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写龙谈

兵者,国之大事也;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个人资料
ych2000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万众一心,陷日寇于人民战争汪洋大海

(2015-07-19 21:36:16) 下一个

1943年,山东军区部队积极进行反“蚕食”斗争拔除敌人的据点。

1943年,山东军区部队积极进行反“蚕食”斗争,拔除敌人的据点。

万众一心,陷日寇于人民战争汪洋大海

[军报]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本为巩固占领区,变中国为其“南进”的后方基地,着手调整侵华方针,对国民党从军事进攻为主转为政治进攻为主,军事进攻重心移向敌后抗日根据地,“扫荡”和反“扫荡”、正义与邪恶的大较量、大搏斗就此拉开帷幕。

从战略相持阶段起,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抗击了58%至75%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

敌后战场上升为抗日主战场

华北在敌后抗战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八路军三大主力相继挺进冀中、冀南、冀鲁豫边区和山东地区后,日军连续实施“治安肃正计划”,加紧推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企图分割扫荡抗日根据地,达到由“点、线”到“面”的占领。

齐会、梁山、香城固、雁宿崖。。。一次次反“扫荡”胜利,把一个个普通的山村地名载入史册。1939年11月黄土岭一战,晋察冀军区部队一举击毙敌独立混成第2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使罪恶的“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

1940年8月,八路军打响了举世闻名的“百团大战”,把从河北正定到山西太原这条两侧筑有敌坚固据点的所谓“钢铁封锁线”砸得稀烂。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描述:“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战斗日以继夜,一连厮杀了五个月。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第129师参谋长李达回忆,“我亲眼看到彭副总司令、刘师长、邓政委和左副参谋长,冒着枪林弹雨,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指挥部队勇猛杀敌”。

我党在反“扫荡”战场上的浴血奋战,沉重打击了日寇嚣张气焰,极大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大后方弥漫的悲观空气为之一扫,国民党暗涌的投降逆流得以抑制。就连蒋介石也不得不表示:“贵部窥破好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勉”。。。

从战略相持阶段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上升为抗日主战场,抗击了58%至75%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华北日军在“扫荡”连遭失败后,只能承认华北局势“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看,中共军均已成为抗日游击战争的主力”,“如此下去,华北将成为中共军的天下”。

“在长期和残酷的战争中,游击战争将表现其很大的威力,实在是非同小可的事业”

人民军队在人民战争中发展壮大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是我党我军在漫长艰苦的革命征途中练就的过硬本领。不管形势怎样,我党我军总能凭借坚定的理想信念,总结成功经验、汲取失败教训,变得越加强大,成为一支打不倒、拖不垮的钢铁劲旅。

华北敌后抗战最困难的时期,根据地面积缩小了1/3,八路军总部机关也一度遭遇严重威胁。1942年5月,日军发起“C号作战计划”,在山西辽县麻田对八路军总部形成合围,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壮烈牺牲。当天夜里,彭德怀召集冒死突围出来的干部战士,悲愤又坚定地说:“同志们!台坍了不要紧,搭起来再干!”

八路军从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优化战略战术,逐步掌握主动权1943年初,第129师总结提出“变敌进我退,为敌进我进”,号召部队向敌后之敌后进军第115师主力和山东军区部队也提出与之内涵相通的翻边战术,主张“敌打到我这里来,我打到敌那里去”。八路军总部迅速将这一战略战术推向全华北。各区抽调1/3至1/2的主力部队,组成数以千计的精干武工队深入敌占区武工队员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既能打仗又能做政治工作,如袖中匕首、怀中利剑,令敌人闻风丧胆

与此同时,各战略区军民结合的群众性游击战法精彩纷呈。除了耳熟能详的地雷战、地道战,还有三三两两打冷枪的“麻雀战”,敌人走到哪我们打到哪的“车轮战”,牵着敌人兜圈子的“推磨战”,一村打响四方驰援的“蜂窝战”,等等

毛泽东就在《论持久战》中富预见性地指出:“游击战争没有正规战争那样迅速的成效和显赫的名声,但是‘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在长期和残酷的战争中,游击战争将表现其很大的威力,实在是非同小可的事业。”反“扫荡”作战的实践证明,我军的战术战法完全符合敌后抗战的特点规律,是战胜敌人、壮大自身的必由之路

聂荣臻最早叫响了“人民子弟兵”这一光荣称谓

掌握民心就掌握了威力最大的武器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反“扫荡”胜利和人民军队发展壮大,归根到底源于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

“人民子弟兵”,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最早叫响了这一光荣称号。1937年11月,聂荣臻在晋察冀三省边界地区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后,陆续发展了不少带有地域色彩、拥有雄厚群众基础的部队,如“回民支队”“阜平营”“灵寿营”等。1939年5月,聂荣臻发布通令嘉奖“平山团”是“捍卫民族、捍卫边区和捍卫家乡的优秀的平山子弟兵”。“子弟兵”的称呼很快家喻户晓,越叫越响亮。

后来,晋察冀军区创办的《抗敌三日刊》改名为《子弟兵》。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在1940年撰写的《华北敌后--晋察冀》书中称:“子弟兵是老百姓的儿子,坚决打鬼子的抗日部队的兄弟,是在晋察冀生了根儿的抗日军。”“人民子弟兵”从此成为人民对我党领导的革命武装的亲切称谓

1943年春,太行地区粮食青黄不接,根据地军民无以度日。有一次,彭德怀和驻地积极分子开会,大家饿得坐不住,只能躺在炕上说话,以节省力气。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民仍以无比的热情竭尽所有拥军支前,宁可自己没饭吃、没衣穿,也要让子弟兵吃饱穿暖打鬼子

战争伟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敌第63师团长野副德昌中将目睹华北作战情形,在笔记中沮丧地写道:“日军虽占有点与线,但处处薄弱,宛如赤色海洋中漂浮的一串念珠。”

人民之所以全力拥军,是因为他们从我们党的政治路线中看到了翻身作主的希望,从人民军队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漫长的烽火岁月里,一代代共产党人秉承优良作风,艰苦奋斗,清正廉洁,为此,人民群众宁可倾家荡产,也乐于“最后一粒米拿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拿去做军装,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子送到队伍上”。如今,在强军兴军的征程中,我们更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必须时刻不忘“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用实际行动把鲜红的旗帜举起来,把军队样子立起来。(作者:南京政治学院科研部教授 仲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