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汶川重建之争,裹挟民意之举》——让历史告诉未来

(2010-08-15 03:14:55) 下一个
《汶川重建之争,裹挟民意之举》——让历史告诉未来
作者:冷眼向洋看世界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更新时间:2009-5-10

按:去年7月份,针对汶川重建问题,我写了这篇文章。但是当时全国人民出于爱心,这篇文章的观点不太受人重视。一年快过去了,随着投资20多亿元的地震纪念园、投资3000万元的地震博物馆、投资2亿元的北川中学、北川10对新人公费游海南、吴加芳假典型曝光等等一系列伤害全国人民感情的事情发生,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我的观点。汶川地震与唐山地震在地震震级、损失程度等很多方面都很类似,但区别最大的就是在震后政府机关的作风和灾民的精神面貌,在于是否坚持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如果四川灾区种种伤害全国人民感情的事情一再发生,下次谁来捐款?顺便,我向唐山人民致意最崇高敬意!!

汶川,这个无名小城因5.12四川大地震而世人皆知。大地震发生之时,大半个中国都感受到了那次大地颤动。处于对灾民的同情和亲身感受到地动山摇而引发的强烈共鸣,中国人民展示出了空前的凝聚力,或踊跃捐款捐物,或亲往灾区做志愿者。即使在宜昌这个小城,广大市民表现出来的热情也毫不逊色,纷纷解囊相助。我同事的父亲甚至从为数不多的退休金中拿出2万元捐给灾区。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灾区重建步入正轨。然而,随着央视《新闻调查》的播出,再次把汶川重建之争暴露于公众目光之下。
  
  所谓汶川重建之争,实质上是汶川县城重建之争。到底是在遭受地震损坏的原址上再造一个新县城,还是将县城搬迁,选择一个更合适的地方新建一个县城,如同我们宜昌的秭归新县城、兴山新县城一样。围绕汶川重建,专家学者展开争论,无可厚非。然而,自7月5日央视新闻调查《汶川-重建的选择》播出之后,腾讯网接连两次推出头条新闻《部分专家反对汶川迁建激怒村民》、《危城汶川迁留之争:逾9成民众希望异地重建》。作为新闻媒体,对学术争议事件立场之鲜明让人诧异。此举也将汶川迁建的坚决反对者--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张信宝教授推至风口浪尖,遭来世人一致唾骂。自此,媒体成功利用世人的同情心,完成了对一次严谨学术争论的盖棺定论,似乎谁反对迁建,谁就是对灾民的生命不负责任。关注这场争论已经有一个星期了,而今天看了腾讯网《危城汶川迁留之争:逾9成民众希望异地重建》,如梗在喉、不吐不快。
  
  一、汶川重建之争反映出部分媒体已完全沦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7月 5日央视《新闻调查》我看完后就觉得不对劲,央视在汶川重建之争中立场怎么如此鲜明,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客观公正立场。相信很多人看完这一期节目之后首先会大骂张信宝教授,怎么会有如此冷血专家!确实,在节目中,张教授完全被塑造成了人民的公敌。一是张教授在镜头中始终是背光采访,人们看到的是阴暗的形象。而支持汶川迁建的清华大学城乡规划研究设计院的尹稚教授却是正面采访,形象较佳。二是在主持人柴静的精心设计和后期剪辑下,尹稚教授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思维严密。而柴静的提问似乎都是刻意针对张教授的人品,造成张教授被激怒的客观事实。并且,张教授的只言片语如“我只去过灾区一天”、“我是专家,不需要到现场”之类的“名言”引来世人唾骂,而张教授关于反对汶川迁建的理论阐述完全被毫不留情的剪辑掉了。央视成功的达到了目的,但却失去了新闻人应有的公正立场。
  
  从尹稚和张教授的专业来看,谁才最具有发言权呢?毫无疑问是张教授。张教授是著名的地质专家,从事地质研究工作数十年。他的“我只去过灾区一天,到山上看了一下,通过别人一说就明白了”背后却是数十年对四川地质条件的考察。对于专家来说,数十年的精通再加上到现场的勘察判断出事务的性质本是非常正常的。而央视刻意强调张教授“只到过灾区一天”和尹稚“到灾区考察一个月”,人为制造对立。为达到煽情的目的,柴静甚至诱导当地居民,暗示可能搬到平原地区去,但是现在有专家反对。
  
  我们都记得在那一期的新闻调查中有这样的对话:柴静对一个哭泣的小女孩说:“你想不想留在这里?”女孩哭着回答:“不想”,柴静又问:“想搬到哪去?”女孩回答“搬到安全的地方”。似乎对这样的回答不满意,柴静又问一群村民:“如果现在有可能搬到平原地区,你们愿意吗?”在这里露骨的诱导之下,村民当然乐意,得出的民意也就毫不奇怪了。所以,当节目播出之后,张教授成了村民的敌人,有村民甚至要包车去成都,把张教授接到灾区,让他体验灾民的痛苦。
  
  目前的态势很明确,汶川及阿坝州政府期望把县城搬到都江堰市的玉堂镇,或者在成都平原上划一块飞地,用于县城建设。而成都及四川省希望原址重建,这样就不对其他地方造成负担。尹稚代表的清华大学城市建设规划研究所背后就是建设部。原址重建建和异地迁建背后涉及到了巨大的利益冲突。原址重建,涉及到的建设资金较少,异地迁建不仅涉及到建设部要拨付数百亿乃至千亿的重建资金,异地迁建涉及到的巨额资金能让阿坝州、建设部、尹稚获利无数,而且更能为阿坝州政府争取到一个靠近成都市的办事处,州政府的官员、汶川县的领导甚至可以常住成都市。所以,在尹稚看来,西南山区常见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后的风沙居然都可以成为迁建的理由。
  
  张教授也真够冤枉的,他根本没有利益,只有阐述观点的权利,就连这一点点权利也招来骂声一片。广大网友出于对灾民的同情,站在了汶川一边,央视成功了。可是,无论怎样迁建,只可能迁建县城,获利的是汶川县的领导,汶川包括农村在内的10万人不可能全部迁移。利用民意,获取私利,实在下作。
  
  二、汶川重建反映出当地政府的行政不作为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话一点都不假。四川大地震发生后,短暂时期内形成的团结一心、抗震救灾的合力掩盖了官场的弊病。随着时间的推移,固有的官场弊病开始显现,夸大损失、动辄坐等救助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国家、全国人民不计成本的救援下,当地政府随意夸大损失已成为惯例。没有住房要帐篷、有了帐篷要板房、有了板房要楼房,似乎一切应该由国家埋单。但是,我没想到的是,他们居然轻易提出了县城迁移。尹稚的到来与他们一拍即合。所谓的理论上不适合人居住、风沙太大影响健康、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等均成为了迁建的理由。
  
  从全世界人类活动范围来看,有哪个地方是完全理论上适合人居住的?中东都是沙漠、西伯利亚太冷、东南亚太热,青藏高原太高,都不妨碍人类活动。按照尹稚的理论,日本三天一小震、五天一大震,是不是该迁移到太平洋去?人类之所以生存于这个地球,不是谁恩赐的,是在与大自然的斗争及和谐共处中得到的。难怪张教授斥责他们是逃跑行为,并以红旗渠作为对比。按照尹教授的理论,河南的红旗渠是根本在理论上行不通的,因为那里从理论上不适合人居住嘛!可如今,红旗渠照样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
  
  县城搬迁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的问题错综复杂。在国家尚未决策的情况下,央视,当地政府在灾民中散布可能搬迁到成都平原的舆论氛围,企图裹挟民意,造成向中央逼宫态势,逼国家决策,用心昭然。移民是个世界性的难题,三峡移民、丹江口移民、三门峡移民等等大型工程移民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至今尚未解决。
  
  10万汶川人迁到哪去?谁来安置?迁建所花费的巨额资金造成纳税人财富的巨大浪费,移民接纳地环境生态承载加剧又会造成新的生态危机。更为严重的事,一遇到自然灾害就迁建,这将开创恶劣的先例。中国是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遭遇灾害,我们仍然守住了故土。然而,汶川迁建将助长逃跑之风,引起国家资源紧张和浪费。引起社会动荡。作为当地政府,应当带领人民踏踏实实做好重建工作,勇敢应对困难,而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当然,当地政府是不管这些的,在巨大的利益诱导之下,他们只需要哭哭闹闹,换取奶吃罢了!
  
  三、汶川重建之争反映出当地灾民自力更生精神的缺失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是毛主席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然而,在汶川灾民中,我们没有看到这样的精神。地震之初,无数的汶川灾民抛弃了他们被埋在废墟中的亲朋好友,选择了外逃至几十公里外的都江堰市、成都市,救援部队与灾民同在一条公路上,方向截然相反。长时间未经历如此大的灾难,灾民的反应可以理解。与此形成鲜明对应的是唐山大地震,地震发生之初,唐山幸存下来的人没有等靠,第一时间投入到了救援行动之中,很快就恢复了正常生产。当然,时代不一样了,现在不可能再有如此高的精神境界了。
  
  但是,随着抗震救灾的深入,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救灾工作几乎都是部队和志愿者在做。在全国人民的精心呵护下,灾民从最初的惊慌失措中稳定下来,进而欲望一步步膨胀。前段时间报道某位战士因搭建活动板房而累死,难道灾民连搭建活动板房、搭建帐篷这类的低技术活都做不了?让我们的战士、让我们的精锐部队去牺牲、去浪费?有的志愿者费劲千辛万苦把物质送到灾民家门口却发现他们在悠闲的打麻将。这种对志愿者、对部队心理上造成的创伤很难弥合。
  
  在某些地方政府的作秀推动之下,少数灾民的欲望膨胀到了极致。如送往浙江省的灾区伤员全部住特护病房,当地政府免费送给他们手机,有的人却嫌手机差要高档的,有的病人家属不愿意给病人端屎端尿却要求志愿者来做,有的病人嫌护士太丑要求更换漂亮护士,有的病人家属要求住高档宾馆并且非要单人间不住双人间等等。人是有欲望的,在不正常的诱导之下,这种欲望会超越道德而激发出来。这次抗震救灾表现的过度爱心不仅不利于灾民勇敢地抗震救灾、重建家园,而且助长了等、靠、要的风气,“国家不会不管我们的”、“一定要搬到成都平原去”等等念头不断在灾民脑中涌现,国家的积极救助反而助长了他们的不满,人的欲望是很难满足的。谁给了他们指望?谁给了他们希望?谁助长了他们的惰性?这是谁的悲哀?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905/83143.html


专家表示:舟曲灾区灾后在原址上重建更为可行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摘摘要》06时40分报道,舟曲灾区灾后重建工作已全面启动,最迟到明年6月底完成倒塌房屋恢复重建。董抗甲:发生这么大的泥石流之后,将来再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的概率很低了,其实是一块好地。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摘摘要》06时40分报道,舟曲灾区灾后重建工作已全面启动,最迟到明年6月底完成倒塌房屋恢复重建。专家表示,舟曲灾后在原址重建更为可行。

  舟曲县城位于俩山之间的狭窄区域。在这次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舟曲县城受损严重。舟曲县城是否会迁址重建?曾多次到这里勘测的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董抗甲专家表示,原址重建更可行。

  董抗甲:发生这么大的泥石流之后,将来再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的概率很低了,其实是一块好地。

  如果舟曲在原址重建的话,面对目前难以改变的自然环境,预防是关键。董抗甲说,灾后原址重建,一定要有统一、科学的规划。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