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简单中国文学史 - 1. 上古篇

(2015-08-07 23:12:54) 下一个

这里的上古,指的是从有已知文字记载的历史(殷商盘庚时期)之前上朔,无远弗届。此前人类的活动,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大部份的文字历史只能隐约的体现于早期的史书,其完整性和真实性也难以考证,但后人也可以了解一些大致的讯息。

生活中人们不管其知识程度高低,总会对周围环境的观察作些判断和反应,带来一些抽象的表达,或手舞足蹈,或哼声唱颂,或画符书写以留记录,最后可能会转化成文学。上古人类的活动,有些就产生并转化为原始朴素的舞蹈和歌曲乃至戏剧;对一些现象的观察和猜测乃至愿景,又产生了原始的神话;人们的活动,也自然的由后人作成传说记述,因而又产生了原始的历史。这些都是原始文学的起源。

     上古的原始文学,大多是由后来的古人根据传说而记录下来,由于年代久远,那些能被记录下来的少的可怜的原始文学,或者先民的话和事迹,即使由最早的可考文字所载,也可能是由后人润色或托造的,最早散见于先秦文书或更早的甲骨文,不一定很原始,但我们最少还可以知道一点点,更多的就湮没了。上古历史也是这样。我们已不大可能知道全部正史了,但一部份通过传说被记录下来,如三皇五帝的事迹,留与后人去伪存真。我们读古文时,也常可见到其引用的先人事迹或词誓片段,读起来朗朗上口,不过其中可能有许多是后人所托。

     人类活动会带来对某样活动的感情表达,如对劳动、猎获、收成、友亲情、身外现象等,加上群体活动所引起的协调性呼号等。原始诗歌普遍被认为是通过这些活动产生的,即使它们是很粗糙和没有什么连贯的(有人考察近、现代的有些原始部落还有这种现象)。所以如果要追溯的话,诗歌的源头可能就是远古的劳动号子。经过大家的不断吟哼,慢慢就成了诗歌。有些经过文人的润色,其文学色彩就升华了。虽然初民可能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上古的原始歌谣却没有多少保存下来,现存的比较可信的原始诗歌有那首著名的弹珠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描写了一次打猎的过程。这可能是中国律诗已知的最早作品。那时候言语简单,这种高度精练的二言诗或超短句诗可能还不少,可知华夏语言从诞生时起就是精练。但语言发展后,二言诗反而很难作,这是后话,略下不题。

     原始文学的另一种普通表达就是古神话,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迷茫、寄托、希望、斗争,通过一代代人的传述,最后用文字记录下来,直到汉代基本定型。著名的古神话很多,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后羿射日》等。但我们看到的可能也是历经修改的版本,难说其中有多少原始成分。古神话集比较著名的著作有《山海经》《穆天子传》等,都是后人根据古神话编撰而成集。到西周初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增加,敬鬼神而远之,古神话不再大量涌现,但作为文学,却流传千古。

     文字在何时出现,难以确定。出土器物只有图案,并没有接近文字的图形。曾有报导称发现过可能是七千年前的原始文字,但现存最早可辨的是殷商盘庚时期的甲骨文。不管你信不信仓颉造字,文字不大可能是突然大批出现的,应是一个过程。我们不能排除中国独有的象形字文字在上古已经有了它的雏型,最后演化为今日的汉字。

     夏朝和商初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其间的文学发展应和上古类似;由于和殷商和周较近,它们的历史虽也主要由传说记下来,但总比盘古女娲乃至炎黄二帝等故事更接近真实。殷商盘庚时起由于有甲骨文和鼎铭文,一些原始的历史记录在那里留下片言只字,其历史可信度越来越高。不过,那些早已失传的高级读物如《三坟》《五典》等,后人不知是什么体栽,什么时候成书,所誌何事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