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时评

风声、雨声、家事、国事
个人资料
正文

《道德经》新解 ---- 第一章

(2014-06-09 08:40:55) 下一个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
道可道:第一个道是动词,是动宾结构而非主谓,名可名也是同样。
眇:细小,微小
徼(jiao):端弥

[译文]
对于有规律可循的事物,我们可以追寻其规律,但事情并非一定总是如此。对于能用语言表达、区分和命名的事物,我们可以给它命名,即建立概念,进行说明,但同样,事情并非一定总是能够如此。万物的初始状态是混沌未开,不存在区别,无法建立概念,无法说明的状态,直到事物之间出现了分别(有名),世间万物才得以孕育生成。(既然事物是产生于无名,无中生有,那么,)你既可以认为外在的世间万物是纯粹的客观存在,其演化没有任何目的,从而客观地分析其微妙变化,寻求其规律,也可以认为(外在的世间万物之所以如现在这般存在不是纯粹的偶然,)宇宙演化至今天这样是有目的的,有宗旨的,从而领悟其变化的一些端弥。这两种看问题的方法当共同运用,(有欲与无欲,)这两种看法看似完全对立(异名),但其实是同一回事(同谓)。听起来玄之又玄,但(这种看问题的方法)是领悟世间万物之所以存在及其衍生变化奥妙的不二法门。(我们看一件东西,从一个角度看一眼,只能看到一个表象,只有上看看,下看看,左看看,右看看,前看看,后看看,我们才能对其有完整的把握也是一个道理。)

[感想]
笔者震撼于老子哲学造诣之深!

本章是《道德经》的总纲,直击人类哲学史上的几乎所有问题。
本章涉及了认识论中三个根本性的问题,
1. 你认为物质世界是否存在
2. 你认为物质世界的规律是否能被彻底掌握
3. 你认为人的认识能否准确地传递
对上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就成为哲学派别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本章还涉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并指出,这些看似对立的哲学主张实际上是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异名同谓。

本章还涉及了人择宇宙学原理中的一些观念。宇宙看似客观无欲,但似乎又为人类的出现“刻意”地做了准备,物理规律甚至“刻意”调整了常数。先不说地球的出现有多么偶然,就说人的出现,哲学家康德曾经有过这样的名言:“如果让地球再重新进化一次,出现人类的概率为零。”

世间万物的演化是偶然还是有目的的,老子主张不可僵化地看问题,要“两者同出”,这其实是高维度的思考方法。对于那些看不到世间万物演化的目的性,看不到宇宙进化出人类是如此了不起,对于自身的存在缺乏感悟,却利欲熏心,为了权势,为了压倒他人而耗尽生命却没有掌握生命真谛的人,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似乎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解放,诸子百家著书立说,中华传统文化及哲学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老子如何能认识到这些,笔者不得而知。但是,数千年对于人类的进化来说只是很短的一段时间,数千年前古人的大脑和我们现代人几乎一样,和我们几乎同样聪明。我们能够认识到的,前人也完全有可能认识到,我们还没有认识到的,前人也完全有可能认识到。在这一点上,被现代社会发达与繁荣的表象所影响,变得狂妄自大的现代人,是需要保持清醒与冷静的。


[原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原译文评论]
译者有搞清楚自己在说什么吗?这一堆译文不是夏虫语冰的垃圾又是什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