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DF-21入广东韶关:中国就是在南海划定红线

(2010-08-12 11:52:44) 下一个

近日DF-21,确切的说是DF-21CD成了军网的明星,网民为之兴奋异常,国外媒体对此则褒贬不一。反应有点过激的就是美国,美国的态度倒也不难理解,因为此利器一出直接威胁到他们为之自豪的航空母舰。甚至美国的媒体报道都有点前后矛盾了,一面说DF-21命中率不超过50%部署还需10年,另一面又说美国专家建议动用太空拦截器对付DF-21。

从美国这一矛盾的心态可以看出,美国对DF-21毕竟还是有所忌惮的。美国说DF-21要实现打航母的目标必须具备这么两个“先决”条件:一是使用超视距雷达锁定美国航母;二是要派出预警机进行定位,此外还需要天基卫星的配合。美国因此得出结论说中国的DF-21还需10年才能真正部署。个人以为这是美国在自欺欺人。因为美国所提到的先决条件中国已经具备。

其实中国军方已经以事实反击了美国所谓的“DF-21部署需10年”的说法。有消息说DF-21已经或说即将在广东的韶关“二炮”基地部署。就算DF-21的某些技术还不是这么完美,个别技术可能还需军方科技部门去突破,但时间点上已然不需要10年这么漫长的时光了。可以说DF-21在这个时候进驻广东韶关绝不是空穴来风。

至于美国提到的DF-21命中率不超过50%的问题,个人以为这倒有一定的可信性。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就是这个世界上的武器恐怕没有哪一件有着“百分百”的保证。不过50%的命中率还不足够吗?如果按照这个命中率,从理论上来说中国只需2枚导弹就能击中美国的航母了。

美国肯定也“意识”到了以50%的命中率来否定DF-21有点过于愚蠢,所以他们又抛出了“动用太空拦截器对付DF-21”的说法。诚然美国的太空拦截技术已经臻于完善。不过回到上面的理论,既然中国的DF-21无法保证“百分百”的命中率,那么美国的“太空拦截”也无法保证其“百分百”的拦截率。

我们可以就此做一个理论上的计算。美国媒体自称其“太空拦截”效率已经很高了,据说高达80%。把DF-21的命中率和美国“太空拦截率”两者结合起来计算,不难得出单枚的DF-21至少有1/16的机会击中航空母舰。按照“二炮”每个基地部署20-30枚的导弹计算,部署在广东韶关的DF-21基地至少有1-2枚导弹能击中目标。但即使只有1-2导弹枚击中目标,美国航母就算不沉那至少也要丧失战斗力了。

如此说来,按照单枚DF-21导弹经历美国“太空拦截”之后的命中率计算,美国航母的生存几率在90%以上。问题是,美国敢就此冒险吗?!更何况未来随着DF-21命中率的提升以及突破“太空拦截”能力的增强,美国航母面临的威胁将会更大。

相对DF-21的命中率来说,个人对DF-21进驻韶关这个地区倒是更加关注。美国的报道也“明说”了中国的用意,那就是剑指南海。或说DF-21就是为了打击美国进入南海的航空母舰而准备的。因为在韶关部署DF-21,以DF-21的射程基本就覆盖了南海整个区域。这里多废话一句,本人去过韶关地区,该地区可以说是崇山峻岭,既便于导弹的发射又便于导弹的隐蔽。7月底中国军方在南海有过三大舰队齐聚南海的大动作,对此“没料的人”当时发有《三大舰队齐聚南海:中国意欲给南海划定红线?》一文。在该文中,本人提出了中国是不是想在南海划定红线的疑问。随着DF-21入主广东韶关这个战略要地,可以看出中国在南海划定红线的用意是越来越明确了。

不过冷静的说,仅凭DF-21入主韶关是无法毕其功于一役的。个人更愿意将DF-21看做是中国打击航母手段上的丰富。除了 “弹道导弹打航母”中国这一新兴技术外,反航母的有效手段还包括潜艇、远程轰炸机等。对中国而言,在DF-21技术还未臻于完善的前提下,潜艇仍然是阻吓航母最有效的手段。更何况在南海的水文环境下,中国的核潜艇、常规潜艇都能有所作为,因此潜艇对美国航母的威慑更甚。

远程轰炸机目前中国仍比较缺乏。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中国在“飞豹”刚量产的时候就演练过“飞豹”攻击航母的战术。简单的说,该战术以30架“飞豹”为作战单元,所有战机满载反舰导弹齐出,以掠海飞行的方式接近美国航母的核心防御圈,然后30架“飞豹”所携带的反舰导弹齐射航母。这一战术近乎美国航母在“二战”后期曾经遭遇过的也是最恐怖的“神风”自杀飞机——30架的“飞豹”估计也是有去无回了。这一战术恐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吧,所以还是希望中国尽快解决远程轰炸机的问题,使中国反航母的手段更加多元和丰富。

假以时日,中国面对进入南海的航空母舰可以拥有弹道导弹攻击、潜艇攻击以及远程轰炸机攻击这样的多种手段。在这样多层次的打击手段之下,中国对付美国航母的信心和能力将会越来越强的。在中国航母还未横空出世之前,这些手段应该也能确保中国在南海所划定的“红线”。只是,这个“划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同样有个过程,最根本的还是需要中国全方位的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战力才能真正实现对南海区域的绝对控制。
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

林彪1938年5月在《关于抗大教育方针的讲话》中,谈到了他的抗日战略。林彪从各方面论述了一个问题:“要争取抗战最后胜利,我们在军事上只有采取进攻战法,才能发扬我们的长处暴露敌人的弱点,才能取得新的大的胜利的战局。号召“以攻为主,以防为辅,要把大部兵力分配打运动战(这是突击的力量),以小部分的兵力打阵地战与游击战”。

  在一些人看来,中国与日本,虽然中国军队数量远远多于日军,但还是敌强我弱,中国连防守都不行,去进攻无异于找死。但是,如果翻开军事历史看一看就知道,消极防守的阵地战防不住敌人,不等于不能用运动战战胜敌人。为什么防守打不赢,采取进攻就可以打赢?

  林彪分析道:

  (一)从地形条件来看,中国的领土辽阔广大,是守不胜守,防不胜防的,日本帝国主义采取包围迂回的战术,我们就无法去守,我们有几千万万个山头,有几千万万条路,怎么去守呢?南口的天险,娘子关的天险,我们曾经守过的,结果敌人还是南面绕过去了。我们有大军坚守的地方,敌人不攻,而是专找薄弱的地方和空虚的地方,这一打我们就非跑不可,我国地大的长处如果是采取防御战则这长处反而变成了我们的弱点。如果我们采取进攻的战法,我们作战的迂回地区广大,我们可以随意选择有利的机会消灭敌人,敌人想要包围我们是办不到的,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发挥“地大”的优点,而战胜敌人。

  (二)历史上的一切天险,在今天的立体战争中,已大大地减低其价值,甚至失去其作用了。今天的战争要想防御,必须建立新式的巩固的要塞,可是我们中国过去没有注意这个问题,只是依靠历史上遣留下来的城,根本就不能抵御强大的火力,现在如果全靠新要塞,钱也没有,时间也来不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采取单纯的防御,便是我们暴露弱点,而必然地要失败。
  
  (三)要实行防御必须有强大的火力来布置火网,但现在我们的火力还不行,要采取防御便更暴露出我们的弱点,另一方面我们的步兵很多,这是突击的力量,是冲锋肉博的力量,对于进攻是有利的,是我们的长处。但是如果采取防御,这个优点便不能产生。相反地,是便利日本帝国主义,可以调动几十门大炮来向我们轰击,可以调动一师人来消灭我们一团人,其次敌人曾经用六十门大炮来向我一个阵地轰击并有飞机配合作战,在这种情况之下,日本士兵常常不打仗,可以睡觉,尽管开炮向我军轰击。在南口与上海战斗之中我军牺牲很大,但还有看不到日本兵的,因此在目前我们的火力比不上敌人的情况之下,若采取单纯的防御,只有更加发挥敌人的长处,掩盖了敌人的弱点,同时更加暴露我们的弱点,掩盖了我们的长处。

  (四)防御是被动的,战争一转到被动是很困难的,处在被动的地位对于敌人什么时候来,多少兵力,从什么地方来?这些问题都无法了解,等到敌人来了,挨了一顿打,还不知道敌人有多少力量,等到我们发觉敌人的兵力,要调兵来增援已经来不及了。反之,如果我们是采取进攻的战法,那么,我们可以自由决定打敌之时间、地点、兵力和方法,我们可以先调查清楚,然后去打敌人,而敌人也无法知道我们的情形,等到我们去打它的时候,它也来不及。所谓“知已知彼,百战百胜。”我们采取进攻的战法,才能发扬这个优点。

  (五)我们的军队是革命的军队,是有勇敢牺牲的决心的,对于进攻敌人消灭敌人是能够更加发扬我们军队的积极性与牺牲决心的。但如果要采取防御,结果是降低了我们军队的积极情绪,神猜鬼疑,恐日心理也发展起来。

  (六)攻能代守。我们把敌人打退,就保住了我们的地方,而且我们还要攻击前进,收复我们的失地,所以进攻战法可以消灭敌人,保卫领土,而且可以收复失地,守则结果成为节节后退。

  (七)敌之作战掼技,为包围迂回,如果我们采取防御,死死地摆在一块地上不动,则刚刚便利于敌之迂回包围战法之实施,反之如果我们采取进攻,则迫敌处于应战地位,而我们还能将敌包围歼灭。

  (八)中国军队素质不齐,各部战斗力强弱的悬殊,敌深知我们此弱点,敌有时特别注意,找我战斗力弱的军队打。如我取守势,敌一将我弱的军队突破,则我强的军队亦受影响而不得不随之而退。如此,使我强兵变成弱兵,弱兵则成溃兵。如我取攻势以迅速秘密之各军突击到敌身上,则敌无法专门找我的弱兵打,如此,则我的弱兵亦变为强兵,强兵则成为雄兵了。

  (九)战斗的目的是压倒和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和夺取敌人的武器,只有这样才能根本解决问题,才能胜利地结束战争之局。进攻战法是达到此目的的基本手段,任何国家之军事理论皆同具此见解。防御是不得以时才用,而且要防御能达到任务也必须在防御中实行进攻(攻势转移,或反突击),或以野战军的进攻配合防御,因此在这点上说来我们也应当采取进攻战法。

  从各方面的事实,说明一个问题:要争取抗战最后胜利,我们在军事上只有采取进攻战法,才能发扬我们的长处暴露敌人的弱点。我们只有采取进攻,才能消灭敌人的进攻,才能对付敌人的进攻,但敌人的进攻有许多困难条件,而且它的进攻并不高明,它的进攻指挥并不好,它犯了逐次使用兵力的错误。我们如果采取进攻一定比敌人好,一定能大量地歼灭敌人,开展新的大的胜利的战局。

  从军事历史上看,用消极防守的阵地战防不住敌人,但用运动战却战胜敌人的战例比比皆是。红军的反围剿,李德等人采取的堡垒对堡垒的消极防守战略失败了,但以前毛泽东用运动战.集中兵力打击侵入根据地的一路敌人,就可以少胜多,粉碎敌人的1-4次围剿。解放战争,东北解放军用阵地战死守四平没有守住,但是同样是这些兵力用运动战就可以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取得胜利,并最终战胜东北国民党军。解放战争中的华东也一样,解放军没能守住两淮、临沂、链水等地,但用运动战却取得鲁南,莱芜,蒙泰,孟凉崮等一系列战役的胜利。同样,抗日战争,中国军队在太原战役,上海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中都是采取了消极防守,林彪认为在这些地方死守是错误的,但如果中国军队集中兵力,选择其中一路日军打,也是可以成功的。比如,比如八路军的平行关,广阳,长乐村,神头岭,李宗仁的台儿庄大捷等。日本人兵力太少,没有那么多兵力对中国采取象老蒋对苏区第5次围剿所采取的"堡垒战术,步步为营"的战略,日本人侵略中国只能采取长驱直入,大迂回的包抄战略,这就给中国军队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日军创造了条件。

  可是,“进攻的战法是有这样的好处,但是过去除极少数战役外,为什么中国军队不会采用呢?为什么过去只是死板采取单纯的防御呢?” 林彪也对中国军队为什么不采取进攻战略做了分析:

  (一)有些人错误地了解“防御战”“持久战”“应战”“守土抗战”“焦土抗战”等名词的意义和内容,他们把政治鼓动的口号(如“不失一寸土地”)来运用到军事行动中去。我曾经和某师长谈话,他说:“我们本来可以向敌人进攻,消灭敌人的,但因为吃了‘守土抗战’之亏,如果不是‘守土’二字,那我们早会攻击前进,就会消灭敌人了。”一个师长对“守土坑战”的了解是这样,可知他们的误解是如何惊人,“应战”他们说是敌人来我才打,“持久防御”他们说是“守住阵地的持久战”,在他们头脑里同时也错误地了解进攻,以为进攻必须是攻坚,因此“防御”就成为他们当然的观念。
  
  (二)有些人则存在着保存实力的观念,缺乏消灭敌人的观念,不愿意自动地去打敌人,消灭敌人,而只是等敌人来了,才加以抵抗,敌人不来便谢天谢地。结果造成只采取防御的方法,而只想消极地保存自己的势力。

  (三)曾国藩主义的传统:主张“防是主”“攻是客”“以守代攻”“以逸待劳”“以静制动”这种错误的战术,不仅有人实行这种战术,而且有人提倡实行这种战术。

  (四)堡垒主义的传统:许多军队打过红军的,相信堡垒主义,他们在第一期抗战中都很积极地去建筑工事,一味地相信工事,相信堡垒,依靠堡垒,结果是只能采取单纯的防御,而造成许多失利。

  正如林彪分析的那样,以国民党军为主的中国军队,始终不能集中兵力与敌人进行彻底的运动战,总是分兵把守,被敌人各个击破。这有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客观上,以国民党军为主的中国军队确实没有意识到被动防守的危害,存在着很多错误认识,总以为防守比进攻容易,总是分兵死守,被敌人各个击破。这不仅是中国军队无法战胜日军的原因,也是国民党军输给解放军的主要军事原因。直到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他们才开始意识到自己军事战略方面的错误。

  另外,国民党军不能采取主动进攻的战略也有主观上的故意,“有些人则存在着保存实力的观念,缺乏消灭敌人的观念”。大概是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林彪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过多的指责友军和领袖蒋介石,也没有进一步分析这深层原因。今天分析起来,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不统一,各大小军阀不能齐心协力的抗日。虽然蒋介石是当时中国的领袖,但实际上,他只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军阀,其它各个中小军阀并不完全听他的。这些大小军阀虽然都说要抗日,但又都不舍得自己的部队因为抗日遭到削弱。首先是大军阀蒋介石太自私,他总想别的中小军阀带着部队去抗日,但他们在抗战中的消耗却得不到政府的补充,这实际上是要借抗日消灭异己。因此,蒋不会采取主动进攻战略,各地方军阀觉得单靠自己力量不够, 也不会积极出头抗日。比如韩复榘就认为,抗日要大家一齐抗,老蒋要他单独带自己的部队抗日,就是在借抗日消灭自己,于是他带着8万部队逃跑了。共产党抗战初期只有4、5万兵力,也无力用运动战与日军大规模作战。大家都想着别人出力抗日,自己保存实力。 所以,林彪的积极进攻的抗日战略虽然好,但由于中国军队心不齐,没有人愿意去实行。就象现在中国人都知道,不让日本政客拜鬼的正确做法是中国人一起抵制日本商品。如果中国人团结起来都不买日本货,那么日本政客是不敢肆意去伤害中国人感情的。可是中国人说的多做的少,抵抗日货的形不成气候,于是日本人根本不会把中国的抗议当回事。

  可是,为了民族的利益,林彪还是对中国军队的战略错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林彪最后号召说:“在兵团战术中,运动战为主,以阵地战游击为辅,但其中有一个中心,就是都要进攻,要包括进攻的精神,以进攻为主要手段。运动战以进攻的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不能“游而不击”,而要去袭击敌人,防御的阵地战要准备随时反突击。总之,进攻是最主要的,我们要以攻为主,以防为辅,要把大部兵力分配打运动战(这是突击的力量),以小部分的兵力打阵地战与游击战,以牵制敌人力量。因此进攻战法不是机械的,不应把它简单化,我们是以进攻为主,其他的都围绕着这个目标,我们抗大的同志,须很精细地去学习这个问题。”

  林彪不只是提出了战胜日军的理论,他也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自己理论的正确。抗战初期,林彪在平行关和广阳分别指挥三个团和两个团(缺6个连),各歼灭日军一千人,取得了平行关大捷和广阳大捷。李宗仁的台儿庄大捷也是在用一部分兵力防御敌人的同时,用更多的兵力对进攻中的一路敌人采取主动包围进攻的战法取得的。当然,即使有了正确的战略方针也不能保证每战必胜,还需要正确的战役指挥和使用正确有效的战术。就象129师,虽然有长乐村,神头岭的胜利,但由于战役指挥和战术方面的原因,也有关地垴,关家垴那样的败仗。解放战争,解放军的在正确战略的指导下确实打了很多胜仗,但由于战役指挥和战术不当,也打了一些败仗,比如,东北的四平,华东的南麻、临句,土山集等败仗。

  有人说,中国是用持久战和游击战取得的抗日战争胜利,不是用林彪的运动战进攻战略取胜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所以,林彪的战略是错误的,持久战游击战才是正确的。其实,这是曲解了历史。中国并没有靠“持久战、游击战”取得抗战的胜利,只能说“持久战、游击战”使日本人没有很快打垮中国,中国是依靠美苏的胜利才战胜日本的。日本战败时还占领着大半个中国,日本人投降时中国人还莫名其妙。如果不是美苏战胜了日本,“持久战”还不知道会"持久"到什么时候,如果日本不去发动太平洋战争,愚蠢的把美国拖进战争中来,中国能不能胜利还不一定呢。说实话,日本人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被中国打败的,这也日本人现在也没把中国放在眼里的主要原因。

  林彪的积极进攻战略虽然没有得到实施。但没有实行的战略不等于不能实行,没有实行的战略不等于不是一个好战略。就象现在抵制日货,如果中国政府出面,正式要求大家抵制日货,我想大多数中国人都会响应政府号召的。同样,如果抗战时国民政府自己带头积极抗日,对其它军队采取平等态度, 对抗日军队采取打掉一团就补充他两个团的奖励政策,大家就会团结一心抗日。作为军事家,林彪提出了战胜日本人战略方法。如果当时中国军队都能按照林彪的战略实行,几十万中国军队每次对企图长驱直入或迂回包抄的一路日军实施分割包围,多打几个平行关和台儿庄那样的胜仗,每次消灭它一,二万,这样的胜仗只要打几次,日本人根本不可能占领大半个中国。日军的武器并不比中国强多少,日军的军队素质虽然好一些,但中国几百万军队,一次就算消灭不了日军5万10万, 但是一次消灭日军一,二万还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中国军队实施正确的战略,日本那点军队就想侵略中国无异于找死,日军能逃老家就会感到很庆幸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