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缀

定格瞬间 记录心情
个人资料
点缀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艺术距离真实越来越远——看《智取威虎山》

(2015-01-12 14:28:04) 下一个







艺术距离真实越来越远
——看《智取威虎山》


徐克的电影《智取威虎山》引来了一阵巨大的轰动,这是始料不及的。一部红色经典被翻拍成一部徐氏风格的现代武侠片,不仅没有引起吐槽,反而赢得了相当不错的口碑,一时间人们扶老携幼,争先恐后地走进影院,为的是共襄盛举,一睹为快。这部影片所得到的其反响之热烈,其好评之众多,着实让业界内外吓了一大跳。公映两周,票房就突破了七个亿,成为历年来贺岁片中风头最劲者。

为什么一部看似是“恶搞”的影片,竟然如此受欢迎?这应该是人们的一种好奇心理在起作用。毕竟《林海雪原》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一部家喻户晓的小说。后来又改编成同名故事片电影,由张勇手与王润身主演,是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好影片。里面的人物少剑波,杨子荣也成为尽人皆知的英雄,特别是杨子荣以过人的胆识,只身闯入威虎山,与坐山雕以及他手下的八大金刚斗智斗勇的场面,更是让人们津津乐道,赞叹不已。

到了文革时期,这个故事竟然被移植成京剧,变成一部京剧现代戏,这就是由上海京剧院演出的,著名的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后来又把该剧拍成电影,由《早春二月》的导演谢铁骊执导,著名京剧艺术家童祥苓扮演杨子荣。里面的许多唱段,比如“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等,大气磅礴,荡气回肠。深受观众喜爱,并广为传唱。这些个唱段当仁不让地成为,那个年代百姓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其影响力可谓不小,其持续时间也是以近十年计了。

这些辉煌毕竟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了,所以当有人再次把这个故事搬上大银幕时,人们就会十分好奇,而且他们也不能没有疑惑,那就是一个在过去已经被诠释得淋漓尽致的故事,还有被翻拍成新电影的价值吗?如果真被翻拍出来又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这些个问号是对这个故事不陌生的人必然要有的。这也正是这部影片能够吸引很多人的原因所在。同时,年轻的一代人,他们也会慕名而来,一是受到了他们父辈的影响,二是他们自己也对这部影片有兴趣,因为那个片名本身就够酷够炫了,他们怎么会不愿意一探究竟呢!

结果是,的确好看,非常得引人入胜。奇妙的三D效果,夸张的喜剧噱头,神奇的故事桥段,激烈的战斗场面,均让人大开眼界。原来红色经典还可以这样来呈现,英雄人物还能够这样来演绎。这种与时俱进的诠释手法,不仅满足了观众的视觉感受,也让他们心情放松地见证了正义必胜的一个过程。由于是一个现成的故事,很少人不会事先不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尾是怎样的,所以这部片子虽然惊险无比,却让人看起来一点都不累,也不提心吊胆。完全就是一种消遣,是感官上的一种赏心悦目地享受。

因此,这部影片大受欢迎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不过,除了那些夺人眼球的表现手段,那些光怪陆离的戏剧情节而外,该片在故事的内在与人物的刻画上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或提升,相反无论是同小说原作,还是故事影片,哪怕是京剧样本戏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说到底它也就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商业片,追求的就是一种外在的与众不同,博得的就是一个热热闹闹,兼具的就是好莱坞动作大片的克隆山寨,没有什么真实性可讲,更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可言,并不是一种严肃稳重的艺术创作。

尽管观众看完了会大呼过瘾,不过也就不会再有什么了,而且也很快就遗忘了。可以想见,如果这个故事不是嫁接在一部深厚的文学原作上,这部电影决不会让人看得懂。其实这部影片是编导对原作成果的一种利用与消费,充其量就是为原作增添了一个搞笑版本而已,但是却坐收渔人之利。这样随意修改原作,在当前已经被一些人屡试不爽,尝到了不少的甜头,并且变得越来越肆无忌惮了。今天有人可以加工《林海雪原》,明天就会有人用《红楼梦》做文章了。如果这样下去,所谓的艺术创作不就成了拆房队,专以暴力手段践踏所有的经典之作了!这个趋势要是不被阻止,其后果不堪设想。

还是以这部电影为例,如此这般的华丽编排,既模糊了故事的时代背景与特点,也严重地误导了观众,特别是那些年轻的,以及未来的观众。他们一定会以为当时的情形就是这个样子,少剑波率领的解放军小分队就像是一支无所不能的神奇特工队伍,他们手持现代武器,像超人一样地神勇无比。座山雕俨然也成了一个可以同解放军一较高下的大人物,他的手下兵多将广,乌泱泱地一片一片。他的威虎山上不仅有个庞大的军火库,居然还有飞机,大炮和坦克,就差没有海军了。离谱得已经到了匪夷所思,令人啼笑皆非的程度了。

最后那场杨子荣追杀座山雕的戏,就是一个明证,简直是让人无法不嗤之以鼻。这种随心所欲地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原作上的做法,是相当不妥当的,自然也是对原作的一种极不尊重的行为。并且也只能令这部影片的可信度大打折扣,使艺术与真实的距离也越来越远。那么,这就会让人想到问题的另一面,一部并没有好到哪里去的电影,却众口一词都说好,不仅观众说好,媒体也说好,这就不简单了。这如果不是国人的欣赏水平在这个动荡的岁末年初之时,发生了一次集体性的滑坡,就不会再有令人信服的解释了。

人们或许是厌烦了一成不变的模式,而希望看到用不同的手法来表现的同一个作品。不过毫无疑问的是,此刻的观众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简单,更渴求惊奇,更不拒绝快乐。因而哪怕是恶作剧,他们也不排斥。他们甚至觉得故事是不是真实,是不是合理,是不是忠于原作,是不是有可信性,都并不重要了。只要离奇就好,只要刺激就好,只要好看就好。至于艺术距离真实是不是越来越远了,他们就不会感兴趣,也不会去计较了!不用说,这些个症候并不是什么好现象,是一个社会存在的共同悲哀。

极目四望,如今之时,不仅仅是艺术家太胆大妄为了,观众与媒体也跟以前大不一样了。这便是新《智取威虎山》所带来的震撼与思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8)
评论
沈成涵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点缀' 的评论 :
其实我并不喜欢看这部片子,但是作为有益的尝试还是要允许别人按照自己的思路创作的。动不动就扣帽子,说别人没资格、不可能什么的都是极左的文革余孽。
现在正在播放的《老农民》才是我爱看的,《老农民》充分的、活生生的展示了毛时代荒谬的众生相:被农民推上神坛的毛依然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民们,吃不饱、穿不暖。不允许农民富裕,毛左干部们就可以永远脱产下去、从而不劳而获。而老毛则可以用越穷越革命的思想指导中国的“革命方向”,让自己永远独裁下去。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沈成涵' 的评论 :

你喜欢就好。。。



沈成涵 回复 悄悄话 无论怎样,作为一次有益的尝试,新作总比旧作一味的“高大全”、“远小暗”强多了!
沈成涵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点缀' 的评论 :
事实胜于雄辩,煞不煞风景观众用票房说了算!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沈成涵' 的评论 :

前面的网友(eRandom)说得很传神:是一次非常煞风景的改编。



沈成涵 回复 悄悄话 改编来源于极左,高于极左的有益尝试。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ihuama' 的评论 :

不错,是个好妈妈。。。用心了。。。



lihuama 回复 悄悄话 小观众的反映:

http://bbs.wenxuecity.com/znjy/2735914.html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zhz' 的评论 :

所言极是。老版电影中杨子荣上山没有打虎这个情节。多谢提醒!我做了订正。。。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zhz' 的评论 :

这两处修正,说明编导是动了脑筋的。也是你看得仔细。。。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笔利于剑' 的评论 :

对,是点题之句。。。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zhz' 的评论 :

你说你一点不惊讶,其原因很有说服力。



czhz 回复 悄悄话 不过,徐克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他改正了小说原著和老电影中的两处硬伤。一是送情报。原著和老版电影中是让交通员到自己从未涉足过的一大片森林中寻找一棵有三道杠记号的树,再顺着找一棵树叉上石头的树。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徐克将之改为交通员和杨子荣一起上山,约好去情报的地点。这就合理多了。还有一处就是徐克将杨子荣的出发地改为夹皮沟,与小分队一样。而原著与老版电影,杨子荣出发地离小分队最后驻扎地夹皮沟有140多里,使最后追捕老道那个情节根本不可能完成。
笔利于剑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点缀' 的评论 : 真实或欺骗也是与个人立场有关的 - 屁股决定脑袋。最后那句才是点题:极目四望,如今之时,不仅仅是艺术家太胆大妄为了,观众与媒体也跟以前大不一样了。这便是新《智取威虎山》所带来的震撼与思考。
czhz 回复 悄悄话 徐克的电影《智取威虎山》引来了一阵巨大的轰动,这是始料不及的。(其实我一点不惊讶。一个推崇“泰囧” 那种电影的国度,追捧徐克智取威虎山,那是再正常不过了。)
czhz 回复 悄悄话 后来又改编成同名故事片电影,由张勇手与王润身主演,是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好影片。里面的人物少剑波,杨子荣也成为尽人皆知的英雄,特别是杨子荣打虎上山,(较一下真,老的故事片里,杨子荣并没有打虎。为慎重,我特地又将原片的相关段落看了一遍,肯定没有打虎。)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唐雪鸿' 的评论 :

我们的关注点不一样。可以了,点到为止吧。



唐雪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点缀' 的评论 : 大陆过去反映战争时期的作品,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因此我们要有勇气面对我们被灌输的真实其实都是虚幻。连抗日战争是国民党的功劳,大陆现在还是模棱两可不敢承认。其实,我们被从小灌输的红色经典,有多少真实性? 我们都是受骗的观众,几代人都是在编造的党史中陶醉。

其实看看港台导演的电影,里面对人性的关注才是最真实的。 而那些在政治挂率,讲党性不要人性的社会长大的导演和观众,对电影的追求和感受缺少了对基本人性的关注。而反映人性的情感才是艺术作品的本质,而不是所谓的政治意义和所谓的思想性。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xiaomiao' 的评论 :

难得啊,赞你的认真!



xiaomiao 回复 悄悄话 我看完了徐克的“威虎山”,又把京剧的“智取威虎山”找出来看了。结论:我仍然更喜欢京剧的“智取威虎山”。
徐克爱咋拍就咋拍吧,也许现在二十郎当的人爱看,那就由他们去吧。谁拍得好,谁拍得更忠实于原著,我们自己心里有数。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easycity' 的评论 :

口味当然是因人而异的,重要的是真实。没有人愿意被欺骗。



easycity 回复 悄悄话 电影是大众媒体,一部电影要有成千上万的人愿意掏钱去看,也要有编导演等一干艺术家来实现。观众口味千差万别,艺术家的水平和风格也有很大差别,所以电影也是千差万别。严格地来说,对任何一个人,完全合适的电影数目应该很少。所以不要抱怨什么电影不合自己口味,要珍惜自己喜欢的电影。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唐雪鸿' 的评论 :

本文强调的是真实性,不是所谓的政治性或思想性。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无名小绿草' 的评论 :

“其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经典,但它需在真实的基础上艺术地加工,绝不是低级趣味的篡改,如今是个弃美取丑的年代,艺术成了塞饱肚子的东西,绝非是个值得品味的珍馐。”

一语中的,精辟之极,赞!

唐雪鸿 回复 悄悄话 大陆华人总喜欢探讨作品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其实跟从小的政治教育或洗脑有关。一部作品,能够反映人性是最基本的,如果连基本人性都忽视了,谈什么思想性,再加上政治性都是舍本逐末。 比较港台和大陆导演和民众的区别,就是大陆的作品和民众欠缺的对人性的关注和尊重。 其实这个就是整体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反映。
无名小绿草 回复 悄悄话 感同身受,您说得太对了。。其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经典,但它需在真实的基础上艺术地加工,绝不是低级趣味的篡改,如今是个弃美取丑的年代,艺术成了塞饱肚子的东西,绝非值得品味的珍馐。。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voiceofme' 的评论 :

1946年的人和事,却像是发生在21世纪的今天。。。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小酒虫' 的评论 :

一言难尽。。。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acme' 的评论 :

谢谢推荐。。。



voiceofme 回复 悄悄话 Come on. It is just an entertainment movie. You don't want any movie you watched teaches a lesson to you, do you? If the book author has no objection, you just let others enjoy the movie and not be criticized by you.
小酒虫 回复 悄悄话 想想两年前国人对本山大叔如痴如狂,对徐克这种烂剧的赞赏,还有什么新鲜的呢。
acme 回复 悄悄话 可惜 崔健的 蓝色骨头 那么一部有深度的影片却票房惨败。YouTube 上有,值得推荐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eRandom' 的评论 :

煞风景这个词用得好,恰如其分。。。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ihuama' 的评论 :

是啊,肯定是华人更关注了。。。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懒风' 的评论 :

你这么一说,就更清楚了。。。



eRandom 回复 悄悄话 是一次非常煞风景的改编。
lihuama 回复 悄悄话 100多人的小厅,80%上座率。捧场的华人不少。
懒风 回复 悄悄话 徐克的风格就是这样的。例如他拍金庸武侠剧的题材也是如此,全都是借一个题材来给他充分发挥他自己的创作概念而已,拍出来的故事实际上几乎和原著没什么关系了。

喜欢看他片子的观众,其实都不在乎银幕上演的是否原著,而是追求徐克的那种极致的视觉效果。
[1]
[2]
[尾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