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花儿的春夏秋冬

人生随笔, 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新的
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出来混的总是要还的,我这两天的反思,+再次推荐一本书。

(2021-01-10 16:02:33) 下一个

 于 2013-01-23

看大家如火如荼,我也赶紧反思了一把这么10来年做母亲。 一反思不得了,发现:

1. 做父母就7,8年10来年。 孩子12,3岁以后,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微乎其微。 不管你承认与否,青春期开始后,同样的话, 孩子听教练的, 朋友的, 朋友的父母的, 但是自己的父母说出来孩子未必认同,这是孩子自己在成长。 成长的第一步就是怀疑, 否定。 父母能做的就是早早的surround him/her with good friends, teams, groups etc. 

2. 出来混的, 总是要还的。 我仔细问自己, 有一件事情做的不好, 孩子小时候我没给她什么story time,几乎没和她一起读过书(晚上睡觉都是她给我讲故事:-))。 原因很简单,我特别不喜欢儿童读物。 我喜欢小人书, 没什么字的漫画,因为可以自己编故事,但是不喜欢教孩子认字时候的儿童读物 (2-6岁)。 孩子二年级的时候是老公在床边给孩子读harry potter第一部读下来(我没给她读, 因为最开始的时候读每一句话都要被她打断问问题, 我没有这个耐性), 孩子开始自己看了。 从那儿以后我就开心坏了, 因为她很多的书我也喜欢看。 我们一起看, 一起讨论。

但是中文书就欠缺, 我不爱看那些中文学校的教材, 枯燥无味, 孩子小学虽然一直上中文学校, 但是没看过什么好玩的东西。没兴趣, 中学就停了,不用不看,现在看不了啥了。 这两天我反省了, 昨晚开始给孩子读胡适关于18,9岁大学生选择专业的一篇文章。 闺女看不了中文了,我全文给她读的。 要说胡适的白话文真是很适合给孩子读, 闺女只打断了我一次问了一个词是什么意思, 其他全文听下来全听明白了。 

我欠闺女的, 我准备只要她还愿意听, 我就一直会找中文的东西给她读。 昨晚读下来还行, 她听明白了, 也同意胡适先生的看法。 

另外再次推荐那本7 hab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teens一书。 闺女已经反反复复看了好些日子了, 上个周末对我说, 妈妈你来看我的mission statement.她一直在鼓捣这本书, 但是并不告诉我都鼓捣了些啥,这是第一次主动给我分享。 我去她房里面一看, 墙上贴的那mission statement, 一条一条, 一环扣一环我都写不出来(当然啦, 到底是孩子, 怎么贯彻执行还有待观察)。 要说做父母, 每个父母可能都有过体验, 就是突然就觉得humble 了。 我以前没这个感觉, 那一刻真的就是humble了。 我觉得孩子就是我的老师。 

我准备在她离家以前, 把我所有能想到的还没做到的事情, 或者以前做的不够好的事情, 都做了。 我就没有什么遗憾了。其他的事情, 眼界所限, 压根儿想不到的, 我也不难为自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