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时评

风声、雨声、家事、国事
个人资料
正文

《道德经》新解 ---- 第二章

(2014-06-13 20:23:22) 下一个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注]
有无之相生:有中生无,无中生有之意。有相互转化的意思,但有微妙的不同,可意会难以言传。
难易之相成:难成就易,易成就难。辩证法矛盾论中的主次矛盾关系中,主要矛盾(通常比较难)解决了,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这叫难成就易;而次要矛盾解决得好,可为主要矛盾解决创造有利条件,这叫做易成就难。
高下之相盈:高和低是相互补充的关系。例如园林艺术中,高木和低草要相互搭配才能形成美景。
居无为之事:居是指立身之本。无为是老子的核心价值观。要想明白无为,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有为。在这一点上那时人们和现在的人应该是相近的,那就是升官、发财、出名等等。而无为就是说不以这些为目的的生活方式。和后文中“成功而弗居”意思是相连贯的。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恶与之相对;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不善与之相对;有和无是互相生成转化的,难和易是互相成就的;测量工具中长和短是要互相搭配的,高和矮是互相补充的关系;音声的高低互相谐调才能奏出美妙的乐曲,前和后的跟随才能形成秩序,这个道理放到哪里都讲得通。(如果,谁都只想当那个长的而没有短的,谁都只想吹高音而没有低音,谁都只想成为前而没有后,那么,结果会变成什么样,想想也知道。)因此圣人的处世态度是让社会和谐,而不是自己能够出人头地;教化他人时不是“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的说教,而是通过身教,做自己觉得该做的事就好了;即便制作出各种各样合用的东西,让他人使用,通过创造性的努力为他人带来方便,也不以其创始人自夸;不会因为帮助了他人,就想要施加自己的倾向、影响,甚至控制他人的意志;把事情做成功但不霸占那个成果,正由于不占有那个成果,因而也就不会失去。


[感想]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解说时差之毫厘就会谬以千里。很多人在解读这一章时只看到了老子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与无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解说就变得混乱,不通顺。

关于老子出关的故事,或许是出于《史记》作者司马迁对老子的尊敬与崇拜,或许有别的原因,但从内容看多少有炒作之嫌疑,《史记》毕竟是以口口相传的历史传说为依据写成的。

《道德经》本没有名字,传世之初以《老子》为名,后来改名为《道德经》。今天人们在读《道德经》时,是否多少带有一些崇敬之心,是否多少带有一点猎奇之意,是否多少带有一点不愿意相信这里面所讲的是理所当然的大道理,是否希望从中找出一些更“高明”,更“神秘”的内容,而动机不纯者,是否更是希望以此“神秘”来吸引眼球,增加影响力,实现自己的“有为之事”,则不得而知了。

所以,笔者以为,要明白《道德经》的要义,根本上是要坚持只相信自己可以理解,可以证实的东西,是正确还是谬误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不要盲从,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

不要以为,因为是大道理,没有什么神秘的奥妙就没有价值(存了这种功利心,是否有资格研读《道德经》都是个问题),只要睁眼看看今天的世界,“争”和“有为”的价值观是如何泛滥和冲击人们内心的;家长以爱的名义,实际是“有为之心”,是如何逼迫孩子的;整个社会是如何地逆天狂奔的,难道不触目惊心吗?


[原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原译文评论]
原译文中无为是什么并没有说清楚,“因此”的前后所表现的因果关系并不能给人带来认同感,不能说“因为天是蓝的,所以我就打哈欠了”,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
“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你倒是想呢,把自己当上帝了吧?搞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