一直没机会看这个电影,翻了剧本,说是以张爱玲胡兰成的故事为蓝本的。可是,张爱玲哪里是韶华的原版,分明是剧作者本人的写照。三毛的张爱玲真是感性得不敢相认。

爱情,当事人都觉莫名其妙。旁人看来,更是千人千像。不过归纳一下,不外两种态度------你要是同情呢,她就是缠绵悱恻“于是不愿走的你,要告别已不见的我至今世间仍有隐约的耳语跟随我俩的传说”; 否则的话,统统都会被偶们的灭绝师太打入“犯贱”的行列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