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职父亲的博客

饱含着些微的感受,感受此生的每一点点滴滴的感动!
正文

学习的理想环境

(2010-06-01 22:44:14) 下一个

        用五笔打字已经十多个年头了,要比写字快得多,虽然现在已经到了不需要去琢磨如何拆字,手指可以随心所欲本能动作的阶段,但因当初自学的粗糙,一些不常遇到的生偏杂字还是需要切换到拼音方式输入后再换回五笔法而耗时不少,这种笨拙想来已经有十多年了。沙锅不打一辈子不漏,麻烦的解决却在一刻之间。前几天买了个全键盘的黑莓智能手机,因为方便,不必因忽然遇到个问题还得等回到家再开机上网才能查询答案的麻烦而遗忘,随时随地就能用它快速查询得到结果从而彻底解决,困绕我多年不能用五笔输入的“鬼”字,连带的“魁、魅”等字,还有“舞、遂、墙、练、滚、琢”等再也不用换成拼音方式了,进而提高了汉字输入的速度。

        通过这个事来看,物质条件(商务手机)的完备,确使人能够静心琢磨,进而更加完善。真正的学习,首先需要个人的心静,“静”会使人更加细致入微,更加专注,从而使经历的事更有记忆思考,这可能就是《大学》所述的“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或者“静能生慧”吧,而如何使人入静呢?

        任何一个人都是处在人文环境与物质环境的包围之中,如果说,人文交流反馈讨论的环境使思想处于活跃“动”态的话,那么无时不及的物质环境便是引人入“静”之师了。究竟什么样的环境才合入“静”的条件呢?多年的观察发现,一成不变的,稳定的,使人丧失其它兴趣与希望的习惯环境应是首选。这有两个分支,一是艰苦的,不具备条件的单调的“条件”,另一是具备丰富的,触手可及的“条件”,比如文头中,因为有了上网的手机随时可以得到答案与反馈。现在我们引豪入名校的目的,其一就是奔学校具备的丰富物质环境去的,这些条件会摆脱现实生活条件对思想的束缚,完善创造性的先举。

        沉溺入静于环境也分两种,一种是“把玩”的停滞,这是真的沉溺其中,而另一种“把玩”却是思考如何利用其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说,观察是否属于后一种人特质也是鉴别“有作为”人的简单方式。而前一种人因对所好物质的熟悉,可以归纳为“才”人,比如卖油翁。

        伴随人的成长,人文交流反馈的“动”与物质条件的“静”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物质条件的”静”会使人缺失人文交流反馈的“动”产生的目的与兴趣的探索动力,而这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可见,《论语》中 “文”“质”“斑斑”的教育定义,具有何等的准确性了。

        我们不能忽视另一个细节,“文”与“质”各应占多大的比例才合适呢?从“道法自然”的规律,我们不会因数学上的“黄金分隔比例”成功应用于建筑、艺术等诸多领域而感觉惊奇,甚至在自然界和人们生活中到处可见的:人们的肚脐是人体总长的黄金分割点,人的膝盖是肚脐到脚跟的黄金分割点等,尽管这种跨行业的巧合被人们认为无聊的滑稽无厘头,但科学却给予了万物存在内存联系的肯定。同样的,我们会发现动与静最经典的合作莫过于悬浮于水面上稳定的冰山体积了,如果把它露在水面上的体积视为动,相应的藏在水下部分定义为静,就会得出动静之比为3:7,按“文”属动,“质”属静的归类,理想学习环境的教导、交流、反馈等人“文”只应占3成,而学习者独自琢磨的“静”悟要占7成,两者的多与少,都会打破动静结构的稳定,从而造成对最佳学习环境的破坏。

        学习环境文动质静关系,也相类于《道德经》中首篇所述的有无关系比对,可见不仅在教育上,其在哲学意义中也占据的重要支点位置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