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写点什么

I am writing just because I want to write.
正文

竹趣记事 (图)

(2011-06-27 21:26:35) 下一个



竹趣记事

        上大学时曾经从同宿舍女生那里接过了一盆栽植物名称为“台湾竹”,那已经是即将毕业的那一年。至于名称的来源,我推测因为最初是从台湾移栽到北方的。这盆台竹在她手里养了两年多,一直是一盆。我接过来之后,精心摆弄,一个月左右就明显看出长势喜人。所谓精心,也就是常浇水。后来看到卖所谓“转运竹”的商家根本就是把竹支浸在水中,才明白为什么浇水助长。长满了一盆以后我就把它分成了四盆,同样方法炮制也长得飞速,很快四盆也长得满满。等到毕业时我把它们都搬回家,交给了妈妈照看。现在我可以说是搬回父母家,可是当时那就是我的家呀!很留恋当时那拥挤的家。

当时喜欢那温室的竹子,大概是因为她长得快吧。因为生在北方,我从前并没有见过生长在竹 根 的竹笋 ---- 那被命名为“竹之子”的东西。“竹之子 ” 是从日语里学来的,日语称竹笋为“竹之子 ” 。我学会认识“竹之子 ” 是从日本开始的。当时我们的学校在一座山坡上,校园边上就是一大片竹林。刚去的时候不懂,不知道那片竹林是日本农民自家的。春天来了,有中国南方来的同学知道是挖竹笋的时候了,就钻到竹林里去,一个多小时后出来的时候就拎着一大袋竹笋。我很好奇,就去看那是什么。不用说,之后的每年春天我也学会了挖竹笋。那东西很怪,不认识的时候到处都找不到,认识了以后就觉得进了竹林满眼里都是。我的乐趣是发现,然后让男生们去挖。竹笋上了餐桌便是一道美味。更奇怪的是,你如果不趁着刚冒尖的时候挖出来, 2-3 天后就变成了小竹子。难怪用“雨后春笋”形容长势喜人。真正体会到了“ 破土凌云节节高”。 虽然筷子是从中国传入日本,可日本人比我们中国人还喜欢用筷子,所以跟日本人开玩笑时就说快去挖“竹之子 ” ,否则后天就变成筷子了。

竹子的生长,南方适宜。正如 宋 . 苏辙所咏“寒地竹不生,虽生常若病”。不过我觉得好像 中国的南方更适合竹子生长。休斯顿的气候似乎比较温和,但是很少有竹生长,可是不知为什么休斯敦就少长有竹子生长。我工作的附近有一公园,边缘有少许竹,但并没有随时间而大面积扩展延伸。曾去过一个美国人家,他们的院子就有两颗竹子,可是一到冬天院子里撒满了竹叶。当然来年春天还接着发出绿叶。可是中国南方的野生竹子很少有掉叶子的。也许是因为地理位置和湿度的关系,就像中国的广东也很少有竹子生长(德州与广东的纬度很相似),四川尤其适宜。众所周知的熊猫就生活在四川湖北交界处,那里有他们的粮食 --- 竹叶。 《卧虎藏龙》外景地 --- 四川宜宾的 蜀南竹海 自然风光优美绝伦 ,令人 神 往 。

文人雅士多爱竹,历史上宋朝居多。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因君王昏庸时局动荡,使文人对仕途失望转而作诗作词。无论是诗人画家,为人都令人敬佩,诗脍炙人口,画千古留存。苏轼的“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既是表达了他为人的清高气傲,也道出了诗人对当时官场的无奈。但只从这一首诗还不足以告诉后人他一生的坎坷。 清郑板桥的《墨竹图》 以 “难得糊涂”之字传播之广 , 不仅寓有很深的哲理,而且表现了作者对官场黑暗的愤懑之情。先生自题诗云 :" 一节复一节 , 千枝连万叶 ; 我自不开花 , 免撩 蜂与蝶 " 。 诗虽简短 , 却很概括的表达了作者一生为人处事的基本心态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