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想一二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正文

童真的启示

(2010-09-03 19:09:41) 下一个
我的儿子一岁9个月了,正是呀呀学说话的时候,进来学会了不少词,并且时时出人意料,语出惊人。这几天带他到附近的小溪旁喂野鸭子,小家伙乐此不疲。开始时喂些面包屑,这天家里没面包了,我拿出儿子最喜欢吃的零食--沙其马对儿子说:宝宝,家里没面包了,我们拿你的沙其马喂鸭鸭,好不好?小家伙看了看我手里的他心爱的零食,想了想,最后坚定的说:好!于是我带着他来到野鸭聚集处,小家伙喂得很认真,一粒一粒掰下来,喂给那些野鸭们,野鸭因见惯了人,也不害怕,争先恐后的挤了过来,还大声的嘎嘎的叫唤着,小家伙开心极了,从他脸上洋溢的微笑,我可以感受到他的那份开心。心满意足地完成了喂野鸭的工作,儿子恋恋不舍地对鸭子们说了声:鸭鸭BYB-BYE,就同我走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我问儿子:宝宝,鸭鸭们吃了宝宝的零食,可开心了,是不是呀?儿子头也没抬起,应对着我说:鸭鸭开心,宝宝开心。我突然一下愣住了,孩子才一岁半多一点,未经污染的心灵犹如一块浑然天成的璞玉,脱口而出的话,往往就是他心灵的真实感应。我想起了佛教的一句话说:人皆有佛性,什么是佛性呢?慈悲,恻隐,施与,等,这些都是佛性的表现,孩子的心灵没有成人那么复杂,他的佛性是一种自然的流露,比如“施与”,没有人教他,他可以用他心爱的零食来换取野鸭们的开心,他自己也为此感到愉悦,这其实何尝不是一种佛性的流露?不幸的是孩童在成长过程当中,会受到“教育”:你要好好努力,争取到自己的东西。或者当孩子跟别人发生争执的时候,“大人”往往“开示”他,你要和他抢,别当窝囊废。慢慢的,纯洁的心灵受到污染,他开始有了“我”“私”等概念,表现到他成长后,开始为物质的也好,精神的也好,学会了索取,争抢,而其原始的佛性:无私,施与等心却渐渐被后天的尘埃掩埋了,这是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吗?那么这种成长是进步了抑或是退化了呢?我只知道,现代社会,无穷的贪婪,索取,是一切纷争和矛盾之源,人不再“无私”后,从大的国家层面,便是用无休止的为了本国利益的征战,杀戮,仇恨,纠缠争吵。小到个人,便是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使出无数心机去争抢,下套,有的人为自己的行为还制造一套理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其实,这是佛讲的另一句的表示:人皆有佛性和魔性。所有的为一己之私,都是魔性驱使下的所为,无论其理论如何振振有词。这种人是无法理解有信仰的人说出来的话和表现出来的行为,耶稣说:要爱你的敌人,当人打了你的左脸,你还得给出你的右脸。佛讲宽容,慈悲为怀,原谅一切众生。这种胸怀,红尘中的利益争夺者们是当然是无法理喻的。这就是有人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比尔盖茨为什么要到处募捐,反对美国国会修改有利于自己的遗产继承法修改案,并且拒绝将自己的财产遗留给自己的后代,同样,巴菲特也提出,死后将捐出99%的财产给慈善机构。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行为的背后是深受宗教信仰的社会环境里所自然而然的行为,施与之人也因之行为而不是其财富,而比芸芸众生的境界高出很多。而这一切,在一个以“无神论”为基础的社会,并且信奉物质决定意识的社会所不可能理解并且产生类似行为的。想想可怕,人类如此下去,还有出路吗?看着孩子那天真无邪的脸,我心里有点感动:孩子,谢谢你的话和行为给了我这么多的思索和感悟。我也祈愿:孩子,愿你能永葆那一份纯真的赤子之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