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韩媒:中国火箭炮概念先进 与美俄比差太远

(2012-05-20 09:19:20) 下一个
 东方网5月16日消息:韩国军事网站《Viggen军事论坛》2012年5月14日发表文章,对中国最新面世的WS-22型模块化自行中程火箭炮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该型火箭炮是中国面世的首款模块化火箭炮。其通过对原有装备的有效整合,极大提升了装填与发射的便捷程度,在装填方式、弹药种类与发射平台方面,较之传统国产火箭炮均取得了明显提升,但与美俄等传统陆军大国已经列装的同类装备仍存在较大差距,中国需要在火箭炮集成化方面付出更多努力。

今年早些时候,中国曝出履带式新型模块化火箭炮。近期,该型火箭炮的轮式版本首次亮相,而从已采用中国陆军标准涂装来看,其无疑已经正式列装。该型火箭炮的最大亮点是首次采用了模块化布局。其标准配备为两个发射模块,每个模块包含20枚122mm火箭弹。单个模块发射完毕后,通过直接更换模块进行装填,省去了之前类似装备复杂的再装填过程。这一技术改进显示,中国已经在自行火箭炮方面采用全新装填方式与弹药,并使这类传统装备有条件装备在更多的平台之上。但需要注意的是,该型火箭炮的集成化相比美俄等传统陆军大国的同类装备尚存明显差距,但以模块化概念对火箭炮这一传统概念兵器进行升级显示,此类装备未来或成为中国的发展重点之一。

首先,集成化使中国火箭炮性能获得明显提升。

从已曝光的图片上看,编号为WS-22的自行火箭炮共装有两个发射模块,每个模块包含20根122mm的火箭发射管。采用模块化布局并未降低火箭炮的火力密度。而在其采用的10轮越野底盘上,还可另外装载2至4个备用发射模块,使该系统具备更为猛烈而持久的打击能力。不仅如此,该系统底盘上还装备了一台起重机,从而使系统具备了自行装填的能力。而目前也只有集成化最高的美制M-270型自行火箭炮具备这一特性。集成化对火箭炮性能提升的意义,远不仅仅局限在外表更加整洁上,其可通过使系统自身具备发射更多类型弹药与更加便捷的装填方式,使作战性能获得极大提升。

以目前世界上集成化最高的美制M-270型火箭炮为例,尽管其装备的273mm火箭弹的射程与威力与世界同类型弹药相比,已不再占有优势,但却因集成化而获得了多种弹药发射性能,使其一直占据着世界最佳自行火箭炮的宝座。其最具代表性的装填方式是装载两个发射模块,共12枚273mm常规火箭弹。但只要任务需要,其随时可将相邻的四个273mm发射管换成一个可发射“冥河”短程弹道导弹的发射单元,从而是该系统具备了同时发射两款弹药,打击两类目标的能力。而时至今日,该能力仍为M-270型火箭炮所独有。相比之下,中国的WS-22型火箭炮采用的是122mm的发射管,发射模块呈横5竖4布局。因此,其完全具备以1具273mm发射管替代4具122mm发射管,或以更大直径的发射管替换9具或16具122mm发射管的能力。届时,该型火箭炮将凭借自身的综合化打击能力,替换之前的若干款性能单一的火箭炮。

回顾包含火箭炮与身管火炮为主的陆军压制火力的发展不难发现,其后勤保障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但面对日益复杂的战争,谁能更早开启后勤保障由繁到简的过程,谁就必将在日后的战争中获得明显的优势,而火箭炮的集成化恰恰顺应了这一趋势。同样以美制M-270自行火箭炮为例,其在发射箱顶部,高度集成了火箭弹发射模块的吊装设备,仅依靠火箭炮系统的3名成员,即可轻松完成发射模块的卸载与装填任务。相比之下,中国的WS-22型火箭炮同样装备了类似装置,从而使该系统不仅可依靠自己的能力进行装填与卸载,同时,对后勤基地补给弹药的要求也大大降低。由此带来的战场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集成化可使中国火箭炮部署更多平台。

集成化带给火箭炮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发射平台的多元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火箭武器大幅发展,两栖登陆与空地打击重要性日益凸显,火箭曾被用于几乎所有作战平台。其中最值得称道的,即是当时主要的交战国都将火箭弹整合到了飞机上,从而使战机在不装备大口径航炮的情况下,具备了击毁任何重型坦克的能力。而另一代表性事件,就是美国将大量机载火箭弹整合到了某些特定的登陆舰艇上,以大量发射火箭弹的方式,对敌方滩头目标进行短时间的大规模火力压制。尽管这一做法在战时效果极佳,但在战后却并未继续发展。即使如此,这一布置方式却催生了一款今天闻名遐迩的战舰——两栖攻击舰。

尽管火箭弹部署战机与战舰的效果明显,但随着二战后导弹技术的大发展,导弹已经几乎全部取代火箭在战机与战舰上的位置,以至于火箭武器在海空平台上,仅限于短距空地火箭弹与火箭助推深弹。但火箭技术的提升,尤其高效火箭发动机与简易导航装置的应用,使火箭炮在保留原有低成本优势的前提下,逐渐具备了媲美导弹的打击精度。同时,后冷战时代,两栖作战重新被人们所重视。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将火箭炮搬回战舰,并成为战舰重要的火力打击部分的呼声越来越高。集成化恰恰是决定火箭炮能否再次作为战舰火力骨干的重要因素。而中国则是在该领域内较早获得实际成果的国家之一。

早在本世纪初,中国就在成功研发03型12管300mm自行火箭炮后,对其发射装置进行了有效集成化,研发了舰载8联装发射装置。该装置采用2个发射模块,每个模块包含4具300mm火箭发射管,且具备再装填能力。尽管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显示,该系统仅列装了中国的891号综合试验舰,并未列装任何现役作战舰艇。但从日后中国大力推进火箭炮集成化进程来看,制约此类系统列装部队的根本因素是需求,而非技术。因此,有理由相信,中国已经在火箭炮的集成与上舰方面,具备了相当丰富的基础储备。而从中国的发展经验中不难看出,集成化是决定火箭炮其能否适用更多平台,用于更多作战任务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中国火箭炮集成化相比美俄仍存差距。

作为中国自行研发的第一款集成化自行火箭炮,WS-22上体现的诸多先进性预示,中国的自行火箭炮研发已经逐渐由对俄式的,对火力的单一追求,逐渐转向美式的,对各种性能集成化的系统追求。这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始。但与美俄等传统陆军强国已经列装的模块化自行火箭炮相比,中国的WS-22型自行火箭炮在包括集成化在内的诸多性能上,仍存在明显差距。

以俄罗斯发展的首款模块化火箭炮,即“龙卷风”火箭炮的改进型为例,其装备的是两个发射模块,每个模块包含6具300mm发射管。但其发射模块的设计是全封闭的箱式结构。其在储存与运输方面,相比中美的同类装备存在明显优势。(美制的M-270自行火箭炮的发射模块与中国类似,同样采用了发射管以钢骨架固定的方式,只不过采用了封闭式发射箱,给人以发射模块全封闭的表象)尽管其发射车并未装备自行装填用的起重设备,但储发一体的发射装置已经使其取代美制的M-270,成为目前集成化最高的自行火箭炮系统。相比之下,中国的WS-22型自行火箭炮的发射模块结构过于简单、单薄,战场适应性能无疑难以与美俄同类装备相比。

另外,自行火箭炮系统的集成化绝不仅仅局限在弹药的模块化设计,更体现在整个系统的集成程度。无论是美制M-270还是俄制的改进型“龙卷风”,不是采用了脱胎于传统步兵战车的高效履带底盘,就是采用了专用的高机动轮式越野底盘,同时其驾驶与发射控制室均采用了整体化的装甲防御措施。但反观中国的WS-22型自行火箭炮,不仅底盘采用的是类似民用底盘的中型10轮常规底盘,其驾驶与发射控制室均无装甲防御。因此,其相比美俄的同类装备,需要依靠更多的外来保障才能有效完成作战任务,这无疑是与其集成化发展思路背道而驰的。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WS-22型自行火箭炮同时体现了先进概念与落后子系统。这表明,中国已经具备了发展更先进自行火箭炮的需求与整体的系统技术。此时需要提升的,是类似美俄等传统陆军大国通过实战获得的装备使用与升级改造经验。而中国此时在相对低调的环境中大力发展自行火箭炮装备或预示,该型装备不仅将成为中国日后的发展重点,同时,也是与中国日后的实际需要相符合的。

(本文摘自环球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