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xiaoxiao

无聊的时候、义愤填膺的时候、有所感悟的时候来几句,更像微博,不像传统的博客。自娱自乐而已。如有知己,那是最妙。如有拍砖,希望不是实心砖,那会很受伤哦。
正文

讨论韩语和广东话发音相近的话题

(2011-12-20 12:46:19) 下一个
今天读到一个朋友留言说:“五十年代以前,全(南北)韩国都用正宗汉字。他们的发音离广东话更近。有一年我乘搭韩国班机,在747上看到一个标签。在英文“BABY BASKET"旁边有两个韩文。我问邻座的韩国妇女那韩文说什么。她说不知道,但是韩文是拼音,她可以读出来。结果跟广东话“摇篮”的发音一样。我恍然大悟,那一定是“摇篮”!还有“南”,“北”的发音分别为“nam“,”buk”都跟粤语十分相像。有谁知道其中原因?“我有感而发,说几句。我和这个朋友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但是原因,还不得确认。在此探讨。我周围有一些日本韩国朋友同事,所以听得挺多了,觉得发音确实很多很接近。比如“将军“,韩语和日语也大概是如此。不知道这个朋友有没有接触过客家话或者闽南话、福州话?我是福建人,所以我要说,很多发音也和福建方言很像。我听过越南人讲话,很多单词认真听,和广东话也很接近,甚至比韩语接近多了。所以,假如今天福建广东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而是一个国家的话,有人一定也会感慨这么那么像普通话的发音。这是一样的原因。 要分析韩语和汉语像,先要弄懂1500-1000年前,唐朝到宋朝,我们的老祖宗,中原汉人,说的是什么语言,对吧?因为那时候,福建广东越南朝鲜(高丽)、甚至日本,几乎是一样的历史地位和边疆地理地位。都是边疆或是刚刚开化不久的土地,或者向中原政权学习的阶段,所以这些地方的人,到北京,必须学习写汉字、说官话,就比如今天全世界的人学习英语一样。中央派到这些地方或者附属国的使者都是说官话的,考中状元进士,更是需要金殿答辩---和皇帝答辩。所以,高地方官、附属国高层的人、读书的人、写历史的人,一定会写汉字,并且按照中国中央(实际就是中原汉人)的发音,来举行统一的会议、答辩、外交礼仪、祭祀等。否则鸡说一句、鸭说一句,怎么可能听懂?!所以那个时候,全东亚,唯一的通行官方语就是汉语。 但是,各地方还有不同的发音习惯和语言特点,就像现在菲律病、日本、越南人、印度人说英语,都各有特色,有的t k不分。再加上元朝和明朝清朝后面的1000年的相对隔阂、异族文化的融合和历史演变,汉语在变,慢慢的各个国家语言也就和中原汉语差异越来越大。不要说韩国越南,就中国内部,今天的中原汉话---河南- 西安等地区方言,就代表1000年前的官方语言吗?我亲身经历告诉我,不是,相去甚远。反而因为中原动乱,在唐末和南北宋时期,中原汉人大量南迁,居住在相对闭塞的闽粤山地,特别是客家人,导致他们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标本。我先举几个福建福州地区的方言的例子:古人说烧饭的铁锅怎么叫?鼎。一言九鼎。现在中原怎么叫,我不知道,应该就是“锅“吧。福州人叫“鼎diang”.筷子,古人称“箸”,福州话的发音和这很像,但是没法用现在的汉语音标标注,汉语没有这个类似的发音,就像是d后面加个“雨yu“的发音。“dyu“。现在日本筷子也是称为箸。福州人称男人为“唐卜“(我忘记了后面的po应该用什么汉字了),发音如“dueng bo”,意思是唐朝的男人。称女人为“诸娘jieu nieng”,这个音标很难标准确,因为现在汉语音标实际上统一化之后,把一些微小的差异也就统一了,事实上没有办法全部体现古汉语的所有发音的微妙和特点。只是便于普及了。所以福州方言学者就有一个结论,福州话有五音,而不是现代汉语的4音。 anyway,我举这些例子就是想说明,我的观点是:有可能现在时光穿越的话,李白杜甫等人,可能更听得懂客家人讲话,而听难懂河南人说话,更听不懂赵本山大叔的话----嗬嗬,开个玩笑话。当然,这是一家之言。只是想探讨为什么韩国越南日本人发音都是似曾相识。我的家庭医生是个韩国女人。她诊所墙壁上贴个表,上面用英文、中文、中文音标、韩文标出“百日咳、风寒、风疹”等常见的病,然后叫我写汉语音标,这样方便很多中国病人表达出来病症。她把韩语念给我听,我们完全可以听懂。我表示惊奇,她笑着说“本来我们的这些话都是从你们那里来的嘛。”我听了,很亲切,也很感动。其实,互相对骂的都是一部分中国和韩国的愤青,韩国人的这部分比例可能比较大一些,但是中国人的绝对数字一定比韩国多,这就导致了两方人对骂不停。事实上,像这个家庭医生这样的理智的人,肯定很多。我们不要一棍子打死所有的人,这样就是自己把中国和周边曾经的友好国家、附属国、盟国推得远远的。假如今天的美国一大部分年轻人也以上述中韩愤青们的自我为中心的姿态、纳粹民族的自我高傲来讽刺附属美国的那些弱国人民模仿美国的生活、语言、文化,这些国家的人会和美国亲近吗?会形成大联盟吗?肯定不会。美国人自我骄傲是有的,和1000年前中国国民自称华,称外人为夷是有点像,但是一千年前汉人对于外国人来朝拜、学习一定是欢迎的、支持的、自尊自爱的、至少形式上是尊重的。这值得我们今天深思,不是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ahhhh 回复 悄悄话 写那么多,简单地说就是:很多南方方言保留了古汉语的元素。这本来就是战乱和种族迁徙造成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