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西北行

(2018-08-05 08:27:46) 下一个

送妈妈回国,才有了这次中国西北行。二哥二嫂他们去西北旅游,我随他们同游。说来可怜,在这之前,我到过的中国最西的地方,大概是庐山。所以当二哥问我去不去青海甘肃玩时,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以前对西部的了解,仅限于书本上的青藏高原,武侠小说中的茫茫沙漠,歌曲里的黄土高坡,以及诗词间塞北江南的对仗。最直接的感知,是见过从青海刚察县回来的邻居,带着一条头巾灰头土脸的样子。那片土地到底是什么样的,亲历后才有真实的感受。

飞机第一站飞往西宁机场,随即住下。我们在西宁周边深度游,有些点只有本地人才知晓,有些还正在旅游开发中。令我惊讶的是,在这里看到的黄河有着清澈的河水,和我想象中的黄河判若两河。

这是黄河上的一座铁索桥,桥头铁栅栏门锁着,不知是否已被弃用。

这片土地是汉族回族藏族蒙族混居的地方,当然还有一些以前我们不太注意的少数民族,比如,土族,撒拉族。总体上以回民居多,车子开在高速路上,不时可以看到清真寺,矗立着一模一样的双塔。进入一个小镇,据说是马步芳当年的武器弹药基地,想像中应该是回族人的大本营,周围占领着很大的领地,可车子没开多久,又进入藏民区了。这里的行政机构好像以民族划分,一个县里有好几个民族,一个乡,单一民族居多。

瞿昙寺,以前从来没听说过,到了那里,才知它是个明代就存在的寺庙,那时的皇权利用政教合一统治那里的百姓,寺内留有皇帝赠送的石碑等物。寺内还有很多树,正开着花,散发着幽香,听说那是菩提树,不知是真是假。不是说“菩提本无树”吗?

偷拍了一张壁画,进寺庙有规定不能使用手机拍壁画。不过我没有用闪光灯,应该对壁画没什么损害,为自己违反规定找一个借口吧!凡是游玩有些年代的地方,总会了解到那里的什么什么运动中被破坏了,这里也不例外。一口声音能传很远的铜钟,大跃进时被砸坏了,远处再也听不到悠扬的钟声了。这些壁画得以保存,是文革时寺庙已改成了粮库,壁画前堆满了粮食,且一般人无权进入粮库,才没被毁掉。现在来自敦煌的专家正在进行修复。

这个院落,是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的出生地,右面墙上,有十世班禅的生平介绍,当然,他入狱等经历不会列在上面,结婚生女更不会有。像处于社会变革中的每位人一样,他即便是活佛,也无法逃脱动荡的命运。

这棵大杨树是他入选班禅转世灵童的必要条件之一,据说原来有两棵,文革中被砍掉一棵。

我们一路颠簸,还去了号称“东方庞贝”的喇家遗址,这是一处史前灾难遗址,其博物馆中,约 4000年前突发灾难场面的遗存完整保留了下来。这里还有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面条遗存。在博物馆内拍了很多遗骸照片,表现了一刹那间的状态,他们姿态各异,其中还有母亲怀抱幼儿相互依偎的情景。后有人问我,你拍了好多死人骨头?吓都吓死了。是啊,我怎么就没想到呢?在我看来,它就是一个画面,一个瞬间。算了,遗骸照片就不上了,放一张喇家遗址介绍吧!

互助土族自治县,已开发成青海的一个旅游点。土族,不同于土家族,其祖先是从辽东半岛过去的,为了逃命,为了生存,一路往西,来到了这个地方。其民俗文化融进了很多汉族藏族元素,事实上,他们在某个历史阶段被汉族打败过,一部分人归顺了汉族,又在某个历史阶段被藏族打败过,一部分人投降了藏族,夹缝中求生存,实属不易。这些旅游设施都是新建的。

那里还有一个很大的青稞酒酿造厂,是八个民间造酒作坊合并而成的,如今已成为上市公司。我们参观了青稞酒酿造过程,没想到第一窖出来的酒可达70多度。

从西宁一路往青海湖开,视野越来越开阔。临近青海湖那一段,天地就像一幅天然画作,我们就在画中游。那天天气多云,远处由柔和的线条勾勒出朦朦胧胧的山体,一望无际的草地上点缀着牛羊,天上的大朵白云被阳光投射到地上,景物有纵深的空间感和明暗立体感。片片黄色油菜花嵌在绿色的草地上,又似自然调色板,整个氛围呈现着一种乡土意味。青海湖显得有些矜持,没有湛蓝的天,有的是淡淡的蓝天白云,天连水尾水连天,显得格外安静清新。

敦煌的标志性建筑九层塔,可惜在地上最多只能照出七层。

为了保护莫高窟,只有几个洞供游客参观,要是遇上下雨,即便预约好的,也全部关门。进洞就像到真实博物馆走一下,没有其他感觉。

晚上夜生活主要看表演,有三种选择,我们选择了看室内情景剧“又见敦煌”,身临其境,有参与感,以前没有的体验。

鸣沙山骑骆驼是没有选择的选择,骆驼有味道,但真的上路了,还是蛮开心的。路上风沙割面,幸是短暂的,不觉得有什么不舒服。

月牙泉比想象中的小多了,在沙漠中有这样一个泉,奇迹了。

这一带基本上看不到绿色,张掖丹霞地貌,就在这不毛之地中。

开进嘉峪关,绿色才多起来,算得上好地方了。关外,就相当于现在的国外。为了抵御敌人,城的设计也是煞费苦心。

估计马上要开始表演了,可我们因时间安排不得不离开。

太原转机时机场里拍的,这样暖色调的床上用品,睡在上面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很好奇。

从旅游的第一天开始,就强烈感受到自己历史地理知识的缺乏,本想回来后补上这一课,可做的总是赶不上想的十分之一。回来后忙这忙那,别说补课,连挑选照片都是忙里偷闲。这次西北行后略感有些沉重,为那片土地,为在那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从地图上看,我们去的这一带还不是最黄的,可所走之处,绝大多数地方不是不毛之地,就是荒山野岭,好不容易有个平缓地带,植物因缺水因白天黑夜温差太大而长不高,无收成。照片上的油菜花,并非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油菜花,他们只有草那么高。那些人,各种民族的,一开始是怎么会离开自己的原生地到如此贫瘠的土地上生活的?猜象中,是逃命,是充军,是外派,是驻守,总而言之,都是被迫的。那里的路边,时不时可以看到“精准扶贫”之类的标语牌。对我而言,此次西北行,何尝不是某种意义上的脱贫?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云在天际 回复 悄悄话 体验与柔美江南全然不同的风景。
Wiserman 回复 悄悄话 如何引水使荒漠变良田?开发西部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晓青' 的评论 : +1哇,以后一定要去!
晓青 回复 悄悄话 太壮观了!
周末愉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