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缀

定格瞬间 记录心情
个人资料
点缀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她的脸上写满了屈辱与苦难——看电影《归来》

(2014-06-02 13:00:01) 下一个






她的脸上写满了屈辱与苦难
——看电影《归来》


2014年的5月中旬,因为一部电影的问世,在看似热闹,实则沉闷的得如同一潭不动之水的中国影坛上,骤然泛起了一阵阵涟漪,围绕着这部影片,很快出现了一个有关《归来》的话题。不用说这与影片中的时代背景并不遥远有很大关系,因为当年的亲历者们还都健在,并且随着社会的变迁,那些曾经的功过是非还常常被人提起,用来说事儿。

所以关于这个话题有话要说的人很多,这些人从他们的经历里,也从他人的经历中,包括从这部影片里,或是看见了爱情的宝贵与坚贞,或是看见了悲剧对人生的致命影响,或是看见了人性在非常环境下的扭曲与纠结,等等,这一切都成为话题中的话题,众说纷纭,不一而足,大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感觉。

一部故事影片能引起这样的连锁反馈,不能不说是故事本身触动了人们的神经,揭开了像是愈合了,其实并没有完全愈合好的疤痕。往事并不如烟,人们的感知被影片带到了那个一切都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勾起了多少人想起来依然还是触目惊心的往事,或是印证了从他们父辈口里所知悉的、那些光怪陆离般的事情的原貌或本相。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一方面是铿锵有力的红色芭蕾舞剧的排练与演出,剧中的主人公琼花带着深仇大恨立志要当一名红军战士,去打倒一切南霸天,北霸天。另一方面阶级斗争的触角深入到每一个细微末节,正在大西北劳改农场改造的右派分子陆焉识跑了,他的妻子和女儿马上就被叫到舞蹈学校,该校的工宣队长当面警告他们,如果陆犯回家,不得收留,要立即报告。并且还要母女俩当即表态。

这种只有革命原则,没有亲情人伦之情的事情,在今天看来是多么得荒唐与反人性,可是在那个时代这一切都是名正言顺的,没有人会想到不妥,或是不应该。因此,夫妻反目,父子如仇人的怪像并不少见。人的狂热一旦被鼓动得走火入魔,那真是可以是非不分,亲情不再了。因此,影片中陆焉识的女儿丹丹的举动也就不足为奇了。她为了自己能够进步,不惜将冒着极大危险跑回来的父亲拒之门外,又说死不让母亲去见她的丈夫,并且还把他们要会面的时间和地点报告给了来抓捕陆焉时的人。

火车站天桥上的那场戏直击人们的心灵,在民兵的追捕下,两个人撕心裂肺地隔空呼喊着,一个高喊:婉瑜!另一个拼命地喊着:焉识,快跑!一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另一个挎着一床被子,手里抱着一包馒头,向着丈夫死命地跑去,一心要把她精心准备的东西交到丈夫手上。他们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就是想互看对方一眼,互道一句珍重。可是他们的这点要求,也是被视为大逆不道的。民兵横阻在他们两人之间,就是不让他们相见,也不让她把东西递给丈夫。陆焉识被几个彪形大汉压倒在地,又像是被批斗的牛鬼蛇神,尊严扫地地被架着离开现场。做妻子的被民兵凶悍地推搡倒地,血迹从发际线流了下来。她为丈夫带来的馒头也滚落了一地。

编导一点都没有夸张,这就是那个年代里的正常一幕。当时的人也许不会有什么不正常的感觉,可是今天的人再看这一幕就不会坦然面对了。在那个年代,革命的敌人即使是肉体还在,他们的灵魂与尊严,包括他们家属的一切尊严早就不复存在了。人一旦疯狂起来,真是连野兽都不如。野兽只是在它遇到你的时候给你带来危险,它看不见你的时候你是安全的。可是人却不同,他定义要专政你,你是无处藏身,无处躲避的。他的残酷能叫你生不如死,也能叫你的家人、家属深受其害,无法享有正常的生活。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当全民都为曾经的付出的代价而认真反思的时候,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是可以从沉重的负担重走出,开始新的里程的时候了。电影《归来》的社会意义便是如此,它从艺术上开启了全民正视那段历史的时刻。反右和文革距今已有五六十年的时间了,当历史被拉开了一定的距离时,就会是审视它的最佳时机了。相信会有更多的文艺作品在《归来》后接踵而至,在这个话题上继续发挥作用,从而让这段历史真正成为一份资产,即使是那么得不堪,也有可供警惕与借鉴之处。

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只有三个,故事细节比较翔实,所以演来很有真实感,也很有艺术感染力。比如陆焉识平反回来后,为了医治妻子的病,想方设法地开启妻子的心智,以便她能够恢复记忆。这期间他当了专门给妻子念信的人,也假扮过钢琴的调音师,到了后来又成了专门送她去火车站迎接陆焉识的人。这其中的每一个情节都是感人至深的。

丈夫给分离了
20年的妻子,一封封地念着他在劳改农场里写在捡来的纸上的,那些不可能寄出来的信,听信的妻子沉浸在对丈夫的思念之中,可是竟不知道眼前这个念信的人,就是自己朝思夜想的丈夫。这些个桥段残酷之极,让人抓狂。观众为冯婉瑜心急如焚,恨不能在她的面前大喝一声,在你面前的这个人就是陆焉识!

其实在三个人物中,妻子冯婉瑜是最有个性,也是最坚强,最正面的一位。表面上看是丈夫受尽了苦,因为他去劳改了。实际上是妻子的苦比丈夫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孩子才三岁,家庭就破碎了。一个年轻女人,独立抚养一个年幼的孩子,还要面对政治上的歧视与压力,她所面临的困苦不用想也知道会有多么艰难。雪上加霜的是,革委会里又有一个姓方的人的对冯婉瑜的伤害就更是难以言表。所以,冯婉瑜还能够活着就是一个奇迹,她没有在真正意义上的疯掉,只是患上了一种叫做心因性的失忆症,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当陆焉识于三年前偷着跑回来时,冯婉瑜表现得可圈可点。面对工宣队长的高压,她只是勉强地敷衍了事。对于从劳改农场专程跟踪而来的那两个穿狗皮大衣,戴狗皮帽子的人,冯婉瑜不仅不惧怕,反而问他们陆焉时为什么要逃跑,你们把他怎样了!当丈夫来到了家门外,她为了女儿的前程,咬牙没有把陆焉识接到屋子里,可是她却准备好了第二天早上要去见他。对于女儿的指责:你为什么不替我想想?她厉声答道:从小到大都为你想,这件事要为你爸爸想。

后来她得了病了,但是正如她女儿向陆焉时哭诉得那样:她现在什么都记不住了,就是能记住我的不好。是的,在对待陆焉识的态度上,就是她鉴别敌友的试金石,即使那个人是她的女儿,她也会当着她的面斩钉截铁地说:你以前做的那些事,我不会原谅你。并且紧接着又补充上一句不容分辩的宣告:我不原谅你。这就是冯婉瑜,她是一个弱女子,却有令人敬畏的风骨。

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本来有几次就在她要恢复记忆的关键时刻,却功亏一篑了。原因是什么,就是那个方师傅对她的伤害太大了。陆焉识只要稍微对她有一点亲热,她马上就想到方师傅。一定是那个衣冠禽兽的人欺骗了他,说陆焉识被枪毙了,也一定是因为这样的骗局,那个姓方的人才会一次次得手。在陆焉识的追问下,女儿丹丹才不得不说:那时我还小,记得有一次他用勺子打我妈。所以每每在关键之时,冯婉瑜就把陆焉识当作了方师傅,并且口中不停地说:你不可以再这样了,焉识没有被枪毙。这真是一个莫大的悲剧,令人无法不对冯婉瑜给予深深的同情。

巩俐扮演的冯婉瑜很逼真,不施粉黛的面孔上写满了沧桑,那都是屈辱与苦难。她用那漠然的表情,呆滞的眼神,准确地塑造了这个人物,也道出了人物内心的独白。她太苦了,也太累了。这是一个从里到外都被严重伤害了的女人。好容易守得云开日出,一家人团聚了,但是她却无法消受这个用
20年岁月换回来的福气。她还活着,只是活在以前的记忆里了。她不仅是生病了,智力也严重的退化了。

在写第四个接人的牌子时,陆焉识的焉字,她就忘记该怎么写了。女儿给他跳了一段琼花要革命的舞蹈,舞毕,她竟不知道女儿演的是谁?她坐在凳子上,张着嘴,一幅弱智的举止。让女儿心凉,也让陆焉识欲哭无泪。一个好端端的女子,市里光明中学的冯老师被摧残的,终于失去了最基本的健康,未老先衰了。

影片的结尾处出现了一行字幕:很多年过去了。紧接着的画面是,这一天又是一个
5号的日子,大雪纷飞的清晨,陆焉识踏着厚厚的积雪,用三轮车载着冯婉瑜由家里去火车站。到了那里,冯婉瑜坐在三轮车上,呆呆地望向众乘客鱼贯走出出站口,陆焉识手扶着接人的牌子站在冯婉瑜的旁边,牌子上的三个大字是:陆焉识。下车的人都走光了,铁路工作人员把出站口的大铁门关上了。随着咣当的一声响,镜头从铁门的栏杆里拉近了冯婉瑜与陆焉识的画面,最终定格在那里。

不知道编导的这个最后的镜头要说明什么?看上去他们是被禁锢在铁栏杆里,可是他们已经走出了人生的磨难,他们应该是来到了铁栏杆外了,除了疾病与衰老,再不会有什么人为的因素能够禁锢他们了。难道编导是要说明他们与过去终于了断了吗?这有点儿牵强,文革已经结束十几年了,由于文革而来的政治迫害也早就没有了,那么这个镜头的寓意何在呢?总之,这个镜头确实有点儿无厘头,令人费解。

不过,如果要给这部影片一个公正的评价的话,仍然还可以说这是一部有关反右和文革题材的好影片。影片以小见大,通过一个家庭,三个人的命运,形象地呈现了那些政治斗争给中国普通知识分子,以及他们的家庭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对于我们众人来说,是再认识那些历史的一个极为生动的艺术浓缩。

可是遗憾的是,这部影片的开头部分还好,而之后的故事却没有跟上开头的那种充实与丰富,而变得单薄与单调了许多,并且还不断地重复着同样的桥段。尤其是到了最后,故事的落脚点还在女主人公每个月的
5号要去火车站接陆焉识上,这个安排就显得既没有新意,也没有了力度。令一个好故事,一部好影片变得虎头蛇尾,在艺术的张力上最终没有上得去。

实际上那十几年的时间,正是中国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的时期,在那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中,陆焉识的一家不可能置身度外,在他们的家里必然会有所反映。可惜的是,电影里一点这样的蛛丝马迹都没有。观众不难想象得出,陆焉识在事业上怎么也会有点儿成就吧,他的生活条件一定也会获得相当的改观吧。还有他们的女儿丹丹,也是
30好几岁了,应该结婚生子了吧,他们的小外孙或是小外孙女一定很可爱了,即便是冯婉瑜还没有等来陆焉识,但是一家人还是可以心情舒畅,其乐融融的吧。

而且,如果陆焉识在事业上重新如鱼得水之后,还要精心照顾病中的妻子,这才能凸显陆焉识的人格与品质。同时也会加重剧情的内涵与丰富度,使这部影片的以小见大,不仅仅是停留在他们遭受的迫害上,也体现在他们获得政治上的新生之后的人生状态。遗憾的是所有这些该有的细节或是剧情,影片里都没有。编导把故事就限定在冯婉瑜不认识眼前的丈夫,却又坚持着去火车站去接那个记忆中的丈夫这个戏剧冲突之中。如此这般地满足于一个单一的桥段,并且不断地使用,自然会使这部影片从剧本开始就已经是先天不足了。

显然,编导或许是为了最大悲剧化,或者也是为了表达冯婉瑜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所以就死死地抓住了冯婉瑜去火车站接陆焉识这么个桥段不放手,这不能不说是编导过渡消费了这个素材。一直在反复地出同一张牌的结果,这张牌就变成了一张彻头彻尾的煽情牌。而且,最严重的是,这样的处置使故事的演变与后来社会的变化严重脱节,让故事滞留在一个静止不变的小格局里。既反常,又不近情理。

本来,陆焉识平反前,他的妻子与女儿是社会上的边缘人,那是因为政治的缘故。可是他平反后,他们一家人还是与社会无关的边缘人,那就不是政治的原因,也不是他们的不是,而是编导的过错了。编导武断地剥夺了他们一家人在新环境下,重新开始新生活的权利与机会,让这一家人还是生活在愁云惨雾之中,继续被过去的阴影所笼罩。这一点,是这部片子的最大败笔,也是这部影片的立意无法升华的重要原因。


所以这部片子只是拍出了半部的精彩,看上去还不错,但绝不是一流的,更不是经典之作。看看前苏联电影《合法夫妻》,再看看前苏联解体后的新俄罗斯时期的电影《烈日灼人》,就会知道差距有多大。张艺谋在历尽沧桑之后的发轫之作,终究还是没有脱离他的局限。其实,观众也不必苛求,张导毕竟不是大师级的导演,看上去他与大师之间的距离只有一步之遥,实际上却是渐行渐远了。江山代有才人出,中国电影的前景还是要指望那些真正天赋才华的大家。

影片的音乐出自著名音乐人陈其钢之手,他的音乐纯净入心,自有它的独到之处。可是如果你熟知,同样是他的作品的《山楂树之恋》的电影音乐,你就不难发现,《归来》的音乐风格并没有突破,近乎于是同一个模式,同样的音乐语汇。如果没有《山楂树之恋》在前,这部《归来》的音乐应该来说是很好了。可是毕竟《山楂树之恋》的电影音乐太出色了,沿用它的风格的《归来》就难以让人受用了。这不仅是片子的遗憾,也是音乐人的遗憾。超越自己的确不容易,但也绝不应该把不同的两部作品主题音乐,弄成一对孪生兄弟吧,即便它们的故事背景都是文革,可是故事的性质却是大相径庭的。


值得称道的是,影片的配角都是一些观众熟知并有好感的大牌影视明星,有他们助阵,让剧情更有生气,也更好看。例如,闫妮扮演的街道李主任有点儿特色,不过在那个年代能有那种通情达理的一个掌权者,也是有点儿让人难以置信的。刘佩琦演活了劳改农场的刘同志,在那个年代那种人比比皆是,一个比一个左。那是一个左比右好,宁左勿右的时代,那些人说话就是那种居高临下的口吻,脸上挂着的就是那种一脸的阶级斗争的样子。这个人物的出现,让那段不正常的历史一下子回到了人们的视线里。还有陈小艺的沧桑与无奈,丁嘉丽的愤恨与撒泼,都让人过目难忘,那些角色的镜头虽然都是稍纵即逝的,但却都打上了强烈的时代印记。

在三个主要人物中,除了冯婉瑜,女儿丹丹这个角色刻画得非常成功也很完整。她的思想变化也是一步步,一层层地递进的。她开始不认父亲,到后来能够向父亲坦诚是因为她的不好,才让父母有那么大的不幸。再到后来她开导父亲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你想那么多办法,不就是为了接近她,照顾她吗?其它的事还重要吗?这个时候是她的的睿智,使陆焉识一下子顿悟,从而能够坚持自己,继续充当念信人的角色。同时也说明丹丹成熟了,从一个只为自己打算,不管父母的感受的一个自私的孩子,成为一个懂道理,能够体谅与同情父母的大人了。这位叫张慧雯的年轻演员也演得非常好,淡定又有爆发力,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后起之秀。

陆焉识这个人物受限于剧本的束缚,在影片中只能表现出他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人格上的亮点,因此这个人物怎么看都怎么是一个大配角。本来他平反后,以他的才华应该有一番大作为,可是影片中在这一点上全无一点涉猎,看似集中了主题,实则是弱化了主题。总是翻来复去地在冯婉瑜的失忆上作文章,该有的主题延伸与扩展也都没有了,反过来也使这部影片的布局大不起来,有点陷在作茧自缚的困境里了。要不是影片的时间还不算太长,演员就是演得再好,也会让人有疲劳之感的。

《归来》立足于中国影坛了。它里面的人物也成了有代表性的生活中的人物,而被人们津津乐道了。陆焉识,冯婉瑜,还有丹丹,他们一家三口终于苦尽甘来,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们是不会再愿意提起反右,还有文革这些事情的。有关这些记忆在他们的心里消失得越快越好,如果什么都不记得才好。因为那些年月没有给他们带来什么好事,他们何必要记住那些伤心的日子呢!时间是最好的健忘剂,能够忘掉那些大不幸才能够把眼光投向前方,在生活与生命中重新获得愉快与幸福。

但是,忘记了决不等于说那段历史就是正确的。凡是当过右派的人和他们的家属,都绝不会说反右是大好事。凡是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他们的家被抄过的人,他们的自己或亲属被批斗过的人,也绝不会说文化大革命好。时至今日,还有人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说文化大革命好,这样的人一定是他自己或是他的祖上是文化大革命的既得利益者。要不就是一些人的别有用意,另有企图。但愿这两类人都是痴人说梦而已,他们的目的都不会得逞。

中国不能再折腾了。即使是状况多多,改革的步伐不尽人意,也比天翻地覆的革命好。这一点不需要讲什么大道理,看看陆焉识,冯婉瑜,还有丹丹,就明白了。他们可不是少数,而且站在他们一边,有理性,又有良知的中国人更不是少数,所以他们的悲惨遭遇不应该,也一定不能再出现在后来人的身上。那些脸上写满了屈辱与苦难的中国女人,就到冯婉瑜为止,以后也决不会再有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1)
评论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山韭菜' 的评论 :

多谢韭菜!周末愉快,同问候。。。



山韭菜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问候点缀,周末愉快!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玄米' 的评论 :

好。好久未见了,问好。。。



玄米 回复 悄悄话 等看了电影后再看你的影评。
金丝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点缀' 的评论 :
多谢!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金丝雀' 的评论 :

多谢金丝雀的询问!可能是与我多写评论有一定的关系。平时看访谈节目时,我会比较注意主持人的风格与水准,做为一个认真倾听的听众或者是观众来说,我最不能容忍的是主持人一个人在那里喋喋不休的自说自话。主持人再有水平,观众或者听众要听的是被访问人怎样说,说什么,而不是主持人在说什么。也就是说观众感兴趣的是访问对象,而不是那个主持人。因为做为一个主持人个体来讲,不会千变万化,而被访问者却是不断更新变换的,所以访谈节目的引人之处便是不断通过哪怕是同一个主持人,也能每次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风景。

在国内众多节目主持人当中,我个人觉得陈鲁豫在这方面表现得最好。她的话很少,也决不是照本宣科的那种生搬硬套地提问或强行引导,而是在抛出一个问题后,就能够很安静地听着被访问者的叙述,尽量不打断他的话。她如果发问,话都很短,也很简单,不会给被访问者造成什么压力,相反还会鼓励被访问人把意思表达得更清楚。

因此可以说,一个好的主持人很有点儿像相声里那个捧哏的角色。话不多,但是没有这个人,逗哏的那个人也就无从表演了。

杨澜正好与陈鲁豫相反,杨澜的主持总让我感觉到她的企图心太重,她的意念太强烈,她的脚本意识太刻板,她的主持人地位太突出,让人不放松,也不太舒服,当然这个人不仅是指的被访问者,也包括听众或观众。杨澜早期的访谈有许多是专门访问国际政要和各界精英的,这种访问自然会采取比较正式的模式。但是后来她也在国内很多卫视也有综艺性质的访谈节目。我所用来比较的,正是她在这些综艺节目中做访谈主持人时的表现。当然,我对杨澜并没有什么成见,对于她的学识和水准我都很敬佩。但是在做综艺性质的访谈节目主持人上,同陈鲁豫比,她还是有差距的。当然,再说一遍,这仅仅是我的一己之见。根据你的建议,做一个交流而已。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古埙1223' 的评论 :

多谢古埙。。。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简宁宁' 的评论 :

多谢宁宁的继续反馈!尊重你对巩和张的推崇。杨澜的特点还是你归纳得对,她是有那么点儿故作深沉。。。



古埙1223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点缀' 的评论 :

好吧,客随主便,点缀让我看一下我就去看一下,不偷懒,保证完成任务!

问好每位网友。
古埙1223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tournier' 的评论 :

Meg,很惊喜在这儿看到你,鸡冻鸡冻一下。

自从丽雅暂时“闭关”以来,在文学城有点四处流浪的感觉,好在点缀家门打开宾客盈门,还有电影可看,应该还有粽子可吃吧,哈哈。
金丝雀 回复 悄悄话 第一次有人比较杨澜和鲁豫,觉得很新奇,只觉得杨澜的访谈对象是国际人物,而鲁豫侧重国内百姓。
对于他们的水平,还请教点缀多说两句。
简宁宁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点缀' 的评论 :

我得替我的偶像说句公道话了 :)。 我看过很多巩俐的访谈,她对电影和艺术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独特的,在一个专业里作的如此成功,绝不是偶然的。只是她不像杨澜那样故作深沉而已。张艺谋也是很有深度的一个人,他更多地被自己的个性所限制。他早期的作品是非常精彩的。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笑薇.' 的评论 :

是,他们的判断标准严重有误。。。对于张和巩来说,要求不能高了,可是杨澜就有点令人失望了。如果是陈鲁豫就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对于访谈节目的主持人而言,陈是一流的。。。


笑薇. 回复 悄悄话 再加一点,女儿的转变过于唐突。小演员的优秀表演也未能弥补。还有,巩俐和张的interview,包括主持人杨澜,都把电影的成功定在观众是否哭泣,在他们眼里,观众哭了电影就成功了。以此为定位,电影一定失败。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tournier' 的评论 :

多谢Meg.!你说得对,就差那么一口气,就深入不下去了。所以《归来》本来可以成为一部传世之作,却因为这个致命的短处,就功亏一篑了。客观地看,张导只有诠释一部短篇小说的能力,大了,如果是一部长篇,他的能力就捉襟见肘了,而且也会弄巧成拙,事与愿违。。。把他放到一个大师的高度上来要求他,那真是难为了他,他就是一个凡夫俗子了。不过跟大多数人又不一样,他的胆子也太大了,在家家都是一个孩子的国策下,他竟然可以我行我素,一鸣惊人。。。不知道他的这种反潮流精神,是对他的电影创作是好呢,还是不好?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swj2000' 的评论 :

多谢2000!所言不虚,这些影片里该有的情节却都没有,太遗憾了。。。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古埙1223' 的评论 :

古埙好!好久未见了。你的感觉很敏锐,张导对黄土地以外的故事还是驾驭不了啊。。。不过这部电影还是可以看看的,就当一部纪录片看吧,至少演员还是演得不错的。。。


tournier 回复 悄悄话 忘了向楼下古埙问好:)许久没见,可好?
tournier 回复 悄悄话 问好点缀君!又是洋洋洒洒一大篇,谢谢分享。

我看这部电影时并没有抱太多的希望,所以看下来反倒觉得还不错。虽然不够完美,但能感到张艺谋是尽力而为之,并没有觉得影片有什么花哨之处。两位主演都演得相当不错,尤其是陈道明,我觉得他与角色更贴近些。

你的这篇影评涉及到了方方面面,真不容易。张艺谋是有他的局限,他的影片老会给人一种力度不够的感觉,我喜欢说:就差一口气,无法再深下去那最关键的一点点。

看过法国电影《长别离》,影片中对那种相见但无法相认绝望之情的表述还是胜过了张导。就像你说的这部影片的张力还不够。《长别离》的剧本极为出色。我当时读的是和《广岛之恋》合编在一起的,害我为之痴狂,印象难以磨灭。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文字功力真是了不得,翻译也是超一流。张的这部电影还是让我想起了它,不管怎样,看得是泪水涟涟。不知外祖父会怎样评价这部电影,可能会触景生情吧。当年的他也是被”流放“,只不过当地的老乡极为纯朴善良,处处给予了他关心和照顾,比影片中的陆焉识要幸运得多。

往事不堪回首,但也还是要面对。无论如何,张艺谋的这部影片又提醒了大家那似乎已经沉睡了的岁月,让人们再次审视这段历史。

再谢点缀君佳作分享!
swj2000 回复 悄悄话 评价得很全面、深入。右派的确后来平反、落实政策后待遇有所改善。我舅舅是右派,发配边远地区20年,回来后,分到原单位继续当工程师,还分了套不错的房子,后来还提了高工。我看完电影后也觉得电影还不错,但编剧应该把剧本写得更饱满、更丰富。
古埙1223 回复 悄悄话 问好点缀。

不知道是该庆幸还是遗憾(还没看过电影),就因为之前先读过小说【陆犯焉识】,严歌苓一贯的叙事风格,诚挚朴实,印象深刻。张艺谋在对以江南文化题材为背景的艺术创作中,总会不经意地夹杂着那么一丝丝黄土地的元素,驾驭功力差着一点点。我想我还是不看吧。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蔡田田' 的评论 :

多谢参与!赞“反思才能让人清醒!”还有,“我们苦难的日子总不能靠一次次的忘却去承重。”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简宁宁' 的评论 :

多谢宁宁!关于张艺谋,不是他的理解力下降了,而是他从来就不具有什么过人的本领。他之所以出名早,也是因为那个时候,“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罢了。后来当人才都起来的时候,特别是当李安一鸣惊人之后,他就不再有机会独占鳌头了,而且也越来越表现得平庸无能了。他就是一个摄影师的水平吧。他当导演还是不够格的。就是在国内,现在很多导演的水平都在他之上。

关于陈道明,你说得对。虽然角色的余地很有限,但是他表演得还真是难掩光芒。事实上,这部电影要不是三个主演,再加上所有的配角都很好,就不会有现在的效果。演员为影片加分不少。。。

蔡田田 回复 悄悄话 "但是,忘记了决不等于说那段历史就是正确的。"----说的好,反思才能让人清醒。我们苦难的日子总不能靠一次次的忘却去承重。

简宁宁 回复 悄悄话 点缀这一篇写的真好!你的文章也帮助我进一步理解了巩俐的表演。我看第一遍的时候还想,冯婉喻只是失忆,怎么让巩俐给演成弱智了呢。不过我觉得即使陆焉识是个大配角,陈道明的光芒还是无法掩盖。

我对这部电影的感觉和你一样。是个好片子,但是太单薄了。没有百看不厌的感觉。不管表达什么主题,反思也好,忘却也好,忠贞也好,故事都要丰厚一些才好看。现在这部电影是单色调的。这大概不是会不会讲故事的问题,而是张导演愿意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的问题,他近年的几部文艺片,父亲母亲,山楂树,归来,都是单色调的完美世界。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能力下降了??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双城故事' 的评论 :

多谢交流!赞你的幽默,辛辣之极!原来“张导真是'偏心眼'到家了。”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笑薇.' 的评论 :

多谢笑薇!赞一语中的:一个有如此重大历史背景的故事,却未能更好地把个人经历融合在其中。。。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浮华过去' 的评论 :

多谢反馈!赞浮华过去。。。



双城故事 回复 悄悄话 电影和小说都看了,感觉小说更有意思,人物刻画也更丰满,电影实在是差强人意,挺平庸的。不过,巩俐的演技实在是没的说,把冯婉喻这个人物的精髓刻画的淋漓尽致。感觉这几乎是一部只有女主角的电影,只是委屈了道哥,那么有意思的一个人物在电影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诠释,只能给巩俐当“大绿叶”。张导真是“偏心眼”到家了。
笑薇. 回复 悄悄话 还在想怎么点缀没有评论归来,原来在这里。三个主要演员演得非常之好,他们的表演出乎我的预料,是他们的表演顶峰。女儿的表演也异常优秀。可是这些都无法弥补电影本身的缺憾。张导实在缺乏讲故事的能力。一个有如此重大历史事件背景的故事却未能更好的把个人经历与社会背景融合在一起实在遗憾。不得奖毫不意外,却是张阴谋的风格。跳出自己的认识有多么的困难,张导尝试不同讲故事的机会不知还有多少。
浮华过去 回复 悄悄话 非常有深度,写得好。老谋子离大师曾经一线之遥,却终于渐行渐远了,,,,,
[1]
[2]
[尾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