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云亭客



门清无俗客,家静有藏诗。
正文

浪淘沙 圆明园曲院风荷遗址 自注

(2005-06-24 04:35:11) 下一个

蔓草掩王风, 芦苇丛丛. 骊珠久失卧慵龙. 曲院风荷何处觅, 落照残红. 前代旧园中, 情寄秋虫. 离离禾黍古今同. 漫话兴观群怨事, 词句难工. 数年前到圆明园寻访曲院风荷遗址. 曲院风荷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 仿杭州同名园 林而建. 现为鱼塘, 山形水系依稀可辨 王世祯回忆道:"予六七岁始入乡塾受《诗》,诵至燕燕、绿衣等篇,便觉枨触欲涕, 亦不自知其所以然。稍长,遂颇悟兴观群怨之旨". 孔子不是诗人, 但要学习, 理解, 继承汉语诗歌传统, 不能不学孔子. 梁章钜说:" 《诗》三百篇,孔子所删定,其论诗,一则云温柔敦厚,一则云可以 兴观群怨,原非但品题泉石,摹绘烟霞。洎乎畸士逸客,各标幽赏,乃别为山水清 音。此不过诗之一体,不足以尽诗之全也。" 《诗》三百篇都是能入乐的歌词. 春秋时代的乐谱未能流传, 可是我们还能朗读几 千年前的民谣原文, 体会其音韵之美. 世上语言何止千种, 只有我们讲汉语的有这 个福气. 但我们能朗诵几千年前的歌谣却是政治因素造成的. "兴灭国, 继绝世, 举逸民". 孔子是保守派, 在社会急剧变革的春秋时代显得不合 时宜, 在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理想四处碰壁之后, 孔子晚年的主要精力放在编篡 教材上. 民歌民谣琅琅上口, 易学易记, 被孔子选入教材. 当时民歌民谣何止千万 , 可惜全部失传, 唯独这三百首保存至今, 更显得价值连城. 孔子"述而不作", 但他教材的选编和讲解原则经其弟子的体会发扬, 后来成为汉语 诗歌理论的主流.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 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孔子认为诗有四种功能, 第一就是"兴". 《诗》六义,三经三纬。六义者: 风、雅、颂、赋、比、兴也. 想理解古典诗词, "兴"是第一把钥匙. 但"兴"到底是什么呢? 朱熹说, 兴就是"感发志意". 好诗可以引起创作冲动. 拿网上诗坛的作用打个比方 : 如今工商社会, 大家天天上班下班, 不免枯燥乏味, 了无情趣, 何来灵感? 忽见 诗坛上网友大作, 绘声绘色, 精采纷呈, 不禁诗兴大发, 此乃"兴"也; 孔安国说: 兴就是"引譬连类". 好诗可以引发联想.从眼前身边的景物事件感悟人生 大事, 作者读者在网上互动. "兴"是精神寄托, "兴"是深酿厚味, 真是余"兴"未尽, "兴"味无穷啊... ... "兴"是诗六义之一, 就是说"兴"是诗的内涵, 诸如修辞, 动机, 灵感... ... , 孔 子又认为"诗可以兴", 就是说"兴"又是诗的外延, 是好诗的标准, 诗的功能... ... "可以兴"的诗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联想和再创造. 如此一来, "兴"沟通了自然与社 会, 古典与现实, 民歌与文人诗词. 成就了汉语文人诗词数千年久唱不衰的辉煌. 这代代相传的诗兴. 从先民的动植物图腾, 神话及直接体验而来的原始诗兴出发, 经周王室采诗官或孔子采集, 增删; 再由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探讨, 赋予儒家的政治 社会含义; 经过遵循孔子"可以兴"诗教的诗人们一代代的努力, 使前代"可以兴"的 诗成为后代诗人的起兴. 天人合一, 古今融会, 循环往复, 构成了一个螺旋型发展 的开放式的自组织系统. 借用宗教观念, 便是"诗魂"了. "可以兴", "可以怨"的孔子诗教对文人诗的影响极为深远, 形成了诗歌讽喻时政的 传统. 这种"温柔敦厚" 委婉的讽喻起初是为了即匡正时政而又不至惹祸. 所谓"言 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戒". 在春秋战国时代, 诸侯各国为争夺霸权, 竞相争取士人为己用, 有一个宽松的政治 环境, 这时真可谓"言之者无罪". 诗歌跟着繁荣. 据史记记载, 周王室采编的诗歌 就有三千余篇. 但后来秦始皇一统天下, 实行法家的专制主义后, "有敢偶语诗书者 弃市, 以古非今者族", 言者有罪. 使与政治连得太紧的诗歌几遭灭顶之灾. 秦火之后的文人诗在变幻无常的政治气候下顽强地生存着. 逐渐形成了含蓄委婉, 敦厚蕴籍的文人趣味. 有着高雅精致文化的民族或阶层往往被打败或推翻. 这时的遗老遗少, 也就是文化 保守派的诗词, 往往体现了他们延续文化血脉的愿望, 这又给文人诗带来了怀古伤 今, 兴灭继绝的传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