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东方时评10月29日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应该去问美国

(2004-10-30 04:36:50) 下一个
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10月29日星期五 时政节简版】 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应该去问美国 北京消息】 问: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北京接受境外媒体采访时,对两岸关系使用了“各方期待的和平统一的结果”的措词来形容美国的立场,中方是否认为这是美国政府的正式立场?如果是,中方又如何评价鲍威尔回国后将“和平统一”改成“和平解决”的做法?中美两国在讨论台湾问题时有没有对“和平解决”或是“和平统一”的措词进行过讨论?有没有就此达成共识?  答:关于如何解读鲍威尔国务卿在北京接受境外媒体采访时的表态,希望你向美方了解。在与中国领导人的会见和会谈中,鲍威尔国务卿就发展美中关系的立场表达得很清楚,媒体也做了大量报道,我在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鲍威尔国务卿对中国的访问是一次有意义的访问。通过访问,中美双方在推动两国关系发展方面又往前迈进了一步。在会谈和会见中,中方全面阐明了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妥善处理台湾问题是保证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关键。中方领导人也多次向美方表示,希望美方继续坚持其所承诺的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反对“独”的立场。不向“台独”势力发出任何错误信号,以实际行动推动中美关系向前发展。 路透社:北京没有炒作鲍威尔有关台湾讲话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大陆说台湾不是主权国家,在国际间引起很大回响,但北京对并此没有炒作。 根据路透社报导,鲍威尔在北京说台湾不是主权国家,但返美后不再重复这句话。在今天北京外交部的例行记者会上,外国记者询问北京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有何看法? 章启月说,如何解释这种立场,你应该去问美国。 章启月说,她认为鲍威尔大陆之行是非常有意义的访问。透过这样的访问,对促进双边关系发展又进了一步。 【时事点评】在连续两天的点评中,东方评论员已经就鲍威尔访华“有无成果”、“是否成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我们看来,鲍威尔的访问的整个过程表明,华盛顿让鲍威尔“带到北京来的东西”没有什么实质意义,总体而言,不过是玩弄的一套“娴熟的外交技巧”而已,本身不过是一个“外交摸底”的过程。请大家再次回顾一下昨天10月28日《东方环球时事解读》的相关内容。 章启月的回答是对鲍威尔访华成果的“不肯定” 我们注意到在外交部昨天下午的记者会上,面对记者追问中国对鲍威尔投出的一系列“对台独不利”的“重镑炸弹”有何看法时,发言人章启月显然不愿意给出中国的观点,而仅是以一句“希望你向美方了解”做答。在我们看来,这本身就是对鲍威尔访华成果的“不肯定”,不仅不想将“传说”中的“两岸和平统一”,也不想将鲍威尔公开“否定台湾是主权国家”作为鲍威尔访华的成果。 清楚地证实了我们对鲍威尔访华的“看法” 首席评论员则指出,发言人章启月的态度、应该说已经清楚地证实了我们对鲍威尔访华的“看法”。在时事评论员看来,“鲍威尔访华成功与否”这个“题目”到此已经有了答案,也就差不多结束了。就如我们所说的那样,从整个过程和结果来看,鲍威尔不过是“带着一张嘴巴”和“一对耳朵”来的,“并没有带着大脑”一块前来。 在我们看来,鲍威尔那“相对务实”的“大脑”显然决定不了“自己的嘴巴”,因此,东方评论员最关心的已经不是他“带来的嘴巴”说了些什么,而最在意他“带来的耳朵”到底听了些什么。 梁光烈访美国获军方最高规格欢迎 【华盛顿消息】正在华盛顿访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梁光烈周四受到美国军方最高规格的欢迎。梁光烈并且与白宫,美国国务院,美国国防部的高级官员分别举行了议题广泛的会谈。他这次访美是对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尔斯今年一月访华的回访。请看报导。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尔斯28号在五角大楼附近的迈尔堡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梁光烈举行了正式的欢迎仪式。 美军在欢迎仪式开始时放19响礼炮致意,在梁光烈与迈尔斯共同检阅仪仗队之后奏中美两国国歌。随后,梁光烈与迈尔斯相互介绍各自的随行人员。欢迎仪式结束后梁光烈到五角大楼访问,并与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举行了简短会谈。 有五角大楼官员表示,双方就中美两军交流,两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以及地区安全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梁光烈在访问五角大楼之前还到白宫会见了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赖斯,到美国国务院会见了美国国务卿鲍威尔。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鲍彻说,(鲍威尔)国务卿和梁总长回顾了国务卿最近访问北京时提到的一些问题,包括我们关于六方会谈进程的共同承诺。 鲍彻证实,双方的确又谈到台湾问题。鲍彻又表示,国务卿重申我们在两岸问题上的政策。他指出我们的立场没有改变。 有美国官员指出,有关台湾的主权问题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早有阐述,包括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因此,鲍威尔对于有关“台湾不是主权国家”的说法,在访华之后没有,也没有必要,再做任何解释。 梁光烈在美广晤军方高层 拉姆斯菲尔德和迈尔斯表示,近年来美中两军关系取得重要进展,这符合双方的利益。美方将与中方一道继续致力于推动两军关系的不断发展。抵达美国后,梁光烈访问了兰利、门罗堡、本宁堡和诺福克等美军事基地。 另据新华社北京消息:国防部长曹刚川上将圆满结束对法国、比利时、瑞士和巴西的正式友好访问,于二十九日回到北京。 【时事点评】 东方评论员认为,种种迹象表明,在经过近两个月的“讨价还价”、甚最后鲍威尔亲自跑到北京,北京和华盛顿之间在台湾问题上“仍然没有最后谈妥、定案”。 来自美国方面的两种说法 东方评论员注意到来自美国方面的两种说法,一个是美国国防组织公司情报研究和分析中心副主任毛文杰说了这么一段话,他说,“很明显,鲍威尔东亚之行没有什么重要的外交成果。”毛文杰幽默地用中文将之称为“没有大苹果”,并说,鲍威尔到中国是去“送信”。 另外,就是美国战略及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葛来仪认同这种说法。“鲍威尔的东亚之行只是到和美国有关的国家去解决朝鲜的核危机问题”,她认为,自从六月的六方会谈之后,美国和朝鲜因为一些摩擦而陷入僵局。鲍威尔是去寻找解决方案的。 中美对“鲍威尔的来、和梁光烈的去”都是极其重视的 在我们看来,鲍威尔东亚之行“没有什么大苹果”是肯定的,鲍威尔到北京是来“送信”我们也非常认可。只是鲍威尔在“送信”的过程中,还扮演收集“中国信息”的重要角色。 解放军总参谋长梁光烈的这次对美访问,虽然是早就安排好的,而且中美两国都是统一口径,确定他这次访美是对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尔斯今年一月访华的回访。 但是,首席评论员指出,从实际效应上看,梁光烈访美却是在“信使”鲍威尔“毫无成果”地离开中国之后的、一次非常必要、不可或缺的“回访”,由此可见,中美双方对“鲍威尔的来、和梁光烈的去”都是极其重视的。 鲍威尔从北京会带回来的什么话题? 在我们看来,梁光烈周四受到美国军方最高规格的欢迎当然是美国极其重视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华盛顿似乎是在“尽可能多”的安排“美国核心层”与梁光烈聊聊。会聊什么?当然是聊鲍威尔从北京带回来的话题。 东方评论员认为,能否逼陈水扁从“九二精神”中“自我解读”出“九二共识”的味道、美国是否放弃“对台军售”的决定、大陆对“台独”进行有限度的军事打击,中国是否同意宣布第四轮“六方会谈”举行的日期,北京如何阻止美军实施“5026”军事打击朝鲜的军事计划,都可能是鲍威尔从北京带回来的话题。 两个相伴相随的问题 首席评论员指出,要陈水扁从“九二精神”中“自我解读”出“九二共识”的味道、和是否宣布第四轮“六方会谈”举行的日期这两个问题是相伴相随的,在我们看来,美国战略及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葛来仪的观点显得“有些片面”,我们一向认为,北京自切尼、金正日前后分别在四月份访华之后,北京的一系列举动早已经将“台湾问题”是“朝核问题”绑在了一起,成了“不可分割的两部分”。 东方评论员认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之所以不愿意对鲍威尔的访华之中发表的“台湾不是主权国家”的言论给出评价,中国官方的权威媒体之所以没有对“两岸最终走向统一”的说法进行“转载”,就在于鲍威尔带的东西、在本质上不过是“华盛顿在台湾问题只做口头上、而非实质性让步,来换取北京在朝核问题、两伊问题的实质性让步”。 华盛顿有意“继续中美对话的诚意”倒是不可?杀 直到目前为止,东方评论员除了“非常肯定”鲍威尔访华带来的话仍然是出自“新保守主义者”之口外,还可以肯定的是,北京已经拒绝在政治方面做出实质性的让步。但是,首席评论员认为,在我们否定“鲍威尔访华的成果之余”,也应该看到布什毕竟还是让他赶来了,尽管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华盛顿有意“继续中美对话的诚意”倒是不可?杀。 就如胡锦涛主席在接见鲍威尔之后所说的那样,中美之间保持对话是有益的一样,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中美之间的“对话”当然是一种“讨价与还价”的代名词。 在我们看来,中国现在也正通过其他渠道释放出“进一步对话的诚意”,这个“对话渠道”除了政治、军事高层互访之外,再就是经济领域的“合作与斗争”。 下面,是一则经济方面的消息,在一起看完之后,东方经济评论员有话要说。 美国财长斯诺对于中国突然加息表示欢迎 【华盛顿消息】美国财金官员在28日(北京时间29日)对于中国突然加息表示欢迎,并且认为中国加息与走向弹性汇率机制是一致的;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员则表示,中国加息并不一定是与转向更具弹性汇率机制有关。 美国财长斯诺对于中国加息表示欢迎,认为这运用了市场经济的利率机制,应付中国潜在的通胀问题,适当地使得经济降温,达到良好管理金融机构和宏观调控的目的,明显是一种进步。 此外,美国财政部主管国际事务的副财长泰勒表示,中国加息是中国降低通胀压力的部份措施,并且与走向弹性汇率机制是一致的,泰勒对此表示欢迎,强调美国没有与中国讨论采取更具弹性汇机制的最后期限,但中国可以加快有关步伐。 另一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员表示,中国加息并不一定是与转向更具弹性汇率机制有关,这较大可能是响应市场状况而采取的宏观调控和维持货币政策措施,但很难预计加息对于紧缩经济的成效,主要由于早前推出的部分调控经济行政措施已经开始失效,而加息在某程度上可能会取代有关的行政措施。但有关官员强调,中国加息在短期来说,将有助存款停留在中国的银行体系之内,长期来说将有助中国的银行、更有效运用资金到投资回报较高项目上。 央行加息震动国际市场 【人民网消息】中国周四宣布9年来首次上调利率,北美地区舆论普遍认为,“这显示北京正在采取更加市场化的手段来调控过热的经济”,“中国央行的突然加息之举得到了经济学家的普遍赞许”。 中国经济已成为全球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其庞大的需求也为全球石油和大宗商品的价格居高不下提供了支撑。在纽约,美国财政部负责国际事务的副部长泰勒认为,中国的加息举动是积极的一步,它降低了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威胁,美国将从中受益。 美专家赞扬中国提高利率 泰勒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称赞加息是“中国控制通货膨胀压力和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努力之一,这也将有助于中国转向更灵活的汇率体制。”泰勒表示,加息决定显示中国在政策方面正在更趋向市场化,会推动人民币朝自由浮动的方向迈进。 泰勒表示,这些防止中国经济过热的努力也将有利于美国的重要商品源源不断地出口到中国,“只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出口就会增长。”美国对华出口今年的增幅将达到34%,在美国所有出口市场中,中国对美国的进口增幅排名第三,仅次于加拿大和墨西哥。 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罗奇预计,中国的加息将使得本已增长乏力的全球经济明年更加放缓。罗奇指出,对于那些出口高度依赖中国的国家来说,这显然是个挑战,他认为最值得担心的是韩国?日本和德国。据罗奇估计,2003年日本和韩国有40%以上的出口增长来自中国,而德国的这个比例是28%。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北京的加息传递出了这样一个信号:虽然国内经济有降温迹象,但中国对通货膨胀压力的加大仍有担忧。加息可能还说明北京认为行政干预措施的效果还不够;今年以来中国实施的行政干预措施包括紧缩信贷,对房地产开发商限制土地供应等等。专家们预计,未来12至18个月内,中国利率的上升幅度可能达到2-3个百分点。 加息也有负面作用 不过,如果需求转至疲软,也会给中国造成其它问题。大量的资金流入银行帐户或用于购买债券,对人民币汇率将构成升值压力。加息也可能鼓励更多的投机性热钱流入,增加人民币汇率的上涨压力。而人民币一旦升值,中国商品的海外价格必然上涨,中国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出口就会受到伤害。但从此次加息的幅度来看,经济学家们认为人民币汇率承受的升值压力不大。 不过,如果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下降,汽车等一些早已开始放缓增长步伐的行业将进一步受挫。大众?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等公司近来正在建立消费者金融子公司,希望通过信贷扩张推动下一轮汽车销售高潮的出现。中国的汽车市场在经历了两年超过50%的增长后,今年9月份突然踩了?车,当月销量较上年同期下降 3.6%。几款在中国畅销的车型当月销量较上年同期降幅超过50%。 但也有经济学家认为,此次加息是个不好的信号,它说明行政手段未能有效遏制住经济增长势头,因此政府寄希望于上调贷款利率,但从其它新兴市场国家的经验来看,在此种经济状况下通过利率机制为经济降温往往无法收到成效。纽约州一家经济咨询公司总裁温伯格就表示:“我不认为现在世界上哪个国家通过加息就真的能放缓经济的增长。” 但其它经济学家认为,加息之后中国对原材料仍有庞大的需求。事实上,中国建筑材料生产行业的建厂投资是如此之高,必然导致未来原材料需求的持续增长。中国去年进口铁矿石1.48亿吨,预计今年将达到2亿吨。 加息带来的影响 中国星期四突然提高基准利率的动作给期货市场和金融市场造成了不小的震动。许多期货的价格和生产各种原材料的公司的股票都纷纷下跌。纽约原油价格星期四当天下挫一点五四美元,降幅约为百分之八。钢材、煤炭等许多原材料期货的价格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 但中国突然提高利率给世界期货市场造成的震动星期五有所减弱,期货价格的下跌势头开始稳定下来。研究中国经济的专家提醒投资人,中国提息对中国的原材料需求不会有什么影响。北京此举是要向国际上表示,中国的金融改革要加速进行。 美国第五大银行富国银行总经济师孙圣源认为,提息对内需和经济过热不会产生有意义的作用。 中国在等待了七年之后突然提息,意不在国内,而是国外。孙圣源说:“我认为,中国的主要意图是安抚美国和其它工业七国集团的成员。七国集团一直在要求中国更多地使用市场的机制来调节利率和货币币值。中央银行的这个决定主要是向国际上表示,我们正在朝着市场化的正确方向前进。” 当然,利率上涨之后会增加企业的贷款负担,但影响很小。相反,由于提高了存款利息,居民存款会得到更多的鼓励,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不过,孙圣源认为,这些作用跟国际影响来比都是次要的。 国际市场对中国提息反应强烈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担心这次提息只是一个开头。经过一年多的宏观调控,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依然保持在百分之九以上。降温的问题看来要比原来想象的更加棘手。因此,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央行今后还会多次提高利率。 美国联邦快递公司总经济师黄赓表示,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居高不下,通胀压力也随之增加。中国政府为了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有可能会继续使用提息的手段。这次加息是中国打开了利率市场的大门,今后利率的升降将取决于市场的变化。这个变化具有重大的意义。黄先生认为:“中国现在调的是央行的基准利率。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还没有动。而贷款利率的幅度则大幅度增加,上浮二到三倍。这个控制主要在商业银行。除了信用社之外,都可以按照贷款的风险来决定贷款利率。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改革。这样做了以后,对于中小企业取得贷款和防止地下金融具有重大的意义。” 【时事点评】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对于中国突然加息,美国财长斯诺所立刻表示出来的欢迎,其实“有点勉强”,我们注意到,除了美国财长斯诺之外,美国财政部主管国际事务的副财长泰勒也表示,中国加息是中国降低通胀压力的部份措施,并且与走向弹性汇率机制是一致的。 中国央行突然宣布加息的“第一个原因” 在我们看来,美国财政部尽可以这样解读,因为这种解读表面上对布什的大选无疑是有好处的,大家都知道,美国国内一直在对布什施加压力、敦促布什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对中国施加更大的影响。 所以,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或许这是选择在10月28日,在“信使”鲍威尔带着北京的信息、离开北京之后突然宣布加息的“第一个原因”,意在强调北京有意在政治让步之外,以实际行动展现出北京的诚意,只要华盛顿在台湾问题上让步北京仍然会“有所表示”。 北京也学会了“公开地说一套、再做一套” 我们认为,这同中国金融管理层先前主动放风“人民币扩大浮动范围不是不可能的”,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北京在“经济合作方面”展现“诚意”的具体动作。请大家注意的是,尽管北京一再声称“人民币扩大浮动范围不是不可能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北京也就这么说说而已,根本就没有打算让人民币升值。 首席评论员指出,看来北京也学会了“公开地说一套、再做一套”,在我们看来,用“美国的方式”同美国周旋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与美国官员相比,IMF官员的话似乎更加有道理 然而,在东方经济评论员看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员的话似乎更加有道理,既,中国加息并不一定是与转向更具弹性汇率机制有关。现在,中国经济已成为全球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其庞大的需求也为全球石油和大宗商品的价格居高不下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正因如此,中国星期四突然提高基准利率的动作给期货市场和金融市场造成了不小的震动。许多期货的价格和生产各种原材料的公司的股票都纷纷下跌。纽约原油价格星期四当天下挫一点五四美元,降幅约为百分之八。钢材、煤炭等许多原材料期货的价格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 我们注意到,欧洲汇市28日盘中,受中国央行意外加息决定的影响,美元兑各主要货币急剧反弹,其中商品货币及日圆跌幅相对显著。 中国选择在10月28日,在鲍威尔离开北京之后突然宣布加息的主要原因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近来对中国、欧洲影响非常大的石油价格、欧元汇率,在美国通过一系列经济、政治、军事手段的诱导下持续坚挺,这天都在中国央行突然加息情况下得到了缓解。 这或许才是中国选择在10月28日,在鲍威尔离开北京之后突然宣布加息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对于中国突然加息,美国财长斯诺所立刻表示出来的欢迎之所以“有点勉强”,就在于北京此举本质上又何尝不是一种威胁,一种警告?是意在强调中国的经济稳定对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整个世界经济的稳定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 东方经济评论员认为,现在就让人民币升值的傻事中国不会干,所以大可以“说说”,银行利率升高却是中国自己的事情,什么时候升、升多少自然要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实际需要,事实上,中国这次调升利率也有自身的需要,只不过在时机的选择上“非常令人寻味”而已。 可以期待的是,如果这几天北京和华盛顿“仍然谈不好”,不排除北京在政治、军事之外,可能还会在经济政策方面“继续按着自己的经济利益”、再搞一些大动作、毕竟国际资本市场、货币市场都在“睁大着眼睛”、“屏住呼吸”瞪着他们“中国同行”的一举一动,一心想推高石油、欧元价格的、布什的财政部长、华尔街的大亨们也不例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05)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